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三十八章翻譯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王弼: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
譯文:德,是獲得。把德保持住而不喪失,有利而無害,所以用德來命名。怎么獲得德呢?這不離開道。怎么做到德呢?要順應(yīng)大道無所作為。
?
王弼: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jīng);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
譯文:順應(yīng)大道無所作為,萬物沒有不是因?yàn)榈蓝纬傻?。所以萬物,來源于道,沒有事物不是因此而來;萬事萬物,都不能免去有具體身形的累害。
?
王弼: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圣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fù)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yuǎn)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
譯文:所以天地雖廣,圣王雖大,但都是涉于有形有為,離開了道,它們就都沒有了廣和大。所以說回歸根本,從道的角度去觀察,天地之心就會顯現(xiàn);在冬至和夏至的時(shí)候去思慮它,先王就能看到天地的原理。所以先王消除了自己的私欲就不會過于關(guān)注個(gè)人生存,那么四海之內(nèi)都會仰望他,遠(yuǎn)處和近處的人們都會來歸順?biāo)蝗绻韧踹^于關(guān)注自身就會存有私心,就會無法保全自己,也無法包容天下。
?
王弼: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zhí)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
譯文: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因?yàn)轫槕?yīng)大道發(fā)揮自己的影響,而不以個(gè)人主觀意志來實(shí)施和展現(xiàn)個(gè)人的德行,且不執(zhí)著和任用德之名,所以能獲得真正的德行且無所不為。不追求就能得到,不作為就能成就,所以雖然有順應(yīng)大道的德行,但卻沒有俗世的德之名。
?
王弼: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yīng)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
譯文:下等的德行通過追求而得到的,通過人為干預(yù)才成就的,因?yàn)榻⒘松频臉?biāo)準(zhǔn)來治理萬物,所以德之名也就有了。主動追求才能得到,那必然會失去;人為干預(yù)才能成就,那必然會衰敗。善之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么不善也會隨之而來。所以下等德行的人有所作為是因?yàn)閭€(gè)人私欲。
?
王弼: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jié)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
譯文:無心而為的人,不會偏私于某一方。凡是不能遵循無所作為而行動的,都是下等的德行,仁、義、禮都是下等的德行。理解了德行的上下之分,就要努力從下等德行提升到上等德行。
?
王弼:至于為之而無以為,極下德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有為之患矣。
譯文:做事而不摻雜私欲,是下等德行中最好的,也是上等的仁。這樣就能達(dá)到無心而為,而有所作為。做事而不摻雜私欲,所以有心而為還是會存在隱患。
?
王弼: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jì);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譯文:道的根本在于無心作為和不貪圖名譽(yù)。舍棄道而求美名、大功,功雖然大,但必定有所不足;名雖然美,但必定會出現(xiàn)虛偽不實(shí)。如果不用刑罰和仁義就能成就百姓自然而治的局面,那就應(yīng)當(dāng)這么去做,所以就有了普及并推行仁愛的人。然而愛是沒有偏私的,所以上等的仁是有所作為但是沒有私欲。
?
王弼: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直而義理之者。念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譯文:如果愛有所偏私不能兼容,那就會誕生專門講“求進(jìn)退、正直等義理”的人。心生惡念而又想護(hù)佑正直,于是就會借助正直攻打邪惡,那么萬事萬物都需要憑借心計(jì)、智慧去作為了。所以上等的義是有所作為且有私欲。
?
王弼: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zé)往來則不對之閒忿怒生焉。故上飾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譯文:不能篤定正直就會產(chǎn)生外表浮華熱衷禮節(jié)的人。崇尚華美追求禮敬,互相計(jì)較責(zé)備,就會因得不到相應(yīng)的禮節(jié)往來而心生怨憤。所以上等的禮是有所作為但互相不會回應(yīng)。因此就會氣勢洶洶,強(qiáng)迫他人遵守禮節(jié)。
?
王弼: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yè)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為載,地不能為覆,人不能為贍。萬物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捨無以為體也。
譯文:大到極限的,只有道!在道以后,有值得尊崇的嗎!所以雖然德行盛大,富有萬物,尚且各自收獲了德行,但還是不能完善周全。所以天無法像地一樣承載萬物,地?zé)o法像天一樣包含萬象,人也無法無私地幫助他人。萬物雖然珍貴,但要順應(yīng)自然無所作為才能體現(xiàn)自己的德行,萬物無法離開大道而自己發(fā)揮作用。
?
