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南北朝】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解讀

2023-09-01 10:22 作者:jxfzylr  | 我要投稿

《陶淵明集》序


作者:【南北朝】蕭統(tǒng)

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1];不忮不求者,明達之用心[2]。是以圣人韜光,賢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親己之切,無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處百齡[3]之內(nèi),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駒[4],寄寓謂之逆旅[5],宜乎與大塊[6]而盈虛,隨中和而任放,豈能戚戚勞于憂畏,汲汲役于人間。齊謳趙女之娛,八珍九鼎之食,結(jié)駟連騎之榮,侈袂執(zhí)圭之貴[7],樂則樂矣,憂亦隨之。何倚伏[8]之難量,亦慶吊之相及。智者賢人居之,甚履薄冰[9];愚夫貪士競之,若泄尾閭[10]。玉之在山,以見珍而終破;蘭之生谷,雖無人而自芳。故莊周垂釣于濠[11],伯成躬耕于野[12],或貨海東之藥草,或紡江南之落毛[13]。譬彼鴛雛,豈競鳶鴟之肉[14];猶斯雜縣,寧勞文仲之牲[15]!至如子常、寧喜之倫[16],蘇秦、衛(wèi)鞅之匹[17],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18]?!弊淙缙溲?,豈不痛哉!又楚子觀周,受折于孫滿[19];霍侯驂乘,禍起于負芒[20]。饕餮之徒[21],其流甚眾。唐堯四海之主,而有汾陽之心[22];子晉天下之儲,而有洛濱之志[23]。輕之若脫屣,視之若鴻毛,而況于他人乎!是以至人達士,因以晦跡?;驊厌嵍]帝[24]?;虮霍枚撔絒25],鼓枻清潭[26],棄機漢曲[27]。情不在于眾事,寄眾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28],孰能如此乎!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更加搜求,粗為區(qū)目。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29],卒無諷諫,何必搖其筆端?惜哉,無是可也!并粗點定其傳,編之于錄。嘗謂有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袪,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30],豈止仁義可蹈,亦乃爵祿可辭!不勞復傍游太華[31],遠求柱史[32],此亦有助于風教也。


注釋:

[1]衒:炫耀。曹植《求自試表》:“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薄2]忮(zhì至):忌恨?!对姟ぺL·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3]百齡:百歲,指人的一生。 [4]“倏忽”句:《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卑遵x,白色駿馬,或解作“日”?!5]逆旅:旅舍?!6]大塊:自然造化?!7]侈袂:一種禮服。圭:一種長條形的玉質(zhì)禮器。執(zhí)圭:意謂做官?!8]倚伏:《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9]薄冰:《詩·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薄10]尾閭:《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尾閭,傳說中海水所歸之處?!11]“莊周”句:《莊子·秋水》:“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薄12]“伯成”句:《莊子·天地》:“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薄13]“海東”二句:二語均出《高士傳》:安期生賣藥海邊;楚人老萊子遁耕于蒙山之陽,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薄14]“鴛雛”二句:《莊子·秋水》:“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谑腔葑涌郑延趪腥杖?。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5]雜縣(xuán懸):即爰居,一種海鳥。文仲:臧文仲,春秋魯國之卿。《國語·魯語》載,有海鳥爰居止于魯東門之外,臧文仲使國人祭之。柳下惠批評他無故而祭海鳥,不合國典。后來臧文仲也知道錯了?!16]子常:楚令尹囊瓦子常。寧喜:春秋衛(wèi)人。二人均為貪財狡詐之輩。 [17]蘇秦:戰(zhàn)國時縱橫家。衛(wèi)鞅:即商鞅。為秦相十年,仕秦孝公。孝公卒,被殺?!18]主父偃:為西漢中大夫。后為齊相,以脅齊王自殺,被誅?!19]“楚子”二句:據(jù)《左傳·宣公三年》,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子,楚子問周鼎之大小輕重?!皢柖Α奔从袌D謀之意。王孫滿說鼎之歸周是天命,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將楚子頂了回去。 [20]霍侯:漢霍光。驂乘:坐在車子右邊作護衛(wèi)。漢宣帝始立,霍光從驂乘,漢宣帝懼,如芒刺背?;艄馑篮?,宣帝誅其宗族。 [21]饕(tāo滔)餮(tiè):傳說中貪食的惡獸,以比喻貪婪兇惡?!22]“唐堯”二句:《莊子·逍遙游》:“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王倪、嚙缺、被衣、許由),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薄23]“子晉”二句:《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晉(即王子喬)“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儲,儲君,太子?!24]釐(xī西):通“禧”,福?!25]披裘而負薪:《高士傳·披裘公》:“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見道中有遺金,顧披裘公曰:‘取彼金?!剁牪_目,拂手而言曰:‘何子處之高而視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 [26]鼓枻清潭:屈原《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漁父見而問之,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同其風)而揚其波(與沉浮)?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從其俗)而啜其釃(食其祿)?’屈原曰:‘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薄27]棄機漢曲:《莊子·天地》載,子貢過漢陰,見一老丈正在澆灌菜園。他鑿隧入井,抱甕出灌,用力多而見效少。子貢勸他采用桔槔,老丈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粹素白不圓備);純白不備,則神生(性)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28]污?。何壑赶陆担ヂ?;隆指上升,興盛。 [29]“揚雄”句:《史記·司馬相如傳贊》:“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jié)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諷一,猶馳騁鄭衛(wèi)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30]“貪夫”二句:《孟子·盡心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31]太華:泰山和華山。這里傍游是指隱居?!32]柱史:柱下史,即老子。相傳老子曾為周柱下史,故以代稱。


