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爾伯特號防空巡洋艦,戴高樂的海上座駕

科爾伯特號防空巡洋艦是法國在1953年開始建造的一艘萬噸級水面戰(zhàn)艦,是法國海軍第六艘以科爾伯特命名的戰(zhàn)艦,科爾伯特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海軍大臣,代表了法國海軍征服世界的雄心,這艘特別的巡洋艦在法國海軍中服役了三十多年,戴高樂曾乘坐它進行多次出訪。

作為一艘在二戰(zhàn)后服役的防空巡洋艦,科爾伯特號的火力配置比較獨特,這艘滿載排水量11300噸的大型水面戰(zhàn)艦問世的時候正是防空炮向防空導彈過渡的階段,此時因為超音速噴氣式飛機的普及,小口徑防空炮被暫時冷落了,防空導彈技術又不成熟,因此法國設計師偏向于安裝大、中口徑的防空炮。

在巡洋艦的艦首、艦尾以及艦橋四周分布著18座炮塔,其中包括8座雙聯(lián)裝1948型127毫米炮炮塔,火炮采用54倍口徑身管,艦首和艦尾各分布4座;另外10座為雙聯(lián)裝博福斯57毫米高射炮,火炮采用60倍徑身管,它們分布在艦橋和煙囪前后兩側。

這些火炮均具備高平兩用的能力,二戰(zhàn)后各國基本放棄了大口徑艦炮,因此這種口徑級別的火力配置雖然看起來比較怪,但并非沒有道理。軍艦上安裝了搜索雷達以及具備自動跟蹤能力的射擊指揮設備,它們讓科爾伯特號巡洋艦成為一座浮動的海上防空炮臺,能夠以巡洋艦為中心點建立一個防空火力范圍并單獨作戰(zhàn)。

同時它的中央信息處理能力可以與航母艦隊進行協(xié)調(diào),根據(jù)整個艦隊掌握的來襲目標信息機動到最佳位置建立防御點。以當時法國海軍的水平,他們無法像美軍那樣單艘航母配備大量輔助艦艇遠洋機動作戰(zhàn),艦隊的規(guī)模要小得多,因此科爾伯特號這種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航速對于科爾伯特號很重要,它的4臺蒸汽渦輪機可以輸出86000馬力,讓戰(zhàn)艦達到33.7節(jié)的最大航速,船員配置約600人。

除了防空作戰(zhàn),科爾伯特號另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運兵,戰(zhàn)后的法國仍然保留著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軍隊的海上調(diào)遣是武力威懾的重要保障,科爾伯特號可以運輸一支2400人的地面部隊。

科爾伯特號在70年代初期進行了改進升級,成為一艘導彈巡洋艦,8座127毫米炮塔被取消,原計劃改為6座單管100毫米炮炮塔,因為預算的問題只安裝了2座,10座57毫米高射炮裁撤了4座,增加2挺12.7毫米機槍,艦首安裝4具“飛魚”反艦導彈,另外安裝2座馬蘇爾卡防空導彈發(fā)射器,艦尾安裝直升機著陸甲板,可以起降當時法軍所有型號的艦載直升機。

除了硬件之外,科爾伯特號的導航系統(tǒng)、火控系統(tǒng)、聲吶等都有增強,艦上居住環(huán)境得到優(yōu)化,總體而言相比于同時先進巡洋艦仍然落后。此后法國還進行了安裝衛(wèi)星傳輸系統(tǒng)等改動,相對而言變動不大。

科爾伯特號服役后成為法國海軍的主力戰(zhàn)艦之一,1959年至1964年期間,它與另外一艘戰(zhàn)艦交替擔任地中海艦隊旗艦,1964年至1969年獨自擔任旗艦,1961年運送休伯特.利奧泰元帥的骨灰,1964年伴隨戴高樂訪問南美并在艦上簽署文件,頗有大炮外交的味道,1968年再次與戴高樂一起訪問加拿大,1988年時還曾代表法國參與澳大利亞200周年慶。

海灣戰(zhàn)爭期間科爾伯特號曾參與行動,不過并沒有實際交戰(zhàn),它的任務是為克萊蒙梭號航母護航,后者負責運輸人員和物資。原本法國海軍計劃讓它繼續(xù)服役到1997年,因為局勢的變化在1991年退出現(xiàn)役,1993年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