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一篇英文文獻(敲重點)
1.為什么讀文獻,每次讀完文獻(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關鍵信息)是什么[抓重點]
2.如果不知道,就abstract conclusion里找,并且從discuss里最好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關鍵信息)其實都不會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
3.擴充知識面的讀法,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每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nèi)就基本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了解。讀好的review也行,但這樣人容易懶惰。(評審/審查/文獻)
4.為了寫文章的讀法,讀文章的時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時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誰,哪篇文章,哪個期刊,這樣以后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很多。當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需要記得句型就越少。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jié)和記憶,就不容易忘記。
?
怎么看文獻,怎么寫論文
??一,先看綜述
l? 先讀綜述,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jīng)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對于國內(nèi)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科學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范圍廣,可以讓人事半功倍。
中文綜述-中文博士畢業(yè)論文-英文綜述
l? 二,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l? 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jié)論?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
l? 關鍵詞,主題詞檢索:
l? 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nèi)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nèi)容出現(xiàn)。
l? 檢索某個學者:
l? 查SCI,知道了某人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
l? 學者,找他近期發(fā)表的文章。
l? 參考綜述檢索:
l? 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jù)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l?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l?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shù)能夠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他文章是如何評價文章的。
?
l? 三,如何閱讀文獻
l? 注意摘要: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shù)文章 看摘要,少數(shù)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過分追 求全文是浪費,不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shù)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后,直接把幾個Figure及Title與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l? 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并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維會非?;靵y,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l? 歸納總結(jié):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shù)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詞組標一個標題。
l? 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后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道他在說什么,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系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點,我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到尾是非常嚴格的,就像GRE里面的閱讀是一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復,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雜志體現(xiàn)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jié)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l? 增加閱讀量:由于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于許多問題還沒有什么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nèi)容也讀不懂。后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會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shù)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fā)展成質(zhì)變了。
l? 四,提高閱讀的效率
l? 集中時間看文獻:
l? 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lián)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l? 做好記錄和標記:
l? 復印或打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注。Pdf或者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于沒看。
l? 閱讀順序:abstract—introduction—discussion—result and method根據(jù)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結(jié)合圖表)。
?
l? 根據(jù)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 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結(jié)合圖表)
l? 五, 文獻的整理
l? 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催^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和沒用的分開。
l? 重要文獻根據(jù)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后按名稱排列圖表,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fā)現(xiàn)別人搶先了,據(jù)此修正你的實驗。
l? 六,英文文章寫作(閱讀文獻的副產(chǎn)品)
l? 平時閱讀 文獻,注意總結(jié)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nèi)容要與你的專業(yè)有關)
l? 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tǒng)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l? 論文各部分讀法有講究
l? 本人英語基礎不好,沒過六級,所以在碩士的時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獻很少,現(xiàn)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時間少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博士,自己給自己的定位高一些了,開始打算硬著頭皮咬著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獻,受益匪淺,現(xiàn)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確實也覺得外文的質(zhì)量就是高獻,泛讀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淺,現(xiàn)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確實也覺得外文的質(zhì)量就是高(也有湊數(shù)的爛文章),現(xiàn)在自己寫外文的也很順手了。談幾點自己的體會。我是材料專業(yè)的。
l? 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復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老師交流一下。一個月以后你已經(jīng)上路了。
l? 如何讀標題:不要忽視一篇論文的標題,看完標題以后想想要是讓你寫你怎么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標題,根據(jù)標題推測一下作者可能是什么內(nèi)容。有時候一句比較長的標題讓你寫,你可能還不A會表達。下次你寫的時候就可以借鑒了
l? 如何讀摘要:快速瀏覽一遍,這里主要介紹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許初看起來不好理解,看不懂,這時候不要氣餒,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你能明白了。因為摘要寫的很簡潔,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條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圖的時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l? 如何讀引言(前言):當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領域的一些情況,看引言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紹性的東西,寫的應該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獻多了以后看這部分的內(nèi)容很快了,一掃而過。有些老外寫得很經(jīng)典得句子要記下了,下次你寫就可以用了。
?
