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496)大雁塔
文游天下(496)
大雁塔
文/石巖磊
? ? ? 公元652年,玄奘為了妥善保管他從西天取回的經(jīng)書、佛像和舍利,在長安城的大慈恩寺里主持修建了慈恩寺塔,由于其是仿照古印度的雁塔而建,所以又得名“大雁塔”。起初塔高5層,后來多次進行過改建,比如武則天君臨天下后,打破了佛塔只有單數(shù)的慣例,因為古人視奇數(shù)為陽,女皇要“陰盛”,所以把大雁塔加高至10層。
? ? ?現(xiàn)在的大雁塔為明代遺存,已削減至7層,它是在唐塔外面包裹了一圈保護性的磚墻而成,從而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唐代樓閣式佛塔。塔高65米,底邊長25米,巍峨挺拔端莊秀美,成為西安城重要的地標性建筑。大雁塔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里面還珍藏著眾多國寶級文物,比如貝葉經(jīng)、舍利等。
? ? ? 我國唐朝時,印度還沒有使用紙張,他們的文字是刻在貝多羅樹的葉子上的,唐僧所取的657部經(jīng)卷便都是這樣的貝葉文。在大雁塔的第五層展示了兩片貝葉經(jīng),它們長40厘米、寬7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地刻寫著梵文,是彌足珍貴的佛家寶貝,而佛祖坐化后形成的舍利更被出家人奉為圣物。
? ? ?大雁塔的第四層就供奉著兩枚佛祖舍利,其中一顆的直徑為1.5毫米,另一個的直徑達到3.5毫米,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對其頂禮膜拜。但它們并非唐三藏所取回來的寶物,是1998年印度玄奘寺的住持贈予的。另外,大雁塔還有李世民和李治御筆親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它們和刻在門券上的“玄奘負笈圖”“玄奘譯經(jīng)圖”,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 ? ?大雁塔在唐朝時即為旅游打卡地,無數(shù)文人墨客來此游覽,宋之問、杜甫、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白居易等都留下了優(yōu)美的詩篇,岑參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卑拙右?9歲時考中進士,在及第學子中年齡最小,所以他難掩興奮之情,提筆在大雁塔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p>
? ? ?而令人遺憾的是,玄奘帶回來的大量寶物至今下落不明,據(jù)說單是舍利就超過千枚,有人推測它們應(yīng)該安放在大雁塔的地宮里,可它的入口始終沒有找到。憑借如今先進的儀器設(shè)備,發(fā)掘地下的寶藏并不是難事,然而國家出于對文物保護的考慮,沒有開展挖掘工作,給世人留下無盡的懸念。
? ? ?人們登塔遠眺,似能望見玄奘負笈西行的孤影,沒有歡送的人群,沒有鮮花與掌聲,只有未知的前路,只有兇險的遭際。他耗時19年,步行10萬里,最終載譽歸來取得真經(jīng)。他再入長安城時,則是另外一番景象,皇帝高接,百姓遠迎,享受國賓待遇。其始于孤寂,終于榮耀,而中間的過程則化作《西游記》般的神話故事,正所謂:莫羨他人榮,誰知其心苦!大雁塔也即化成一座豐碑,記錄下三藏的不世之功,也銘記著他的九九八十一難。
? ? ? ?202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