晉國六卿(8):晉楚大戰(zhàn),先氏覆滅
觀前提醒:本文以敘述晉國六卿的變更與其中的矛盾和斗爭為主,主要從各卿之間發(fā)生的事件中展開,而對于晉國爭霸歷程以及國君為政舉措則不多討論。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記可能有多處缺漏、錯誤之處,希望各位斧正。
從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晉國四次伐鄭,鄭服于晉。而從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鄭,鄭又轉(zhuǎn)而服于楚。晉楚兩國為爭奪鄭國,先后爆發(fā)了北林之戰(zhàn)(今河南新鄭市境內(nèi)),柳棼[fén]之戰(zhàn)(今地不詳)和穎北之戰(zhàn)(今河南禹縣北);楚國在公元前608年的北林之戰(zhàn)中擊敗晉軍,而晉軍在公元前600年的柳棼之戰(zhàn)和公元前599年的穎北之戰(zhàn)中,擊敗楚軍。鄭國認為:“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采取了“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的策略,楚強服楚,晉強服晉。這就引發(fā)了晉、楚為爭鄭而爆發(fā)的邲[bì]之戰(zhàn)。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再次親率楚軍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軍再次救鄭,雙方對壘于邲(今河南滎陽市東北)。鄭國為擺脫遭受晉、楚交攻困境,擇勝者而從之,企圖策動兩國決戰(zhàn)。
嚴峻的形勢令晉軍陣營中的人們各抒己見,分成兩大派:
主和派:執(zhí)政荀林父、以及士會、郤[xì]克、趙朔、欒書等諸多卿大夫,他們一致認為楚軍氣勢如虹,晉軍不宜與之決戰(zhàn)。
主戰(zhàn)派:中軍佐先榖[gǔ],及趙同、趙括等人,他們堅持,出征就是要找對手打仗的,打贏了回國領(lǐng)賞,就算戰(zhàn)死也是條好漢。
這次爭論實為晉國新老貴族的一次摩擦,是荀氏家族(荀林父、荀首)崛起與昔日趙盾內(nèi)閣成員(先榖、趙同、趙括)的口舌之爭,其爭論的本質(zhì)卻已超越戰(zhàn)爭本身。先榖、趙同、趙括之流太過剛愎,導致晉國如此不和,又如何與楚國決戰(zhàn)呢?
先榖對于退兵嗤之以鼻,并率領(lǐng)所部擅自渡河,荀林父聞訊后,無奈率全軍跟進,晉軍被先榖毫無準備的拖入戰(zhàn)場。本就亂得像一鍋粥,晉國人當中又鉆出個搗蛋派:趙旃[zhān]與魏锜(魏壽余之子)。趙旃、魏锜一個求做卿,一個求做公族大夫,都沒有得到,所以心懷怨恨,想要使晉軍失敗。二人借口出使楚營,向楚軍求和,荀林父欣然批準。趙旃、魏锜前往楚營不但向楚莊王宣戰(zhàn),而且在楚軍陣前出丑賣乖。楚莊王大怒,率領(lǐng)楚軍追殺二人。不久,孫叔敖(楚國令尹)號令全軍向晉軍發(fā)動襲擊。
荀林父還在中軍大營中徘徊,只聞排山倒海的聲勢和近處兵荒馬亂,荀林父不禁一顫。手下人報告荀林父:楚軍發(fā)動了突襲。荀林父大驚失色,號令三軍:“率先渡過黃河者有賞!”這道糊涂軍令,讓晉軍連阻擊敵人的可能性都沒了。晉兵一窩蜂的向黃河岸邊涌來。
晉軍輸?shù)靡粩⊥康?,除開上軍表現(xiàn)尚可外,中軍、下軍都遭重創(chuàng)。
在晉軍的潰散中,晉下軍大夫荀首之子智罃[yīng]被楚大夫熊負羈俘虜。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锜駕車,向楚國反攻。下軍士卒也多跟隨,去尋找智罃。在反擊中,射殺楚國大夫連尹襄老,俘虜楚莊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荀首的反擊雖為救援其子,但在客觀上起到了掩護晉中、下軍渡河的作用。
晉軍回國,荀林父請求晉景公賜其一死以謝罪,晉景公正欲同意,士渥[wò]濁反對,認為殺死荀林父會使晉國進一步衰落,晉景公赦免荀林父之罪,命其官居原職。其余諸卿皆作深刻檢討。
公元前596年秋,也就是邲之戰(zhàn)結(jié)束的第二年,時任中軍佐之職的先榖為了轉(zhuǎn)移國內(nèi)視線,居然招赤狄攻打晉國本土。后事情敗露,國家正值多事之秋,豈容有如此引狼入室之舉?先榖在邲之戰(zhàn)擅離職守以及此次通敵賣國,二罪并罰,殺先榖,滅先氏。
先榖倒臺后,諸卿職位依次提升。正卿荀林父利用手中職權(quán),將弟弟荀首拉入六卿,智氏首次入六卿,為下軍將。時六卿將佐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