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16日 新都周刊 吃的文化:飲冰
作者:張亦菴 端午既過,該是冷品上市的時候了。 在我國過去的吃的歷史中,原有不少關(guān)于吃冷品的故實,如浮瓜沉李之類,但是本文不想作考據(jù)的文章,更恐怕在這炎熱的天時,考據(jù)的東西搬得多了,會發(fā)生催眠作用?,F(xiàn)就且就個人對于冷飲的一些經(jīng)歷來說說。 幼年居粵,雖在炎熱的南方,而且對外交通又早,然而在我最初的記憶所及的冷飲品,尚未發(fā)覺到有冰淇淋或用冰來冰冷的東西。其時大約已經(jīng)是光緒十五六年了。 那時我家中夏天的飲品,除了茶水之外,偶然會制一次檸檬湯。所謂檸檬湯,就跟酸梅湯相仿佛的一樣?xùn)|西,不過它不用酸梅而用腌檸檬調(diào)制,而且當時也沒有冰,制成了就喝。過了三四年之后,才聽見街上有喊著賣「透心涼呀雪ㄌ古」的聲音。 在廣東的廣東人沒有到過較北的地方者,往往冰雪不分,他們只知有雪,而不知有冰。后來西人做成了人造冰出賣,而廣東人就把它認作雪。就是由冰而凍制出來的上海人所謂冰淇淋在廣東的初期名稱也叫作雪。吃冰淇淋就叫作雪。到第二期就進步到稱為「雪糕?!沟谌诓挪捎玫接⒄Z的音譯,而寫起來是「埃士(口忌)(口廉)?!共贿^一般人的嘴里仍然是叫雪糕。 當雪糕之初出現(xiàn)時,形態(tài)很簡單,只是在街頭喊賣;制作的方法也相當拙陋:一只木桶里頭再是一只白鐵皮的圓筒,兩者之間的夾層放一些碎冰塊,白鐵筒里放原料,往來旋轉(zhuǎn)若干時候便成功了。至于原料,也不過白糖淀粉香料開水之類,上焉者加三兩只雞蛋,下焉者則并雞蛋而無之所謂?!福诩桑诹沟哪逃褪遣粫械?。價錢也賣得挺便宜,一個銅板一小杯,其分量約等于兩茶匙。本來可以一口而盡;但是我們買得之后卻慢慢的用舌頭舐著,嘗著,所得到的味道第一是冷,其次是甜,其次是香。這巳使當時的我們感覺十分滿足了。 后來這東西在上海有著閃電的進步,這或者因為歐美人居留上海的不少,物質(zhì)的條件也比較寬大,歐風(fēng)美雨,自易感染。十年以后在上海吃過高等的冰淇淋后,同想到家鄉(xiāng)的「雪糕,」真覺村得可憐。 現(xiàn)在賣冰淇淋的已經(jīng)不是在街頭叫賣,而都有一廛之設(shè),而且布置大都雅潔堂皇了。除了冰淇淋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冷飲,刨冰汽水,名目繁多。現(xiàn)在這種飲冰店無不稱作飲冰室??硷嫳疫@個名稱,原是梁任公先生的別號,他自己因為熱中愛國,血液熱得沸騰了,心房熱得要爆炸了,到了非飲冰自解不可的地步了,所以自署飲冰子,所作文集稱為飲冰室文集。后來,大概是民國初元的時候,上海有一家飲冰店,似乎是在南京路大中煙公司樓上的,借用他的飲冰室三個字來作市招,既風(fēng)雅,又貼切。從此上海所有的飲冰店都襲用了這個名稱。梁任公先生自署此名原是抽象的,而后來竟成為一個具體的名稱,恐怕也非他老先生始料所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