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拍一部爛一部”的故事,終于被它救了嗎?


《姜子牙》上映兩天后,評價徹底兩級分化了起來。
有人夸它畫面層次的水準震撼而驚人,有人夸它看起來格局非常宏大、終于來了部更成人向的動畫電影。
有人罵它劇情不夠一波三折、很是平淡,有人罵它沒什么賣點、不夠好笑。
我看了一圈,偏偏沒人提這部電影最值得討論、也最有深度的一點——
“每個無辜之人,都不應該被犧牲。”

別小看了這句看似口號的臺詞。
它的背后,是過去二十年來,幾乎所有封神IP影視劇一部比一部爛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在討論《姜子牙》,可無論是夸他的還是罵他的,都沒說到這點子上。
01?“看不起人”的封神
在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里,“封神宇宙”大約是這樣的模糊概念:
恢弘史詩般的諸神之戰(zhàn),歷史與神話交織,事實與傳說并存。
可若是讓腦海中的畫面具化一些,大家就會尷尬地發(fā)現(xiàn),好像只知道《封神演義》里都是三百六十五個神仙在打架,不過是打的熱鬧些、厲害些。
畢竟這么多年,封神IP下的影視劇都是這么拍的——
封神演義=武王伐紂+神仙混戰(zhàn)。

神仙精怪們天然地分成了正義與邪惡的兩方,互相對抗,看起來沒多少內涵,邪不壓正就完事了。
簡單粗暴的敘事結構下,誕生了一部部封神爛劇,制作組的全身力氣都花在了辣眼造型上,仿佛只要角色夠多、夠扎眼,就算是拍成了封神劇。

這讓封神IP可以說是被拍爛了二十年,1989年的梁麗版《封神榜》據(jù)說最還原原著,但因為尺度過大,播出五集后就被緊急叫停。
如果抓不住《封神演義》的脈絡,只把它視作神仙斗法爽劇,國產(chǎn)“封神宇宙”恐怕遙遙無期。

能被稱為“宇宙”的故事,至少應該有一個價值核心。
只不過會讓人們“大失所望”的是,放在現(xiàn)代的價值體系中,《封神演義》的內核其實十分黑暗消極——
天地為刀俎,生靈為魚肉。
世間因果以天道為最高準則,個人的生死完全由天命決定。“封神榜”,就是書寫天道的劇本。

推進劇本的導演有兩位,一個是鴻鈞老祖,一個是昊天上帝,是封神宇宙中的最高領袖。
有那么一天他們決定,要給宇宙來一次換血更新,重新建立一個以他們?yōu)榻^對權威的秩序。
人界要更新,成湯的商朝已經(jīng)600年了,該換一換;
神界要換血,就從人界和仙界重新選;
仙界要重組,讓一批仙人墮入神界;

至于換血更新的手段,就是挑起一場大戰(zhàn),讓封神榜上的人或仙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靈魂封神。
簡而言之,封神榜相當于一份秘密死亡名單,姜子牙是執(zhí)行人。
人界懵懵懂懂,掀起了改朝換代、王朝興衰的大幕;仙界劍拔弩張,不同教派的仙相見后廝殺羞辱,將對方墮入神界。
所有人都以為自己將成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新朝建立,神明隕落,血塵飛濺,法寶出世,這仿佛是一場將被傳頌為磅礴史詩的戰(zhàn)役。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自己不過是封神計劃中的棋子,無論是人是仙,命運都已在封神榜里寫好了——
上頭有你的名字,那注定會在戰(zhàn)役中死去。

故事開篇,紂王并不是荒淫無度的國君,“萬民樂業(y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
后來看見女媧神像瑰麗嬌媚,動了想找美人的念頭,但還能被忠臣勸回來。
可封神計劃要更新人界,必須讓商朝亂起來,這便有了女媧于軒轅墳召喚群妖,九尾狐附身蘇妲己,惑亂君心。

90后童年陰影中的石磯娘娘,在《封神演義》中原本是個特別倒霉的角色。
哪吒貪玩射箭、射死了石磯的童子,石磯前來理論,哪吒又把另一個童子打了一通,然后逃到太乙真人那躲著。
太乙真人被石磯興師問罪時,是這樣回答的:
哪吒是被元始天尊派來加速商朝滅亡的,他打死了你的徒弟,這叫天命。
石磯聽完后氣的打了起來,沒想到太乙直接使出殺招,石磯當場涼涼。但在封神計劃的語境下,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石磯也是活該。
因為人家是天選之子、一切都是命:
“今日天數(shù)已定,合于此地而死”“此是太乙真人該開殺戒”。

