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軍馬——斯柯達T-25中型坦克

本文是對《?koda?T-25?-?Tank?Encyclopedia》的摘錄/翻譯及補充/修正/注釋,英文原文網(wǎng)址已附于末尾,如有錯誤請在評論區(qū)指正。
德意志帝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中型坦克——捷克/斯柯達的設計藍圖
斯柯達的工程

??????? 坐落于皮爾森(Pilsen)的斯柯達鋼鐵廠(?koda?steel?works)于1890年創(chuàng)立了武器部門(armament?department)。在開始之初,斯柯達專注于重型要塞炮和艦炮(heavy?fortress?and?naval?guns)的生產(chǎn),但也及時設計制造野戰(zhàn)炮(field?guns)。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和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Empire)的崩潰之后,新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結(jié)合形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Republic?of?Czechoslovakia)。斯柯達公司從這段動亂的時間中幸存下來,并且成功維持了它在世界上著名武器制造商的地位。在三十年代,除了武器生產(chǎn),斯柯達也以汽車制造商的身份出現(xiàn)在捷克斯洛伐克。斯柯達的經(jīng)理最初確實沒有在發(fā)展和生產(chǎn)坦克方面展示出任何興趣。在上世紀30年代早期,布拉格(Praga)(另一個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武器制造商)和軍隊簽署了一份合同,關于發(fā)展超輕型坦克(tankette)和坦克(tank)設計??匆娨粋€潛在的(potential)商業(yè)機遇(opportunity),斯柯達的經(jīng)理決定開始發(fā)展它們自己的超輕型坦克和坦克設計。在1930年到1932年這段時間,斯柯達做了一些嘗試以吸引軍隊的注意。
在1933年,斯柯達設計和生產(chǎn)了兩種超輕型坦克:S-I(MUV-4)和S-I-P,并向軍隊官員展示。

??????? 因為布拉格已經(jīng)收到了生產(chǎn)訂單,軍隊僅同意測試斯柯達的超輕型坦克而不訂購它們。到了1934年,斯柯達放棄了所有關于未來的超輕型坦克的研發(fā),因為它們作為戰(zhàn)斗車輛已經(jīng)被證明是無效的(ineffective),并且轉(zhuǎn)而去設計坦克(指常規(guī)坦克)。斯柯達向軍隊展示了一些項目但并沒有成功獲得任何生產(chǎn)訂單,盡管S-II-a的設計成功獲得了一些來自軍隊的注意。盡管事實上它在1935年進行測試中展現(xiàn)出了一些瑕疵,它仍然以Lt.vz.35.的軍用編號(military?designation)投入生產(chǎn)。它們收到了來自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的298輛的訂單(從1935年到1937年),并且在1936年有138輛出口到羅馬尼亞。在上世紀30年代晚期,因為S-III中型坦克的取消(cancellation),斯柯達在他們嘗試出售車輛到國外時遭遇一些挫折。到了1938年,斯柯達公司專注于設計中型坦克的新分支,以T-21,T-22和T-23而聞名。在1939年三月,因為德國占領(occupation)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Protectorate?of?Bohemia?and?Moravia)的建立(establishment),針對這些型號的工作停止了。
????在1940年期間,匈牙利軍隊對T-21和T-22的設計展示了極大的興趣,在斯柯達的應允下,一份合同(contract)(關于在匈牙利生產(chǎn)T-21和T-22的生產(chǎn)許可證)在1940年8月被簽訂。
名稱
??????? 所有捷克斯洛伐克的裝甲車輛制造商給予他們的坦克和超輕型坦克型號名稱基于以下規(guī)范(parameters):第一是制造商的名稱的大寫首字母(以斯柯達(?koda)為例,是S或 ??)。然后是羅馬數(shù)字(Roman?numerals) I,II或III,其將會被用于記錄車輛的編號(I為超輕型坦克,II為輕型坦克,III為中型坦克)。有時,會增加第三個字母以表示一個特殊的意義(像“a”指裝甲部隊/騎兵(cavalry)或“d”指某一門炮等等(‘d’ for?a?gun?etc))。在一輛載具被接受投入服役后,軍隊可能會給予載具它自己的編號。斯柯達公司在1940年完全拋棄了這種制度(system)并且引進了一種新的。
這種新的編號制度基于大寫首字母“T”和數(shù)字,例如T-24,以及這一系列(series)(采用“T”開頭的編號制度的裝備系列)的最后一個——T-25。
T-24和T-25項目的背景
?????? 在戰(zhàn)爭期間,?KD公司(?eskomoravská Kolben Daněk,捷克斯洛伐克著名武器制造商,代表產(chǎn)品Lt.38)(在德國占領之下名稱被改為BMM(Bohmisch-Mahrische?Maschinenfabrik))對德國的戰(zhàn)爭努力非常重要。它從事大量的,基于成功的38(t)坦克(Panzer?38(t)?tank)底盤的裝甲車輛的生產(chǎn)。來自斯柯達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在戰(zhàn)爭期間也并非無所事事(idle),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些有趣的設計。
注意,這些不是他們自己主動的。在戰(zhàn)爭之初斯柯達公司裝甲部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德國軍隊和工業(yè)部門行政官員對擴大武器生產(chǎn)到被占領的國家沒有興趣,盡管有一些例外(exceptions)比如35(t)或38(t)坦克(Panzers?35?and?38(t))
在這段時間,斯柯達武器生產(chǎn)是非常有限的。在入侵蘇聯(lián)(Soviet?Union)和遭受人員和物資的損失后,德國被迫做出改變,與斯柯達公司進行合作研發(fā)。

