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堂堂正正回家!
你真的要回去?”
“嗯,我得回去?!?/strong>
“你想清楚了嗎?你花了這么大的力氣才回到家?!?/strong>
“嗯?!?/strong>
“那你會讓大家逃回來嗎?”
“張永安,我們不會。大家說,我們是泱泱大國,中國人,不做偷雞摸狗的事。他們說,總有一天,我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逃出大英博物館》

近日,備受網(wǎng)友關注的熱播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點此了解前情)迎來好哭大結(jié)局,引來網(wǎng)友觀眾們強勢圍觀。
在大結(jié)局中,小玉壺和記者張永安決定啟程,途中報站顯示的“瑰葭路(歸家路)”讓人感慨不已。

大結(jié)局直接看哭一眾網(wǎng)友。有網(wǎng)友看后動情地評論道:“瑰葭路=歸家路,總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逃出大英博物館》大結(jié)局的部分取景在河南博物院。
劇中,回到中國的小玉壺迫不及待地讓張永安帶她到了最近的博物館。

當小玉壺忙不迭地掏出一沓厚厚的信紙時,我們才終于知道為什么她一路上那么害怕下雨。

小玉壺就這樣一封一封展開“爺爺奶奶伯伯阿姨哥哥姐姐們”的信件,一聲一聲傳遞著“親人們”的思念與呼喚。
而她與這些文物們的對話,令人無比動容。
“唐大馬,我是來給你送信的
信上寫:
唐大馬,我是唐小馬
一眨眼
我們已經(jīng)163年沒有見面了
每天洋人走后
我就會圍著這牢籠跑上幾圈
跑著跑著
我便會想起幾百年前
我們相約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佛祖爺爺
羅漢爺爺讓我跟您說
緣起緣滅,緣聚緣散
乃眾生法相
重逢
皆在一葉菩提之間”

“水月
我早已將回還之事拋之腦后
駐留在西方的游子
需要庇佑的神靈
只是這具木鏤之軀
承得住偷盜者的歉意
卻載不動 故人流連的目光”

“家書抵萬金”,每一句話,仿佛跨越千百年,直擊你我的心田。
這些與流落在外的文物對話的,就是來自河南博物院的文物。
河南博物院共有4層16個展廳,每天提供志愿者公益講解及各種自助導覽服務,全面禁煙,禁帶寵物,拍照禁止開閃光燈。

《逃出大英博物館》取景地:河南博物院
而在大英博物館里的絕大部分中國文物,沒有名字,只有冰冷的編號;沒有玻璃罩,任何人都可以撫摸觸碰;沒有單獨的展覽柜,色系相同的十幾件物品塞在一起……

這些承載了中國幾千年厚重歷史的文物,無助地流落異鄉(xiāng)。
而每一個身在異鄉(xiāng)的它們,一定都很想家吧。

右脅侍菩薩
家在龍門石窟西山賓陽中洞
現(xiàn)暫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迦葉頭像
家在龍門西山蓮花洞
現(xiàn)暫住法國吉美博物館

普賢菩薩
家與迦葉同在龍門西山蓮花洞
現(xiàn)暫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

這尊石獅子
家在龍門石窟西山萬佛洞口
現(xiàn)暫住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

彌勒佛首
原為龍門石窟東山擂鼓臺中洞主尊
現(xiàn)暫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

奉先寺崖壁立佛佛頭
家在龍門石窟西山奉先寺
如今被日本私人收藏
為何選擇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
作為主角?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主創(chuàng)夏天表示,“小玉壺”的原型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挺于2011年創(chuàng)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館購藏。

“‘小玉壺’的來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國是為了證明中國的玉雕技藝并沒有失傳,推廣中國文化。”
“引用網(wǎng)友的話,她是‘清清白白’的,記得回家的路。”

而在劇集中,小玉壺強調(diào)量詞“盞”,也是因為中國量詞眾多,英文很難翻譯,而遠隔重洋,也很少有人了解中國文物的燦爛背景。小玉壺用“盞”來強調(diào)自己,喚起大家的記憶。
為何劇中男主角取名為
張永安?

社交媒體上的一個提問:“博物館中讓你感到最震驚的一件文物是什么?”
高贊回答:“大英博物館某個角落里的一個石枕,上面寫著‘家國永安’?!?/span>

這是北宋磁州窯“家國永安”題記瓷枕,刻在瓷枕上的“家國永安”四個大字,寄托著對國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或許瓷枕上“家國永安”這四個字的深意,只有我們中國人才懂。
劇中
張永安帶著小玉壺
去天安門廣場觀看了升國旗儀式

去動物園見了國寶大熊貓

體驗了中國太極

品味了傳統(tǒng)茶藝

參與了吹糖人的制作

小玉壺雙眸流轉(zhuǎn),熱淚盈盈:
“這是我小小世界里
最開心的一段時光”

然而
就在觀眾以為小玉壺已經(jīng)“出逃”成功
理所應當會留下時
小玉壺卻選擇了回去
回到那個
還關著她眾多“家人們”的
大英博物館

中國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內(nèi)的入藏時間,主要集中在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這100余年之間。這正是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淪為列強半殖民地的時期。
這些陳列于異國他鄉(xiāng)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國近代以來百年傷痛。不少中國游客參觀時,初見這些珍品,心里都會產(chǎn)生一種民族自豪感;但隨著觀展的深入,這份自豪又會被震撼與悲憤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