賞析:

陶淵明作為一名偉大的詩人,當世聲名不顯,死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也鮮為人知。他的超群拔俗的真純品格和澹淡飄逸的田園詩歌,一直沒有受到人們的應(yīng)有重視。劉勰《文心雕龍》洋洋數(shù)十萬言,縱論古今作家,惟只字不及陶淵明;鐘嶸《詩品》清理詩歌源流,排列詩人座次,陶淵明僅列中品;顏延之與陶淵明私交甚篤,過從頗密,嘗著《陶征士誄》一篇以示哀悼,也僅作“征士”觀之而已。獨有蕭統(tǒng),獨具慧眼,最早認識到了陶淵明作為一名詩人的“獨超眾類”的價值,對其作品廣加搜求,區(qū)分編錄,在陶淵明逝世百年之后,編成了《陶淵明集》,使其作品免遭散佚之災(zāi)。這事本身,功德已不可限量。而這篇序言,正反映了蕭統(tǒng)編定陶集的思想認識,初次給陶詩以應(yīng)有的評價和較高的地位,反映了他對陶詩與眾不同的認識和愛好,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和文獻價值。

全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闡述作者對于立身處世的觀點。他提出一個“道”,認為“道”是立身處世的準則,是最高境界。作者首先指出兩種處世方式,一是“自衒自媒者”,一是“不忮不求者”。認為前者是“士女之丑行”,后者是“明達之用心”,是非褒貶,一目了然。然后由圣人賢人的韜光遁世,推引出這個“道”字來,提出“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的中心命題。他認為,人生居一世,倏忽如白駒之過隙,稍縱即逝,所以“宜乎與大塊而盈虛,隨中和而任放”,怎么能夠整日為憂慮恐懼所糾纏,被庸俗雜事所驅(qū)使呢?“與大塊而盈虛,隨中和而任放”,是作者對于“道”的具體闡述。接下來,便圍繞著得“道”與失“道”,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證。一曰得顯達者未必得“道”。他舉出歡娛、飲食、榮耀、顯貴之至極者,認為“樂則樂矣,憂亦隨之”,因為宦海沉浮,官場險惡,常常是福禍難量,慶吊相及。因而,智者與愚夫處之,便是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智者勝履薄冰,愚夫若泄尾閭。智者賢人雖居之,但以求“道”未臻之故,而常懷憂戚之心;愚夫貪士猶競之,則去“道”愈遠而所趨愈卑。所以說,得顯達者未必得“道”。二曰處窮困者未必失“道”?!坝裰谏?,以見珍而終破;蘭之生谷,雖無人而自芳”,這兩個顯明的比喻,說明了居處高低,不是衡量“道”的標準。而“玉之在山”句,說明處者以高顯而招身破,是總綰上文;“蘭之生谷”句,說明處者以低微而得身全,正啟揭下文。所以,這二句比喻,作為轉(zhuǎn)折,確乎自然貼切,巧妙無比。下文列舉莊子、伯成、安期生、老萊子的事跡以及鴛雛、雜縣的典故,都是進一步論證“蘭之生谷”的道理。圣者賢者韜光遁世,所以才“道存而身安”。行文至此,大義已明,作者仍感意猶未盡,將筆觸再度伸向歷史的長河,捕捉到更多更顯目的正反兩方面的生動事例,一一數(shù)來,歷歷如貫珠,進一步增加了說服力。子常、寧喜、蘇秦、衛(wèi)鞅、主父偃、楚子、霍光之流,都曾有過風云一時的顯耀,達則達矣,皆因“道亡而身害”。這是回應(yīng)第一層得顯達者未必得“道”的意思。唐堯天下之主,王子喬天下之儲,皆有韜光遁世之心,視榮華富貴如敝屣,是為得“道”,所以“道存而身安”。這又補足了第二層處窮困者未必失“道”的意思。文氣上下貫通,首尾呼應(yīng)。最后才總括起來,認為至人達士,應(yīng)當斂跡息影,韜光養(yǎng)晦,入世而不泥于事,寄心為事,得意而忘形。在作者看來,這就是“與大塊而盈虛,隨中和而任放”,臻乎此,便可謂得“道”。