02?封神IP 為何拍爛了二十年
在《封神演義》中,一些情節(jié)細究起來,毫無道理邏輯可言,有時善惡的界限也被模糊,唯有封神榜所代表的“天道”才是唯一真理。
就像是設定好了世界運行的程序,姜子牙是enter鍵,由他去確保程序的正常運行。
如果說得現(xiàn)實殘酷一些,那就是由姜子牙,去推進封神榜上眾人的死亡結局。
《封神演義》看似熱鬧,伐紂之戰(zhàn)再驚心動魄,神話宇宙再恢弘,最后不過是以生靈為棋子、重組神界的一場悲劇。

至于所謂的封神,其實更像是仙界大佬們在為自己招聘打工仔,建立歸屬于自己的世界,因為眾神的職責是依照仙界命令、管理人間。
封神榜上寫了365人的名字,或許不了解的讀者會認為,被封神的應當是在大戰(zhàn)中表現(xiàn)卓越的英靈。
但實際并非如此,暴虐的紂王、兩大奸臣費仲尤渾、陰險的申公豹皆榜上有名。
尤為諷刺的是,縱淫聽讒的紂王被封天喜星,管起了民間嫁娶的大喜事。申公豹被封了東海分水將軍,執(zhí)掌東海。

常有人詬病《封神演義》不論好人壞人、一概封神,覺得它不可理喻。
可若是看清這本傳奇神魔小說的底色,便不會覺得封神名單不對勁。
在上位仙人眼中,善惡道德是人間的規(guī)矩,不是神仙的規(guī)矩。當他們擬定好這份封神榜,世間秩序就必須依此改變。
這其實體現(xiàn)的是中國神話兩大脈絡之一:人各有命,必須順應天道,對應著道教的無為。

《封神演義》所主張的價值觀,放在現(xiàn)代社會是不為大眾接受的。
譬如兩大教派的對立,其實隱喻著封建社會王公貴族與紛紜大眾的對立。
闡教成員都是名門正統(tǒng)、天降圣人,對應王公貴族,而截教成員相比之下“歪瓜裂棗”、不問出身,對應紛紜大眾。
在書中,截教的仙人不僅是被殺后墮入神界、從自由仙人變?yōu)榇蚬ぷ校械倪€被闡教變成了坐騎,比如虬首仙做了文殊天尊的坐騎。
隱喻的,便是只有天之驕子才能順應天道,建立起等級森嚴、絕對權威的秩序。

了解《封神演義》中貫穿的天道主義后,此前封神IP影視劇為何反響平平的原因,已經(jīng)昭然若揭。
所有翻拍劇,都主動忽視了原作悲情而磅礴的故事底色,改成了正邪對立、或是角色成長的故事:
紂王生來殘暴、截教作惡多端,正義之士一擁而上,最后論功行賞。
又或是集中在單個角色,就像2019年版《封神演義》的拍攝角度,更像是“楊戩成長史”。

這樣的翻拍角度,首先在邏輯上就有硬傷。
封神的故事,倘若拋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悲劇色彩,很多情節(jié)都是不成立的。
為何一定要蠱惑紂王、推翻商朝?為何石磯無端被打死也算合理?為何壞人也能論功封神?
有些情節(jié)能通過惡化角色勉強混過,比如把紂王和石磯都設定成“生來無惡不作”就行。
可封神榜的名單,卻說不過去。
觀眾剛看你揮舞正義大旗、費盡氣力打倒民不聊生的商朝,轉眼到了大結局,卻把壞人和好人一并封神,這算什么道理?

其次,觀眾在如此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中,找不到情感的投射。
“為什么我非得花幾小時,看幾千年前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的故事?
正邪交戰(zhàn)的設定簡單粗暴,消解了原著的厚重。
人們所期待的封神宇宙,是奇特情節(jié)中,既有天界諸神經(jīng)歷的各種劫難,亦有人世間王朝興衰更替的宏大敘事。
“諸神黃昏”給人恢弘感,“人間末世”給人悲壯感,兩者有微妙的不同。

可一旦粗暴地劃分陣營,神仙看起來只會像是“厲害點的正派”,總覺得沒那味兒了。
這是因為,單純的正邪故事,從來不是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的主題。
中國神話的內核,永遠是“人與天”的故事,或如《封神演義》,主張應召天命、順勢而為;或如《精衛(wèi)填?!贰洞笥碇嗡?,主張與天相斗、逆天而行。
正邪對立,卻是“人與人”的故事,稱不上權謀相斗,只有絕對的善惡。

