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7)

七
1
在這些采集者的年代,我們顯然不會有文字記錄,而考古證據(jù)主要也只有骨骼化石和石器。如果器具用的是木頭、竹子或皮革等等比較容易腐爛的材料,就只有在很特殊的情況下才可能保存得下來。很多人以為在農(nóng)業(yè)革命前的人類都只使用石器,其實這是考古偏誤造成的誤解。所謂的石器時代,其實說是“木器時代”更精確,當時的狩獵采集工具多半還是木制。
朱批1:
這個論點我極為佩服,以前讀書,說到東方西方,西方的大理石建筑,櫛風沐雨,長久存在,比如你去現(xiàn)在的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布拉格,那種無限蒼穹的教堂,立馬就感覺一種深厚的文化鋪面而來。東方的話,木結構多一些,且不說地震天災,就說人為的推倒重來,多少次的楚人一炬,文化的深厚就只是深厚,越來越?jīng)]有載體,以至于,越來越?jīng)]有文化。
朱批2:
山西應縣的木塔,可謂是難得的孤例,甚至于晉祠,你去看門楹上那些木刻的蟠龍,多少年以前的物事,栩栩如生,就好像祖先音容宛在,睹物思人,睹物思人啊。
朱批3:
記得以前去開封的清明上河園,自王座上望下去,確然是隱隱王氣,汴梁風光。

2
如果光從目前留下來的文物推斷遠古的狩獵采集生活,就會差之千里。遠古的采集生活與后來的農(nóng)業(yè)和工業(yè)生活相比,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極少使用人造物品,而且這些物品對他們生活的作用相對并不大。在現(xiàn)代的富裕社會中,不管任何的活動、信念甚至情感,幾乎都會有人造物品介入。想要浪漫一下、云雨一場,又怎么能不提到戒指、床、漂亮的衣服、性感內(nèi)衣、安全套、時尚餐廳、汽車旅館、機場貴賓室、婚宴大廳、婚禮顧問公司?至于讓我們靈性充溢的宗教,則把神圣的東西帶進我們的生活,包括佛教的佛塔、道教的宮觀、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印度教的僧院、裝飾華美的經(jīng)卷、色彩艷麗的法輪、祭司的祭袍、蠟燭、香、圣誕樹、墓碑,還有金光閃閃的各種標示。
朱批1:
在我看來,這其實首先是一個表里的故事,面子和里子,表里如一的故事與表里不如一的故事。
朱批2:
馮衛(wèi)東在《升級定位》當中提到產(chǎn)品,提到產(chǎn)品價值,產(chǎn)品價值=內(nèi)在價值+外在價值。
什么是產(chǎn)品的內(nèi)在價值呢?就是不因他人看法而改變的,由產(chǎn)品自身物理特性決定的價值,也就是在魯濱遜荒島這種一人世界里也會具有的價值。比如一把斧頭,對荒島上的魯濱遜來說價值巨大,可以砍樹造屋,可以切肉剁骨,還可以防御野獸。缺少這把斧頭,魯濱遜的荒島生存會無比艱難。
與內(nèi)在價值恰好相反,外在價值就是因他人看法而改變的產(chǎn)品價值。產(chǎn)品外在價值只能在多人世界里存在,在魯濱遜荒島上并不存在,因為只有在多人世界里才存在“他人看法”這種東西。比如一粒10克拉的鉆石,在荒島上就沒有外在價值,其內(nèi)在價值也很小,因為饑不能食、寒不能衣。但是,如果放在大都市,10克拉鉆石卻成了無數(shù)女性都喜愛的“鴿子蛋”。
產(chǎn)品外在價值的表現(xiàn)很多,比如“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這句話就道出了錦衣的產(chǎn)品價值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在價值,是要穿給別人看的,夜行就浪費了。若論其內(nèi)在價值,錦衣的保暖、護身、耐磨等性能還不如棉布衣服。
朱批3:
某類產(chǎn)品會因為其產(chǎn)品價值,成為品牌,進而擁有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保障價值+彰顯價值。
所謂彰顯價值,就是指顧客消費該品牌時在他人心目中產(chǎn)生的溝通性價值,即顧客有意無意地通過自己消費的品牌向他人傳遞某些信息,比如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財富、學識、品位、信仰、觀點、態(tài)度、愛心等。
一般來說,彰顯價值在易于被他人看見的個人穿戴物品和社交化消費品上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而在私密性個人消費品上就表現(xiàn)得不那么明顯,因為“彰顯”是一種社交溝通,需要他人感知才能生效。所以對很多人而言,在家可以粗服亂頭,出門卻要衣冠楚楚。
彰顯價值降低了和他人交往的信息費用,?通過其使用的品牌,能向其他人低成本傳遞個人信息,從而降低信息費用以促進社會協(xié)作。比如通過消費某些具有身份或信仰含義的品牌,人們就能迅速識別同類并與他們達成某些共識,從而實現(xiàn)更有效的社會協(xié)作。又比如要向他人傳遞自己的財富信息,總不能時刻把存折掏出來作證,但是通過消費某些奢侈品牌,就能更有效率地傳遞財富信息,建立某種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