斯柯達和裝甲車輛
??????? 斯柯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制造商之一,以它設計制造的火炮和它后來的裝甲車輛而聞名。在19世紀30年代初期,斯柯達參與設計制造超輕型坦克(tankettes),隨后是坦克(tanks)。很多型號,例如35t輕型坦克(LT?vz.35)或者T-21(在《凡爾賽條約》限制之下在匈牙利秘密制造)可以大批量生產(chǎn),同時期的其它型號從未超過藍圖/原型(prototype)階段。在戰(zhàn)爭時期從事一個新設計是緩慢的,但也有一些有趣的項目得以被建立并發(fā)展。例如T-25。這是一個嘗試,設計制造出一種可以成為蘇聯(lián)的T-34中型坦克的有效對手的坦克。它將會有一門具有革命性(innovative)的主炮,系統(tǒng)性的(well-sloped)傾斜裝甲和卓越的速度??上У氖牵P于這輛車沒有任何一個可有效運轉(zhuǎn)的原型被制造(只有一個木制實體模型(mock-up)),只是一個紙面項目。


??????? T-25的二號圖紙(可能)被繪制于1942年晚期,并且它擁有完全不同的炮塔設計。二號炮塔稍微高一些,擁有兩塊頂部金屬板,而不是一個。一號炮塔的前部更可能呈矩形,而二號炮塔大概呈更復雜的六邊形。兩個不同炮塔設計大概率能一眼看出一些不同之處。介紹(explanation,可能指流傳下來的文件)事實上可能撒謊了,T-25在五月份仍然在討論和設計階段,所以在當年的后半年,一些更新是重要的。例如,火炮的安裝迫切需要更多的空間,因此炮塔需要變得稍微更大些,以帶來更多的空間讓乘組高效地工作。
?
技術(shù)特點
??????? 和確定T-25坦克在準確外形上的問題不同,關于技術(shù)特點,斯柯達T-25有可靠的信息和來源,從使用的引擎和最大理論速度(estimated?maximum?speed),裝甲厚度,武器配置,到乘組的數(shù)量。注意這些是非常重要的,然而T-25最終只是一個紙面工程,并且它從未被制造和測試,所以這些數(shù)據(jù)和信息可能在一個真正的原型(prototype)或者日后的生產(chǎn)中有所改變。
T-25的懸掛系統(tǒng)被認為由12個直徑70mm(原文是70mm,但根據(jù)設計圖看應該為70cm,原文可能有錯誤)的,帶有橡膠外圈的負重輪組成(每側(cè)6個),負重輪成對連接在一起,共計六對(每側(cè)三對)。后部有兩個主動輪(drive?sprockets),前部有兩個導引輪,并且沒有托帶輪。一些來源標注前導引輪或者主動輪是(托帶輪),事實上這不可能。對設計圖Am 2029-S后部(尤其是對末端負重輪和主動輪)的檢查揭露了驅(qū)動后部主動輪的傳動裝置總成(transmission?assembly)所呈現(xiàn)的樣子。前部車體設計呈現(xiàn)出沒有剩余可用空間用以安裝前部變速器。懸掛系統(tǒng)被認為有12根扭桿位于地板下方(floor,指車體內(nèi)的甲板)。履帶將會為460mm寬,可能帶來的對地面壓強為0.66?kg/cm2.
T-25最初被計劃被一臺未指定的(unspecified)柴油引擎驅(qū)動,但在發(fā)展階段的某些時候,這被傾向于一臺汽油引擎。被選擇的主要引擎是一臺450馬力,19.814升的斯柯達12缸風冷發(fā)動機,轉(zhuǎn)速3500轉(zhuǎn)/分鐘。?
(450?hp?19.814-liter?air-cooled??koda?V12?running?at?3500?rpm)
有趣的是,第二個小型輔助(auxiliary)引擎只能產(chǎn)出50馬力,卻也被計劃加裝。安裝這個小型輔助引擎的目的是給主要引擎通電(電啟動),和提供額外的動力。當主要引擎被使用輔助引擎啟動時,反過來也可以被電力或使用曲柄啟動。最大理論速度在58-60km/h左右。T-25(的設計)被蘇聯(lián)的T-34影響,這是傾斜裝甲設計的母體(parent,此處意指傾斜裝甲設計的鼻祖)。T-25的車體和炮塔都將會被使用焊接制造。裝甲設計看起來非常簡單,使用帶有角度的裝甲板(每塊的精確角度是未知的,但可能在40°到60°).這樣一來,對精加工裝甲板的更多需求(例如在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上)就不重要了。
