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9讀書有感
林清玄先生在散文《清歡》中寫道,“尤其是生活在現(xiàn)代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
我是堅決不同意的。就像《美“時”》所寫的點點滴滴,這都是我從生活中找到的清歡時刻,一口杜鵑花的花蜜,一杯滾燙的白開水,這些不用我花費一厘一毫,卻讓我從中得到無盡的歡愉,這就是我所能得到的清歡。
或許先生以為清歡應該是不講求物質(zhì)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但我以為,一些從物質(zhì)上得到的東西也可以稱之為清歡。清歡不該是完完全全遠離俗世,更應該注重的是自己的心靈。
比如說當我花了大價錢去購買一束花,布置在家中書房,這確實需要物質(zhì)基礎(chǔ),但是在看到布置完全后的家中,我的心情是愉悅的,而這種愉悅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清歡。
?
“當一個人以濁為歡的時候,就很難體會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歡樂已盡、濁心再起的時候,人間就越來越無味了。”
在讀完這篇散文后,我的內(nèi)心無比充裕,是一種又在書中找到了自我的滿足和成就。林清玄先生所寫的吸食木槿花的花蜜正與我寫到的映山紅有異曲同工之妙,讀到此時,我不由得會心一笑,原來不止我一人會因為這一片刻感到幸福美滿。
在這篇散文最后空白處,我寫到尋找清歡應該取決于自己的心境,而且一味的外界因素。在文章中先生所寫到的自己經(jīng)歷,以我拙見,先生的心境出現(xiàn)了一定的問題,當然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令人唏噓,人類對于經(jīng)濟的追求一定程度上良心也受到侵蝕。所以當一切堆積在一起,給先生帶來的便是無盡的空虛和憤怒。
從另一方面說,我以為我是極易尋到清歡時刻,即便好像事事不順,但忙里偷閑的日子也有他自己的滋味。這又讓我想到了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我不是后文中“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我是不識愁滋味,卻因此心境而更清明,更易有清歡時刻。從《美“時”》的種種美時,到此刻聽著電腦風扇呼呼聲和鍵盤的敲打聲,伴隨著來自其他少年的游戲聲音和空氣中還飄蕩的外賣味道,這對我便是一種清歡時刻,因為我的心情在這一刻得到了寧靜,甚至可以推敲想要的字眼。不可否認的講,我真的很喜歡這一刻。
所以我是極高興的,因為在最好的年齡可以有如此心境,讓我的內(nèi)心不再空虛。任而時光荏苒,待下個十八年,我亦是希望我能飽有現(xiàn)在的心境,在一天工作勞累過后,累倒在沙發(fā)上,我仍然可以尋到片刻的清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