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隼指導遼寧省隊反手弧圈球技術

簡單總結一下李指的觀點,順便談一點自己的心得體會,不當之處,還望球友斧正。
首先,反手弧圈球技術,第一個小隊員的主要問題是”過去蹭的那種感覺“。什么是”蹭“球?就是薄摩擦,提著拉的感覺。在用力方面,表現為引拍時重心壓在右腳上,揮拍時重心由下自上提拉,發(fā)力方向從下往上,容易出現身體后仰的情況。這樣的拉球為什么說質量不高呢?我們來看一下擊球時的示意圖(大概)。

如圖,擊球時的力量是由動作決定的,在拍面板形不變,力量大小完全一致的情況下,F1為薄摩擦向上為主的”蹭“著拉球,F2為向前上摩擦的迎前拉球。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把F1的力量分解為沿著拍面方向的向上的摩擦力F1摩和沿球心方向的向前的撞擊力F1撞,如下圖:

可以注意到F1的摩擦力是遠大于撞擊力的。
而F2的受力分析見下圖:

可以觀察到F2力量撞擊和摩擦的比例是大致相等的。那么有朋友就要問了,如何評估F1和F2這兩種拉球方式的區(qū)別呢,又為什么說F2的質量要高于F1呢?
原因正在于撞擊是摩擦的基礎,摩擦是膠皮形變不均勻的產物,而沒有足夠的撞擊就不能保證膠皮產生足夠的形變,也就發(fā)揮不出膠皮恢復形變的反彈力的效果。許多國家隊教練經常強調,先撞擊再磨擦,或者說先擊住球再摩擦的含義就是強調迎前撞擊的重要性。
傳統(tǒng)的反手拉球手法更近似于F1的用力方向,這種發(fā)力方向要求人向下壓重心,用力往上拔也就是更貼近人們理解的高吊弧圈球。過去人們認為高吊弧圈球是穩(wěn)定的過渡手段,但隨著乒乓球器材尤其是40+塑料球的改革,球體的旋轉已經大大減弱,人們對乒乓球技術的理解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李指說”過去對力量的理解太偏,發(fā)力摩擦也是用力“,F2的發(fā)力反向更近似于前沖弧圈球,撞擊和摩擦相當,在撞擊充分膠皮形變更深的情況下,作用在上面的摩擦力也更多發(fā)揮了作用——因此,F2實際上比F1的旋轉更強,只是因為速度快削弱了旋轉的表現而已。
乒乓球旋轉的減弱,使得前沖弧圈技術的優(yōu)勢大大增強了,拉球的用力方向更多由F1向F2轉變,這就要求用力必須頂著來球向前摩擦(既要往上也要往前),而不是光往上拔。在身體重心方面,就要求引拍時將重心壓在左腿或者中間,揮拍擊球時向右前上方發(fā)力,最終重心落在右腳上。這也就是李指所說的”撐進去拉球“,所謂”撐進去“,就是迎前去頂,向前發(fā)力,因為向前發(fā)力的過程已經包含向上了,不必再刻意向上。這一觀點看似違反常識,其實是對迎前摩擦的表達,只不過在表述方面不夠嚴謹和深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