l? 如何讀材料及試驗:當你文獻看多了以后,這部分內(nèi)容也很簡單了,無非就是介紹試驗方法,自己怎么做實驗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
l? 如何看待實驗結(jié)果:看結(jié)果這部分一定要結(jié)合結(jié)果中的圖和表看,這樣看的快。主要看懂實驗的結(jié)果,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結(jié)構描述一些數(shù)字的結(jié)果)。
l? 有時間還是多看點文獻吧,最好定個目標:在學術上超過自己的老板。因為老板一般不看文獻,他們都是憑經(jīng)驗做事,很多新東西他們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會覺得你很厲害。反正我覺得多讀了,讀起來就快了,而且也會慢慢喜上看外文文獻,收獲自然也就多了。
l? 讀研的三年時間里,實驗做得不是很多,文獻倒是讀了不少。原因呢,可能是老板也出現(xiàn)了我這個人屬于那種眼高手低的人,干脆就讓我做個文獻閱讀器了。從研一到現(xiàn)在每當老板腦子里出來一個想法,出來幾個關鍵詞,好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交給我查閱和整理文獻了。算起來前前后后看過——當然只能說看過,因為大部分都只是走馬觀花,沒有精讀——的文獻應該不下三四百篇了。我估計每個方寫個中文綜述都向單拿出來差不多夠了,可惜中文要版面費,想來老板也不會給出說了這么多廢話,進入正題吧。有人也許會問,你是怎么看文獻的,特別是一個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陌生領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綜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論文,而后是英文綜述,最后是英文綜述。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中文綜述,你可以首先了解這行的基本名詞,基本參量和常用的制備,表征方法。
l??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話,一些基本名詞如果簡單的想當然的翻譯,往往會將你引入誤區(qū)或造成歧義。同時中文綜述里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為后續(xù)的查找文獻打入一個基礎。
l? 中文博士論文,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者緒論領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綜述的。因為它會更加詳細的介所包含的紹該域的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同時里面往往會提到國內(nèi)外在本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幾個科研小組的相關研究方向。通過閱讀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個脈絡。
l? 英文綜述,特別是那種invited paper或是發(fā)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領域的牛人們寫的。對此要精讀,要分析其文章的構架,特別要關于醉著對各個方向的優(yōu)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通過精讀一篇好的英文綜述,所獲得的不只是對本領域現(xiàn)在發(fā)展狀況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學會很多地道的英文表達。最后就是針對自己的課題查找相關英文文獻了?,F(xiàn)在各大圖書館里的數(shù)據(jù)庫都比較全,即使沒有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上多種手段獲取文獻了。所以說文獻的獲取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查什么樣的文獻和怎么具體閱讀整理文獻。根據(jù)我的體會,我覺得有以下四類英文文獻是我們所需要的:
l? 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這里也不能唯if論了。比如說陶瓷類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也不過1.5幾,但上面的文章特別是feature artcal還是值得仔細閱讀的。當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板或者網(wǎng)上戰(zhàn)友的互相幫助了。
l? 本領域牛人或者主課題組的文獻。每個領域都有幾個所謂的領軍任務,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的發(fā)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里的文獻就可以把我目前的研究重點。這里有人可能要問,我怎么知道誰是牛人呢?這里我個人有兩個小辦法。第一是在ISI檢索本領域的關鍵詞,不要太多,這樣你會查到很多文獻,而后利用ISI的refine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比較多,原則上一般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較多的人和課題組就是這行里比較主要的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領域有哪些比較規(guī)模大型的國際會議,而后登錄會議主辦者的網(wǎng)站一般都能看到關于會議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作為邀請報告的報告人一般來說都是在該行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l? 高引用次數(shù)的文章。一般來說高引用次數(shù)(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jīng)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較好,同時其文筆應該也不賴吧。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jié)構的把我的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的東西的
l? 最后就是當你有一定背景知識,開始做準備并準備寫論文的時候需要看的文獻了。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首先要明確一點,你所做的實驗想解決什么問題?是對原有材料的引進還要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材料或者新的制備方法,還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者計算方法。明確這一點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獻了。而且往往當你找到一篇與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過ISI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獻和它引用的文獻,從而建立一個文獻樹,更多的獲取信息量。此外,我想提到的一點就是關于文獻的整理。很多時候大家下文獻都很盲目,抱著一種先下來再說的思想。往往下來的文獻不少,但只是空占著磁盤空間。不經(jīng)過整理分類的文獻,那根據(jù)什么來分類呢??我有一個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 適用于擁有大量未讀文獻的。就是只關心三點:文章的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為什么要進行這項工作,依據(jù)和方法),文章中的圖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以及性能變化)和結(jié)論(是否實現(xiàn)了既定目標以及是否需要改進)。
當然,如果全部精讀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盡可能用50個字左右來歸納文章,說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進某個性能或提出某種方法)+表征手段(如XRD,IR,TEM等)+主要結(jié)論(如產(chǎn)物的性能)。當你按照,這個方法歸納整理幾十篇文獻后,自然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據(jù)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需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覺得這樣也會提高效率不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