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言的孩子可以怎么做?孩子不開口說話怎么辦?

很多父母都在尋找寶寶早開口的秘密,其實寶寶的語言發(fā)育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很多,需要我們很早就要做好準備。
2-6歲 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而奧爾夫音樂律動包含了多樣化的聽覺練習 例如: 音樂的停頓 長短 快慢。以及一些重疊音和童謠。
聽覺是人類另一種重要的感覺。正常發(fā)展階段是先學會聽才會有開口。通過聽覺可以和別人進行言語交流,享受美妙的音樂聆聽動人的歌聲。許多危險信號(倒車請注意、讓一讓、小心有水)也是通過聽覺傳遞的,聽覺直接關系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質量。
發(fā)展聽覺能力是每個孩子需要去建立和培養(yǎng)的。其次聽覺是傾聽和溝通技能的重要基礎之一。雖然每個孩子的發(fā)展階段都不一樣,但聽覺的發(fā)展有四個階段:意識 關注 回應 理解。具體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第一步: 感知到聲音的存在

有家長問為什么我的孩子怎么喊都喊不過來,那可能是孩子可能聽到了,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這個聲音是什么意思,要怎么做。也可能沒有聽到,所以沒有回應。沒關系,這個是正常階段,能夠明白特定聲音并作出回應,這是以后才會有的技能。
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讓孩子去感知并察覺聲音的存在,也就是說當孩子在玩的時候,能夠聽到爸爸媽媽呼喚他,他們會尋找、并有反應,如果沒有反應的話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去輔助他讓他關注到這個這個階段重要的是要確保他們能夠識別出一個聲音的存在,可以是玩具發(fā)出的聲音,可以是呼喚他的聲音,還可以是動物的聲音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聲音。
對于寶寶或者能力還不夠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一種反射,會睜大眼睛、抬眉毛、抬頭看望發(fā)聲處或微笑。對于稍微大一點和能力好一點的孩子,可能是做一個手勢或發(fā)出聲音,或尋找他們聽到的任何東西。又或者播放著音樂,突然終斷時,孩子會哭鬧或其他的反應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辨別一個聲音是否存在。
第二步:注意聲音
注意聲音。當你的孩子聽到一個聲音就停止說話或咿呀學語時,你可能會注意到這一點;或者相反地,當他們聽到較長的聲音,比如歌曲結束時,他們會開始說話、眨眼或環(huán)顧四周,尋找聲音的源點。
所有這些都表明,他們不僅能識別出一個聲音是否存在,而且開始理解這些聲音中的一些是有用的,可以傾聽和關注。
第三步: 作出回應

一旦你的孩子能夠識別聲音并注意到它們,下一步就是以某種方式對聲音做出反應。例如,在家放一首簡短的童謠,加上一下手勢或肢體動作,或者聽拿鞋子、吃飯、刷牙、洗臉;拍拍手、拍腿、摸眼睛等生活指令和動作指令。通過反復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把歌曲和這樣的動作還有生活、動作指令,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兒童游戲和聽指令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對聲音做出反應。
第四步: 理解,把聲音和意義聯(lián)系起來

當我們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以上三個步驟能力時,他們就會理解某些聲音有某些含義。也能夠區(qū)分不同的聲音,如:音樂中的開始和停止的聲音,高和低的聲音。長和短的聲音,響亮和輕柔的聲音。例如:在家里他聽到爸爸媽媽的手機鈴聲,他們會注意到且去尋找,再比如:媽媽生氣和不生氣的高低聲音。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聽到一些日常簡單重復的聲音,可以和物品或者事物結合起來。
如,聽到“喝水”,能夠找到杯子并喝水,如,聽到爸爸媽媽呼名,這個時候小朋友能夠過來或者發(fā)出一些聲音。到后面隨著能力的增長可以用合適的肢體動作或者語言回應。如,聽到上課鈴聲知道要上課了;和聽到音樂課特定的音樂坐下來上課。
我們的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家給孩子聽一些音樂或者玩一些聲音的小游戲,從而提高孩子的聽覺技能,盡可能的通過具體的、真實的情景讓孩子們多聽有意義的聲音(符合孩子能力階段的句短句長)像能力弱一點的小朋友我們只說動詞或者物品的名稱即可,能力好的再慢慢把句長拉長,提高他們的聽覺注意和聽覺分辨能力,進而逐步提高聽覺能力。
一旦孩子具備了聽覺技能,那他們離開口說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