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吃了個大蒜,三天后還能聞到蒜味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我們都知道,咱中國人吃大蒜,那真是花樣繁多。
在東北,餃子配大蒜那是基本操作,看一家東北當(dāng)?shù)厮溦谂c否,得看店里的桌上是不是擺的有大蒜。
在陜西進(jìn)到任何一家面館,桌上一定放著蒜,這是老板和客人之間的默契。
一碗油潑面搭配幾顆蒜,是一種千百年的習(xí)慣。
猛吸面條之后咬一口生蒜瓣,才是陜西面食正確的打開方式!
此外還有我們廣東的蒜蓉烤生蠔:
川渝地區(qū)摯愛的蒜泥白肉。
等等等等:
然而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在遙遠(yuǎn)的德國,大蒜居然是不少人餐桌上當(dāng)之無愧的主角。
據(jù)德國某網(wǎng)站的不完全統(tǒng)計,德國人全年的大蒜消耗量達(dá)到20000噸。
而隨便走進(jìn)一家德國超市。
一網(wǎng)兜里三、四個蒜頭就要1.25歐元左右。
在創(chuàng)造大蒜美食方面,德國人總是不缺乏想象力:
蒜泥面包、大蒜果醬、蒜泥通心粉、蒜頭炸薯片、蒜頭牛排、蒜頭炸魚、大蒜啤酒等等,都是他們的心頭好。
蒜泥面包
蒜泥通心粉
甚至在德國還有專門的大蒜餐廳。
其中一道配以新鮮蘑菇、奶油醬、干酪和牛柳的大蒜意粉,往往就要花15.9歐才能吃到,相當(dāng)于123元人民幣,
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他們的「大蒜冰淇淋」了。
隔著屏幕我都聞到氣味飄過來了:
除了在美食上與大蒜扯上關(guān)系,德國還有他們獨特的“大蒜文化”,那就是「大蒜節(jié)」。
在德國各地,每年都會舉辦20多場大蒜節(jié)。
在大蒜節(jié)來臨時,整座城市便被大蒜包圍起來:
從生活用品到城市雕塑,再到各色食品與服裝,全都能看到大蒜的身影。
最最最生草的是,德國人會穿上大蒜的卡通服裝,然后在街上游行。
比如這位大爺,不去漫展Cosplay實在是太可惜了:
而他們之所以在大蒜節(jié)搞Cosplay,是因為他們熱衷于向他人講述大蒜渾身都是好處,宣傳使用大蒜對身體有益的理念。
再來欣賞一下大爺?shù)拿勒眨?/p>
如果你覺得Cosplay太過羞恥,你還可以套上大蒜的服裝,在節(jié)日上賣萌。
因此每年的大蒜節(jié),都會熱鬧非凡,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來游玩:
除了在大蒜節(jié)大搞變裝,節(jié)日的高潮部分,是挑選出一些美貌又有豐富大蒜知識的少女作為“大蒜皇后”。
戴上大蒜編織的“桂冠”,讓她們到全國各地參加各種美食節(jié)活動,宣傳吃大蒜的好處。?
由于德國人鐘愛大蒜,還開設(shè)了大蒜研究所,是專門研究大蒜飲食和藥理作用的國際機(jī)構(gòu)。
研究所專家克萊門斯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大蒜含有近400種有效成分,如大蒜素、硫化合物。
有抗菌、軟化疏通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而最近一次德國大蒜出圈,是在2020年疫情的時候。
當(dāng)時因為疫情,德國口罩緊缺,于是德國人想到了吃大蒜。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說了:吃大蒜有什么用,他們該不會以為大蒜能抗疫吧?
錯了!德國人之所以想吃大蒜,是因為他們認(rèn)為吃了大蒜后會有口臭,因此別人能和你保持一米距離…
一位德國的UP主就真的這么操作了。
他在網(wǎng)上找到了一個應(yīng)急物資儲備清單,其中第一項就是要屯點大蒜:
于是他真的在那幾天,每天早上起床就吃五瓣大蒜,恐怖如斯:
當(dāng)然了,雖然德國人會嫌棄吃蒜后的那股味道,但他們絕對是“口嫌體直”。
因為當(dāng)疫情需要居家隔離的時候,德國超市的大蒜早已被搶購一空:
當(dāng)然了結(jié)合上文來看,我覺得德國人把蒜全秒了,應(yīng)該不是為了防疫,而是單純自己想吃吧…
現(xiàn)在你明白德國人很愛吃蒜了,但隨大蒜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
難道德國人不介意吃了大蒜后,嘴巴留下的大蒜味嗎?
事實上,許多德國人對于氣味是十分敏感的,他們對公共場合中出現(xiàn)大蒜味的容忍程度也很低。
有人曾經(jīng)在柏林吃了一道有大蒜的沙拉后,無意識地走進(jìn)了劇院。
盡管當(dāng)時人不多,但坐了3分鐘后,他還是被經(jīng)理請出了大門。
因此如何既吃蒜,又不影響到別人,就成了每一位德國大蒜愛好者的必修課。
為了消除蒜味,德國人往往會在用餐后吃一些香草。
比如薄荷、鼠尾草或香菜,要是身邊剛好沒香草,那就用咖啡豆和牛乳制品。
其實背后的道理,就和平時我們飯后來2粒口香糖差不多。
無非就是用一種氣味更大又相對清新的食物,來掩蓋蒜味。
德國人如此喜歡大蒜,老實說不寫這篇文章我都不知道。
那么“吃飯不吃蒜,味道少一半”該怎么翻譯成德語呢,真想對著他們說一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