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蹦迪藝術(shù)|阿石才和葫蘆笙



我的名字叫阿石才,傈僳族,是個省級非遺傳承人,以前我的媽媽20歲的時候才生下我,所以我的名字叫“二十才(阿石才)”。
今天給大家介紹葫蘆笙。這是是傈僳人最常用的一種民間樂器。傈僳族的葫蘆笙音色獨特,音質(zhì)古樸,能體現(xiàn)笙簧樂器悠長、厚重的特點,過去傈僳男性以吹奏葫蘆笙為榮,女性則以彈口弦、吹樹葉為樂。


可以看到,我的葫蘆笙有5管,以前我偷偷做過6管的葫蘆笙,還被爺爺教訓(xùn):“阿石才,你違背了祖宗規(guī)矩,把多出的那一管去掉!”
那么,為什么葫蘆笙只能有5管呢,這還要從一個故事開始說起。


圖為苗族葫蘆笙。
很久以前在一個傈僳族村寨里面,住了一戶人家,里面一個阿媽和五個兒子。
一天阿媽山上去砍柴,在半路上遇見有一棵高高的樹,上面有一窩麻雀,阿媽心想:“自從孩子爸爸去世以后,我們就沒有吃到肉了?!?/span>
于是阿媽回家把五個孩子召集起來:“今天阿媽砍柴回來的路上有一棵大大的樹,樹上有一窩麻雀,你們?nèi)グ阉一貋?,今晚我們一家人好好吃一頓?!?/span>
五個兒子聽了媽媽的話,就去找,找了好久終于找到了這棵樹,于是紛紛上樹,老大第一個看到鳥窩,手一抓——沒有鳥,卻有一只大蟒蛇“嘩”下來了,他們害怕極了,于是放手紛紛摔死。

阿媽知道后傷心極了,把五個兒子背回來,埋到木頭房后面。
三年后,每個墳?zāi)股隙奸L出了竹子。有天早上,風(fēng)吹到老大的墓上,竹子發(fā)出了嗚嗚的聲音:“阿媽阿媽你不要哭,我是你的大兒子。”老二的墳?zāi)股弦舶l(fā)出了聲音:“媽媽你不要哭,我是你的老二?!崩先?、老四、老五也紛紛發(fā)出了聲音。
媽媽終于笑起來了:“哇,五個兒子又跟我說話了,從今以后我不用傷心了!”之后她去江邊,找了個葫蘆,挖5個洞,在每個兒子的墳?zāi)股先∫还?jié)竹子,五個兒子就相聚在葫蘆里。所以,葫蘆笙最早不是由男人,而是由一個老阿媽吹出來的。

我們傈僳族的樂器都由悲而發(fā),剛開始吹的時候都是從憂傷開始的,慢慢地才歡快起來。
此外,葫蘆笙也是傈僳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舞蹈一般輕快活潑,節(jié)奏鮮明,沒有固定的曲調(diào),“葫蘆笙手”一般也并不識譜,僅憑吹奏者的心情和舞者的心意,用隨心所欲的音調(diào)、抑揚頓挫的節(jié)拍相互配合。
傈僳人高興要吹,憂傷要吹,談情說愛要吹,連哄孩子也要吹,結(jié)婚時必須要有葫蘆笙手領(lǐng)親,吹“迎親”、“送親”等特定的曲調(diào)。

注:“三天不跳心就癢,一聽葫蘆笙腳就癢”,傈僳族“打跳”是全村寨人圍成圓圈的集體舞蹈,其中葫蘆笙手既是吹奏者也是集體舞蹈的“領(lǐng)舞”,他們有精湛的技藝,是“打跳”場上的核心人物。


傈僳族是一個追趕太陽,向往太陽的民族。無論認識不認識,大家都會一起跳,開開心心跳起來。
我把自己的快樂都給了別人,讓朋友們開開心心高高興興就OK嘍。
講者|阿石才
傈僳族音樂人,民間藝人
擅長演奏傈僳族葫蘆笙
出版?zhèn)€人專輯《三江天籟》
參考資料
[1]扈濱.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蘆笙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策略研究[J].藝術(shù)評鑒,2016,No.518(05):57-59.
[2]王巍.非遺中的竹樂器之二? 古代匏類樂器的遺存——葫蘆笙(四)[J].樂器,2009,No.235(02):62-63.
[3]本文資料圖片來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
策劃制作
策劃:unintended小米?朱芳瓊
導(dǎo)演:楊建華
剪輯:李侖
監(jiān)制:老貓(鼓童)
視覺:楊建華?
攝影:李柯
編輯:曠四旬

unintended未知莫識
喜歡作者
收錄于合集?#一器一會樂器合集?44個上一篇這個樂器的名字叫通往靈魂的門|悠悠與Rubab閱讀?1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