當然,通過使用整塊的金屬(metal)板,結(jié)構(gòu)變得更加牢固也更易于生產(chǎn)。根據(jù)官方工廠的檔案,裝甲厚度在20到50mm的范圍內(nèi),但是根據(jù)一些來源 (例如P.Pila?),前部裝甲最大可達到60mm厚。炮塔前部的最大裝甲厚度為50mm,側(cè)面為35mm,尾部在25mm-35mm厚。大多數(shù)炮塔裝甲是焊接的,這增加了額外的保護。車體首上裝甲為50mm厚,同時首下也是50mm。兩側(cè)傾斜裝甲為35mm厚,同時低處的垂直(vertical)裝甲為50mm厚。車頂和底部裝甲是同樣的20mm厚。T-25的尺寸為:7.7m長,2.75m寬,2.78m高。車體設計或多或少是常規(guī)的(conventional),分隔開的前部乘組艙室和后部引擎艙室,(二者)都被和另一個艙室分開。


武器
??????? T-25的主要武器在很多方面是有趣的。它是斯柯達自己的實驗性(experimental)設計,一門沒有炮口制退器的7.5cm口徑 A18 L/55火炮。在德國,這門炮被設計得如同7.5cm Kw.K(以Kwk ***或者 KwK 42/1為根源)。炮盾是圓形的,擁有良好的彈道防護。這門炮擁有一個自動裝彈機(automatic?drum?loading?mechanism),包含5個彈巢(rounds),最大預計開火速度為大概15發(fā)/分鐘(彈巢轉(zhuǎn)動15次/分鐘),或者全自動(full?auto)模式下40發(fā)/分鐘(?)。這門炮被設計為在每次發(fā)射后廢彈殼被壓縮空氣(compressed?air)自動退出。根據(jù)官方工廠檔案,A18的炮口速度為900m/s。炮彈穿甲能力在1000m為98mm左右。T-25的載彈量為60枚——大多數(shù)將會是穿甲彈(AP),少量為高爆彈(HE)。整門火炮(連同炮盾)重約1600kg。A18的射角為-10°到+20°。這門炮完全在戰(zhàn)爭時期構(gòu)建,但因為整個項目的取消,在戰(zhàn)爭研發(fā)持續(xù)并且在六號坦克(虎I重型坦克)上經(jīng)過測試之后,它大概率被放入儲藏室——它被存放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的地方。
二代武裝方案帶有一挺未知型號的輕機槍(帶有預計3000枚備彈)裝于炮塔的右前方。它是和主炮同軸或獨立使用(和35(t)或38(t)上的機槍相似)是未知的,但是模型指出它大概率更實際并且在所有德國坦克上通用。它是否擁有球型機槍座是未知的,雖然少量現(xiàn)存的插圖看起來并沒有展示出。有可能它將會是已裝入((installed))車體的,并且在那種情況下,它可能被無線電操作員(radio?operator)使用。
無線電操作員通常使用他個人的武器(可能是MP-38/40或者甚至MG-34)通過他前方的觀察口射擊,像后來的黑豹坦克D型的MG-34“郵筒”翻蓋一樣,是有可能的。無論如何,缺少車體機槍不是一個重大的缺陷,它只會導致前部防護出現(xiàn)薄弱點。如果T-25確實使用了車體機槍(或者在炮塔里),它可能是標準的德國MG-34——被使用于所有德國坦克和載具,同軸安裝或安裝于車體基座,或者是捷克斯洛伐克的VZ37(ZB37)。二者都是7.92mm口徑機槍并且被德國使用直到二戰(zhàn)結(jié)束。
改型
???????
和其他德國裝甲載具一樣T-25坦克底盤被用于不同的自走式(self-propelled)設計。兩種帶有不同火炮的相似設計被提議。第一種是帶有裝甲防護的10.5cm榴彈炮(howitzer)。
?

