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人之謎:多洲存在矮人族群,身高一米左右,不到十歲就發(fā)育成熟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除了生活著黃、黑、白、棕色人種,其實還生活著“矮人人種”,在南美洲及非洲均有分布,它們身高在0.8米至1.3米之間,不到十歲就發(fā)育成熟,可以繁衍后代,至今仍然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
在剛果河邊的原始森林中,隱匿著一群俾格米人,他們的平均身高只有1米左右,在森林中的窩棚也僅有1.3米高,窩棚的頂上蓋著厚厚的樹葉,地面上鋪著鞣制過的芭蕉葉,這就是它們“溫馨”的家,
在博茨瓦納等地的叢林中還生存著布須曼人,它們以捕獵動物和采集植物果實為生,他們的身材也十分矮小,但是能夠通過手中的工具制服強壯的非洲象。

布須曼人一直沒有學會如何耕作,在很久以前,為了生存他們根據季節(jié)而進行遷徙,也經常被其他土著人捕捉,送至別的部落中充當奴隸,雖然他們的智商并不比其他土著低,但因為身材矮小,所以經常受制于人。
而如今,雖然布須曼人仍然處在新石器晚期,但人口數量正在逐年遞增,已經接近6萬余人,發(fā)展出了屬于本民族的特有的語言,它們仍然生活在博茨瓦納、安哥拉沙漠附近。

在南美洲地區(qū)也生活著矮人種族,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兩國交界處發(fā)現了一個叫做耶瓦的部落,這里就生活著南美洲的矮人族群:尤卡斯人。他們的身高只有0.8米左右,最高的人也不過1.1米。
尤卡斯人一直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之中,過著隱居般的生活,以采食野果,獵捕動物為生。他們學會了用獸皮和樹葉制作衣物,演化出了本族的圖騰崇拜,尤卡斯人對太陽,月亮,星星和各種自然事物非常崇拜。
從以往的考古發(fā)現來說,古人類在不同時期的身高,雖然差別較大,無論是智人,還是尼安德特人等,還沒有發(fā)現過一米左右的矮人化石群落,這也說明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還沒有發(fā)現過如此矮小的人種。


那這些矮人到底是如何出現的呢?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科學家也就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科學家認為,矮人之所以身材矮小是因為營養(yǎng)不良造成的退化,例如布須曼人。
很久以前,布須曼人就被周圍其他部落壓迫,導致他們被趕進森林生活,由于布須曼人不會種植農作物,加之森林中獲取食物的難度較大,久而久之布須曼人就處在營養(yǎng)不良的狀態(tài),這就是人種退化,也是他們身材矮小的原因。


科學家發(fā)現,布須曼人非常能忍饑挨餓,當食物充足時,又異常能吃。有的時候一個成年布須曼人一頓就能吃兩斤肉加十幾個香蕉,吃了這么多的食物后,就只能躺著讓食物慢慢消化。
科學家認為這種暴食現象在布須曼人中普遍存在,也是他們應對食物缺乏所造成的一種適應性行為,吃不飽的時候就忍受饑餓,食物充足的時候就大快朵頤,這種做法能更容易度過食物較少的季節(jié)。

有的科學家認為矮人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缺少食物的季節(jié),身材矮小的矮人消耗的能量也較少,這就使他們更容易存活,得到了更多生存的機會。
而身材高大的土著人,消耗的能量非常多,容易饑餓,最后被大自然所淘汰。所以,身材矮小是一種自然適應選擇的結果,優(yōu)勝劣汰是大自然的唯一法則。
美國蓋萊恩斯維爾大學的梅里米教授認為,矮人過于矮小是因為基因缺陷造成的,人的身體中含有一種叫做IGF-I的生長激素 ,這種生長激素與人類身高有著非常大的關系。

但矮人族群中IGF-I的含量只有正常人類的60%左右。梅里米教授認為正是IGF-I激素的含量過少,才導致矮人的身高徘徊在一米左右。
部分科學家認為矮人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考古學家曾在非洲南部地區(qū)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數塊個子較小的古人類化石,他們可能就是現代矮人的祖先。
但在五六萬年前,智人祖先向其他大陸遷徙,而矮人由于個子小,無法承受勞頓的遷徙生活,所以一直留在非洲等地繁衍生息。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