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問答丨看電影配音樂特別有感覺,這算聽懂了嗎?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Yusi音樂審美養(yǎng)成
未經(jīng)允許嚴禁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本周問題?
既然說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shù),為什么有時候又要依靠視覺輔助?
有些配樂乍一聽不覺得好聽,但配上應(yīng)景的劇情后突然覺得好聽了。這是否表示我加深了對原曲的理解呢?我這樣靠劇情來理解配樂,是好的方式嗎?是真的理解了音樂嗎?
——熊霸天
在影視作品中加入配樂,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藝術(shù)表達形式。
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中,音樂與影視畫面往往是互相成就的。音樂豐富了影視的內(nèi)容,幫助其更好地講述故事和傳達感情;同時,大家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表演,進一步聽懂音樂的表達,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音樂。

所以我們常常說,聽影視配樂,也是我們提升音樂審美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沒有形成獨立的音樂審美能力之前,影視配樂是一根輔助我們聽懂音樂的拐杖。
那么,這根拐杖的“保質(zhì)期”如何?有沒有副作用?會不會產(chǎn)生依賴性,導(dǎo)致人們離開“拐杖”就再也沒辦法走路了?
以下是Yusi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
一、影視畫面幫助我們找到與音樂的連接點
說到影視配樂,我想起自己很多音樂上的啟蒙,其實都是來源于此。
比如,和許多人一樣,我的爵士樂啟蒙來自《海上鋼琴師》。我是在初中時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當時聽到1900在舞會上彈奏那首《5 Portraits》,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這段音樂分別描述了一對夫妻、一個妓女、一個小偷在舞會中的狀態(tài)與心情,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音樂竟然能如此精準地描繪不同人物的特性。這對于當時對音樂接觸還不是很多的我來說,是一種非常深的觸動,讓我直觀地感受到了音樂的神奇與精妙。

當然,除了這首曲子外,電影的另一首音樂《playing love》,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記得當時聽到這首曲子,懵懵懂懂中,總感覺有一種綿延悠長的東方美感,仿佛自己和這首曲子產(chǎn)生了一種天然的連接。
講我自己的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能夠感受到音樂、聽得懂音樂,往往正是因為和音樂產(chǎn)生了某種連接,進而引發(fā)了共鳴。

不管這個連接點是通過情感共鳴直接產(chǎn)生的(比如聽具有家鄉(xiāng)特色的音樂會引發(fā)思鄉(xiāng)的情緒),還是借助別的手段間接產(chǎn)生的(比如音樂背后的故事、配圖畫面等),最終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就是體驗到了音樂觸碰人心的那種感覺。
所以,如果你問:配合畫面后好像聽懂音樂了,是不是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為人們可以通過影視畫面產(chǎn)生了共情,體會到了音樂的表達。
而我們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shù),這句話當然沒有問題;但同時,音樂也是最抽象的一門語言,在沒有任何概念和輔助的前提下,要理解它其實是困難的。這時候,如果可以借助于具體的“畫面”建立與它的連接點,建立自己的理解,不失為一種聽懂音樂的有效方式。
二、可以稱得上“好拐杖”的影視配樂其實很少
但是,能夠通過一部影視作品聽懂一首好音樂,其實是非常難得的經(jīng)歷。因為,真正將電影情節(jié)、畫面與音樂完美結(jié)合的影視作品并沒有那么常見。
它要么要求影視作品與音樂本身有著非常高的契合度。比如我們之前分析過《星際穿越》配樂的經(jīng)典:漢斯季默在不和諧的旋律背后,用管風琴獨特的音色彈奏出圓舞曲的節(jié)奏,營造出了一種與《藍色多瑙河》相似的優(yōu)雅感。

要么配樂與電影情節(jié)、畫面形成出人意料的反差,帶給觀眾一種獨特的新視角、新思路,但同樣可以激起情緒的共鳴,建立與聽覺的連接點。
比如,電影《漢尼拔》,講述了一個食人魔連環(huán)殺人案的故事。但很多人沒想到,導(dǎo)演會用巴赫的音樂來表達殺人狂的變態(tài)與血腥。但仔細想想,這其中也有某種巧合與深意,巴赫的理性與主人公在殺人時的“縝密構(gòu)思”相呼應(yīng);巴赫的圣潔、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諷了主人公的邪惡與變態(tài)。

我們能看到,無論音樂與劇情是契合還是反差,都能夠幫助觀眾與音樂之間建立連接點,而這,顯然需要制作團隊對音樂有著足夠深入的了解。
沒錯,那些在電影配樂上做得好的導(dǎo)演往往在音樂上的造詣也很深。比如昆汀·塔倫蒂諾,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在音像店工作過很多年,接觸了很多一手資料;導(dǎo)演諾蘭會在錄音時親自在外面“監(jiān)聽”,能指出哪個小節(jié)第幾個音,小號手吹得音稍微低了一些…

正是這樣的熟稔和嚴格要求,才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部部真正意義上的“視聽盛宴”。
而當我們度過了聽音樂的初級階段,音樂審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擁有鑒別影視配樂的能力。
前段時間熱映的《愛情神話》,電影配樂一度得到了樂評人的認可與追捧。很多人把初聽時耳朵感受到的新鮮感和愉悅度等同于電影配樂做得好。事實上,這些音樂就算不放在電影里,一樣是好聽的,那么它與電影的契合度如何呢?又能勾起哪些與觀眾的連接點呢?大家其實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三、影視配樂并不是唯一的“拐杖”
至于有人擔心會不會在在聽音樂時對影視畫面產(chǎn)生依賴,擔心自己離不開這根拐杖。
首先,我們說了,真正好的電影配樂很稀缺,能有機會在看電影時領(lǐng)悟到音樂的真諦本身就很難,更別提上癮和產(chǎn)生依賴了。
其次,只要你不把“拐杖”當成走路本身,那就可以放心地使用它。
故事情節(jié)、視覺畫面都是用來輔助我們與音樂產(chǎn)生連接與共情,但并不代表這首音樂只是講述了這一個故事,呈現(xiàn)了這一個畫面。我們可以通過視覺輔助來了解更多,但更要警惕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任何時候,對音樂的理解應(yīng)該是動態(tài)的、流動的,而不是固化的,絕對的。
最后,我們知道人類有著各種各樣豐富的感覺,我們在理解和思考事情時,這些感覺從來不可能是完全割裂開的。所以,感受藝術(shù)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以聯(lián)覺的方式,打通各個感覺器官,全方位、無死角地去享受。
聽音樂也是如此,除了視覺這根“拐杖”,我們還可以通過觸覺、味覺、想象力等各種方式來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形成當下最真實的感受。
所以,放下包袱,盡情伸出自己所有的“觸角”來享受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