??????? 具體哪種榴彈炮被使用是不明確的(confusion)。它可能是斯柯達制造的 10.5cm leFH 43 榴彈炮(10.5cm leichte FeldHaubitze 43),或者克虜伯生產(chǎn)的同名型號。當斯柯達制造出一個使用的原型時,克虜伯制造的僅僅是一個木制模型。我們也必須認為,事實上,作為一個斯柯達的設計,T-25將被合情合理(logical)地假定(assume)設計師將會使用他們(指斯柯達)的火炮而不是克虜伯的。斯柯達10.5cm leFH 43榴彈炮被設計于1943年晚期,并且第一個可運轉(zhuǎn)的原型被制造于臨近戰(zhàn)爭結(jié)束的1945年。

??????? 10.5cm leFH 43榴彈炮是對當時現(xiàn)有的leFH 18/40榴彈炮的一個優(yōu)化。它有一根更長的炮管,但是最大的革新是炮架的設計——允許完全360°的轉(zhuǎn)動(traverse)。10.5cm leFH?43 的性能:-5°到+75°的射角,360°的轉(zhuǎn)動,戰(zhàn)斗重量2200kg(在野外運輸)。
?

?
??????? 然而,一個可能的相當重要的(considerable)可能性,事實上被使用的可能是10.5cm leFH 42。這型火炮在同一時期(1942年)為T-25設計制造。克虜伯和斯柯達的榴彈炮都在T-25發(fā)展很久之后才被設計制造。10.5cm leFH 42的炮口制退器和木制模型非常相似,但這不是最終證明這是一門武器,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觀察樣本。
10.5cm leFH 42的性能:-5°到+45°射角,70°轉(zhuǎn)動,戰(zhàn)斗重量1630kg(在野外運輸),在炮口速度595m/s時最大射程達到13000km(?估計是13000m,原文13,000km估計有錯誤)。10.5cm leFH 42被德國陸軍拒絕并且只有少量原型被建造過。

??????? 一種真實存在的可能性,這兩種型號都未被使用過(如果這種改型被投入生產(chǎn))。原因是:當這三種10.5cm火炮可以使用時,它們均未被德國陸軍接受服役,或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也未準備好。
僅有基于T-25坦克底盤的10.5cm自走式榴彈炮的木制模型被制造過。對于主武器的決定直到一個可被操作的原型被制造并且充分地測試后才被做出。因為它僅是一個紙面工程,我們不能準確地獲知這種修改本身是否能做到預期中的易于維護。而關于彈藥和可用的備用零件,已經(jīng)投產(chǎn)的10.5cm leFH 18(或者后期的改進型號)最可能成為候選者(candidate)。
第二種被提議的設計是帶有武裝的,更強大的15cm sFH 43(schwere?FeldHaubitze)榴彈炮。不同的火炮制造商被德國陸軍要求設計一種可以全向轉(zhuǎn)動(all-around?traverse),射程達到18000km(原文為18,000km ,估計實際為18,000m,即18km,原文可能有誤),并且擁有高射角的榴彈炮.三個不同的火炮制造商(斯柯達(?koda),克虜伯(Krupp),和萊茵金屬(Rheinmetall-Borsig))回應了這個要求。它同樣只建造了一個木制實體模型,且將不會投入生產(chǎn)。
由于T-25坦克(項目)的取消(cancellation),似乎只有一個配備10.5cm榴彈炮的裝甲載具的木制模型被制造。其次關于這種改型選用的主炮(具體的型號),我們不得而知。根據(jù)關于木制模型的舊照片,看起來它已經(jīng)擁有一個,完全(fully)完工(或者至少部分(partially)完工)的旋轉(zhuǎn)炮塔,且裝有一挺輕機槍。在車體側(cè)面,我們可以看見像起重吊車(lifting?crane)的東西(可能每側(cè)有一個),設計用來拆卸炮塔。
被拆下的炮塔可能已經(jīng)被用作靜態(tài)火力支援(static?fire?support,此處估計指固定式的炮塔)或者放在輪子上當作普通的拖曳式火炮(ordinary?towed?artillery),像是德國的10.5cm leFH 18/6 auf?Waffentrager?IVb?(估計指“黃蜂”自行火炮)的原型車。
?