王弼:捨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后德也。以無為用,則德得其母,故能已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
譯文:離開大道而自己發(fā)揮作用,就會失去大的特性,這就是失去了大道才會推行德。順應(yīng)自然無所作為,那么德就能回歸于道,所以德就能不用操勞,萬物也無需治理。尋求道之后的德,就失去了能夠發(fā)揮作用的根本。
?
王弼: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夫禮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篤,易簡不暢,責(zé)備于表,機(jī)微爭制。
譯文:做不到無心作為,才會看重廣博施惠;做不到廣博施惠,才會看重正直;做不到正直,才會看重禮節(jié)修飾。所以說丟失了德才會推行仁、丟失了仁才會推行義、丟失了義才會推行禮。禮節(jié),是始于對忠信的不篤定,只是簡單的表面變化但實(shí)際還是不通暢,大家只會在外表的禮節(jié)上責(zé)備,在細(xì)小的事情上爭執(zhí)。
?
王弼:夫仁義發(fā)于內(nèi),為之猶偽,況務(wù)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譯文:仁義本發(fā)自內(nèi)心,但做起來就像是偽裝的,何況只是表面禮節(jié),這樣能長久嗎!所以推行禮節(jié)的人,是忠信淺薄,混亂無序的源頭。
?
王弼: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得其情,奸巧彌密,雖豐其譽(yù),愈喪篤實(shí)。勞而事昏,務(wù)而治薉,雖竭圣智,而民愈害。
譯文:有先見之明的人。能夠先于他人而認(rèn)識到,只是下等德行中的一類。竭盡自己的聰明去認(rèn)識這個(gè)道理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智力來謀求事業(yè),雖了解事物的實(shí)際情形,但依然狡詐奸猾,雖然提升了自己的名譽(yù),但越來越喪失自己的真實(shí)本性。就算他操心勞神但事情依然昏暗不明,就算他勤勉努力但治理的結(jié)果依然荒蕪,雖然他用盡了自己的智慧,但百姓卻越受其損害。
?
王弼:舍已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眈彼所獲,棄此所守,故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
譯文:如果能舍棄聰明智力,而任事物自然發(fā)展,就能無為而安泰。堅(jiān)守事物的樸素本質(zhì),就不用遵循刑罰制度。沉溺于通過聰明智力獲得的事物實(shí)情,而舍棄了事物的樸素本質(zhì),所以有先見之明的人,就像道的表面的光輝,是導(dǎo)致愚蠢的首要原因。所以如果能憑借無心作為去實(shí)現(xiàn)功績,萬物就能興榮而沒有限制,萬事就能保全而不必操勞。
?
王弼: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名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zhèn)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
譯文:不憑借外形來使用,不憑借名稱來駕馭,所以那些叫仁義、禮敬的都可以得到彰顯。用無為的大道來承載天地萬物,用樸素的大道來鎮(zhèn)壓天地萬物,那么萬物就不會崇尚什么,也不會謀求什么。各自任用正道處理事情,彼此真誠相待,那么仁德就能豐厚,行義就能端正,禮敬就能清朗。
?
王弼: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波尚焉,義其則競焉,禮則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jì)也。
譯文:如果舍棄承載萬物的道,舍棄誕生萬物的道,依據(jù)萬物的外形來使用,任憑使用聰明智力,仁就會被推崇,義就會被搶奪,禮也會被爭執(zhí)。所以仁德的厚重,不是靠仁的能力實(shí)現(xiàn);義的端正,不是靠義的使用達(dá)成,禮敬的清明,不是靠表面的禮節(jié)來完成。
?
王弼:載之以道,統(tǒng)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
譯文:用大道來承載,用素樸來統(tǒng)御,因此沒有什么好推崇才能被凸顯,沒有什么能競爭的才能被表彰。本是無名,才能去確定名稱來篤定;本是無形,才能去確定形象來完成。
?
王弼: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yuǎn),本不可失。
譯文:堅(jiān)守大道是為了保存萬物,崇尚本源是為了推舉萬物,如此萬物的形體和名稱都有了,從而曲邪就不會出現(xiàn),天就能真正的廣大美好而不會膚淺。所以不能疏遠(yuǎn)大道、不能失去本源。
?
王弼: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譯文:仁義,是道生發(fā)出來的,不能把仁義當(dāng)作本源。就像有形象的器物,是工匠做成的,但不能等同于工匠。舍棄道而追求道所衍生的事物,有名的事物就會產(chǎn)生分別,有形的事物就會受到局限。雖然非常廣大,但必然不夠完善周全;雖然興盛美好,但必然會有憂患。豐功偉業(yè)在于行動,怎能以“名”、“形”來自居持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