作者坐而論道,宏論滔滔,為下一步論述陶淵明及其作品,做了實實在在的鋪墊。這同時也就向我們揭示了一個視角、一個觀察點:蕭統(tǒng)是從立身處世的角度來認識陶淵明的,正是在這一點上,他欣賞陶的態(tài)度,推崇陶的方式。陶淵明其人,就是蕭統(tǒng)的“道”的典型代表和理想化身。蕭統(tǒng)的大段議論,在陶淵明身上才落到了實處。所以,序文的第二部分,則著重論述陶淵明其人及其作品?!坝幸商諟Y明詩篇篇有酒”,這本身已十分新奇,足以昭示陶的與眾不同的性格;而“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則更清警俊拔,深刻揭示了陶詩的深沉雋永的內(nèi)蘊。本句句式與第一部分末句“情不在于眾事,寄眾事以忘情者也”基本一致,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也基本相同,寄事忘情與寄酒為跡,其旨一也;且以一“亦”字從形式上標志出前后文氣的賡續(xù)關(guān)系:前者收綰上文,后者啟迪下文,上下前后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十分清楚地揭示出來。舉重若輕,巧妙自然,其起承轉(zhuǎn)合的手法之高妙,于此可見一斑。以下則分三層評論陶詩。第一,評詩品,論人品。作者以形象的語言,精練的文字,高度評價了陶詩的品格,而且,把它與陶淵明本人的“貞志不休,安道苦節(jié)”緊緊聯(lián)系起來,使人一睹陶詩之真髓純韻。這里,作者又提到“與道污隆”,再次與上文“與大塊而盈虛”相呼應(yīng),將抽象的“道”的說教在陶淵明身上具體化、形象化了。蕭統(tǒng)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衣輕裘,食美味,榮華富貴應(yīng)有盡有,惟有心性不得施展,故常有遺世高蹈之想。他之念念不能忘情于“道”,深深篤愛陶淵明其人,企羨陶的方式,正是這一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這是在文學史上,第一次對陶淵明作出了公正的評價,而且語言形象生動。有的,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如“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等等,已成為千古不易之評,常為后來論陶者所引用。第二,指出陶詩之不足,并說明編纂陶集之緣由。他認為陶集中“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理由是沒有諷諫,所以價值不大。陶淵明的《閑情賦》,描寫了作者對一位外貌艷麗、內(nèi)心世界極為豐富的美麗女子的深情愛慕和熱情追求,個中有無寄托,歷來說法不一。但它無疑是陶集中的上佳之作。蕭統(tǒng)這里批評它是“白璧微瑕”,自有其認識的局限性。但如果撇開這個批評本身,僅從其立論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窺見,蕭統(tǒng)對于純粹描寫女人舉止體態(tài)的作品,是不滿的,是持批評、否定態(tài)度的。