??????? 引擎艙頂部的一些額外的設備(或者火炮的一部分)可以被看見。在車輛后部(引擎后面)有一個看起來像輪子支架(holder?for?wheels,可能指裝載備用負重輪的支架)的盒子,或者可能為了額外的彈藥和備用零件。
被拒絕
T-25的故事是非常短的并且它的確沒有在工程圖紙(blueprints)之外的進展。盡管斯柯達的工人努力工作,(但是)除了方案,計算和被建造過的木制模型外什么也沒有。所以現(xiàn)在的問題(?The?begs?the?question):它為什么被拒絕?不幸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adequate)證明文件(documentation),所以至于原因,我們僅能猜測。最明顯的是擁有更好的裝甲的四號坦克F2型的引進(Panzer?IV?Ausf.F2?model)(裝備更長的7.5cm火炮),其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生產(chǎn)能力(capacity)。第一個完全可使用的T-25大概率直到1943年晚期才能夠制造,因為測試和正式通過它以進行生產(chǎn)所需的時間太長。在1943年,T-25的設計是否還是優(yōu)秀的是值得懷疑的,在那時它可能已經(jīng)被認為是過時的(obsolete)。被拒絕的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德國陸軍不情愿引進另一種設計(因為在那時虎式坦克的升級發(fā)展正在進行中(was?underway))和因此給予已經(jīng)負擔過重的戰(zhàn)時工業(yè)更多壓力。也可能是德國人不愿意接納一個外國的設計以代替本國的(domestic)被看好的(favored)項目。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實驗性(experimental)火炮本身。它是革新的(innovative),但是在最好的情況下,它在實戰(zhàn)條件中將會如何表現(xiàn),和它的生產(chǎn)有多簡單或復雜(complicated)是未知的。對新彈藥的生產(chǎn)需求也將會使已經(jīng)過于復雜的(over-complicated)德國彈藥生產(chǎn)工作更加復雜。所以德國從未接受這個項目是可以理解的。
在最后,縱使T-25從未被接受服役,但它擁有優(yōu)秀的火炮和機動性(mobility),牢固的裝甲,和簡單的結(jié)構(gòu)(至少在紙面上)。它應該被注意到,然而,這僅是一個紙面工程,并且在現(xiàn)實中結(jié)果可能變得完全不一樣。無論怎樣,因為它短暫的發(fā)展歷程,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它大概率被忘記。直到不久的最近(被重新提起),多虧了它在網(wǎng)絡游戲中的出現(xiàn)。(注:“不久的最近”以英文原文發(fā)布時間為準)
性能數(shù)據(jù)
大小 ? ? (長-寬-高)7.77m X 2.75m X 2.78m
總重???? (戰(zhàn)斗狀態(tài)) ?23t
乘組 ?????? 4 (炮手,無線電操作員,駕駛員和車長)
武裝 ? ? ?? 7.5cm 斯柯達A-18 ?未知型號的輕機槍
防護 ? ? ?? 20-50mm
動力 ? ? ?? 斯柯達 450馬力12缸風冷發(fā)動機
速度 ? ? ?? 公路/越野 ?60km/h
總產(chǎn)量 ?? 無
參考資料:
?
《Czechoslovak?armored?fighting?vehicles?1918-1945,?H.C.Doyle?and?C.K.Kliment,?Argus?Books?Ltd.?1979.》
《Enzyklopadie?Deutscher?waffen?1939-1945?Handwaffen,?Artilleries,?Beutewaffen,?Sonderwaffen,?Peter?Chamberlain?and?Terry?Gander》
?
英文原文網(wǎng)址:
?
?koda?T-25?-?Tank?Encyclopedia?https://tanks-encyclopedia.com/ww2-germany-czechoslovak-skoda-t25/
感謝閱讀~

以下為文中提到裝備的相關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