由此也可以透視出,他對盛行于時的專以描寫女人起居、體態(tài)、服飾等搔首弄姿的作品——宮體詩,顯然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這就顯出了他不茍世風的見解,見出他的卓犖不凡之處。正因為如此,我們應(yīng)該肯定其持論的積極的一面。大概也正因為蕭統(tǒng)對于世風的不滿,他對陶淵明特別“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幾乎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第三,論述陶詩的社會功能?!皣L謂有能讀淵明之文者”云云,則將陶詩的功能提到了很高的程度。其說雖有夸大,反映了蕭統(tǒng)的偏愛,但這又反映了蕭統(tǒng)注重文學的社會功用的文學思想。他不但說讀陶詩可以“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還將它提到“有助于風教”的高度,足見其對于文學的社會功用的重視。這與當時注重辭采華靡,只講究文學娛心性、快耳目的風尚相比,又見出蕭統(tǒng)的高出一籌??偞巳龑右馑?,蕭統(tǒng)幾乎把陶淵明當作一面旗幟,高擎起來,標幟人生之“道”,宏揚文學之功,也作為自己的理想寄托之所,娛心遣意之宅。

本文在藝術(shù)上有三點值得注意。首先是結(jié)構(gòu),取先放后收式。先論“道”,后論人;先抽象,后具體??v筆揮灑,橫古貫今,滔滔不絕。行文至大半,仍不及陶淵明一字,仿佛全與陶無關(guān)似的。然后調(diào)轉(zhuǎn)筆鋒,峰回路轉(zhuǎn),巧妙過渡,將視點集中到陶淵明身上,就勢評說,水到渠成。于是,析論則鞭辟入里,論人則入木三分,說藝則點到為止,使人獲漸入佳境、會心領(lǐng)悟之趣。其次是形式,大體走駢文一路,形式整飭,語言工麗。對仗排偶,參差而下,意思賡續(xù),一氣呵成,都很好地配合了中心意旨的表達。尤其是文章不守成式,注重變化,間亦雜以散句,更使全文顯得抑揚頓挫,跌宕生姿。最后是用典。此文不但用典多,而且多取材于老莊,這不僅反映了當時喜好使典隸事的文風,也說明了蕭統(tǒng)對于老莊的偏好。興許正是從這種偏好,他才逐漸悟出了他所反復闡述的那個“道”,認識了陶淵明作為一名詩人的價值,而與之心心相印、血脈相通的。


【南北朝】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解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和平县| 内丘县| 象州县| 波密县| 法库县| 平泉县| 甘孜县| 东明县| 龙口市| 平度市| 基隆市| 桐庐县| 台湾省| 襄樊市| 安庆市| 左贡县| 金门县| 措美县| 岑巩县| 新民市| 满洲里市| 孟村| 新田县| 河曲县| 策勒县| 鄱阳县| 汾西县| 工布江达县| 汝州市| 仙居县| 潞西市| 铅山县| 永修县| 清流县| 烟台市| 太谷县| 樟树市| 庆安县| 哈尔滨市| 延寿县|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