03?國產(chǎn)封神宇宙 必須先“毀神”
天道主義、父權封建社會的隱喻、中國神話的氣質,這些決定了《封神演義》難拍之處,也決定了國產(chǎn)封神宇宙難以建立的事實。
它不能只是一部部神仙大亂斗、法寶滿天飛的作品,必須重新尋找到能讓觀眾沉浸投入的精神內核。
而這,恰恰是文章開篇,我篤定《姜子牙》“穩(wěn)了”的根本原因:
“每個無辜之人,都不該被犧牲?!?/p>
這是封神IP的影視翻拍作品中,第一次為無辜之人鳴冤,為天道碾壓之下、被操控的棋子與螻蟻們鳴冤。
為什么要為了這一紙封神榜,不惜推動生靈涂炭、神仙廝殺,只為建立創(chuàng)世神們青睞的秩序?
《姜子牙》直接把故事設定在封神之戰(zhàn)后,才開始敘述。
讓姜子牙,這個原著中的執(zhí)行人、工具人,去反思封神之戰(zhàn)到底帶來了什么。
借姜子牙與小九的視角,去揭露一個事實:
號稱匡扶正道的封神之戰(zhàn),讓世界更加殘破荒涼,想象中的太平盛世沒有到來,反而是戰(zhàn)爭中無辜死去的人們成了冤魂、無法安息。
人人唾棄的妖狐妲己,不過是神仙手里的一枚棄子。
所謂的“為了蒼生”,不過是統(tǒng)治權威的一面幌子。
《姜子牙》試圖去傳遞,無論神、妖、人,都“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p>
這個天下不需要所謂神仙、強權的“庇護”,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立意很深遠,也很博大,令人叫絕。
但遺憾的是,《姜子牙》最后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有點“成也蕭何敗蕭何”的意思。
一個好的故事,是通過精彩的劇情慢慢展現(xiàn)立意;而《姜子牙》有些反客為主,單薄的劇情撐不起立意。
倘若觀眾不夠了解《封神演義》,看電影時只會覺得茫然,為什么不拍神仙打架?為什么主角是“大叔蘿莉”?
但倘若了解到原著“天地不仁”的內核,便會感嘆,這部動畫電影的確突破了以往的深度。

《姜子牙》破開了原著“聽天由命”的價值桎梏,把精神內核換成了中國神話的另一端——
逆天改命。
此時再度回顧《哪吒之魔童降世》,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變動是相似的。
《封神演義》原著中,哪吒與李靖完全不像一對父子、十分割裂。
那是因為,從哪吒出生伊始,李靖就被告知這孩子是靈珠子轉世、生來就是為了輔佐姜子牙伐紂,更像是“寄養(yǎng)”在家。

而同時,哪吒也清楚地被告知,自己的任務就是加速商朝滅亡。
他甚至為自己背負的“天命”囂張跋扈,畢竟都打死人了,太乙真人的口徑依舊是
“這孩子是被元始天尊派來推劇情的,你想拿他問罪,有本事去向元始天尊要人”。
原著中,哪吒“剔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情節(jié),也不像后世影視作品中美化后的那般感人。

因為原作中這一舉動在哪吒本人看來,無非是劃清界限。他試圖打死李靖時喊的,就是“我已經(jīng)還了骨肉給你,憑什么還來管我”。
但《哪吒之魔童降世》,讓李靖夫婦真正接納了哪吒,成為了有血有肉的個體,也更像是親人。
哪吒選擇反抗身為魔丸的天命,主動套上乾坤圈,對抗被賦予的、殘暴兇惡的天性。
即便沒有剔骨削肉這一情節(jié),觀眾也能感受到哪吒與李靖夫婦之間的情感重量。

如今看來,哪吒電影中,被天界欺騙、以鎮(zhèn)守之名被困在海底的龍族,似乎也隱隱象征著對《封神演義》中天道的反諷。
把“聽天由命”的故事化為“逆天改命”,這才是今人該從《封神演義》中反思得出的價值,也是足以撐起所謂“封神宇宙”、一個新神話故事的內核。
人們常常遺憾于國產(chǎn)動畫空有其表,畫面精美、有了國風氣質,但內容劇情上卻差了不少。
這不過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為流傳至今、龐大的傳統(tǒng)神話體系找到足以支撐的內涵。只有能力畫皮,還沒有能力畫骨。

無論是“封神宇宙”、“山海經(jīng)宇宙”還是“聊齋宇宙”,都或多或少地無法再延承原作的內在,必須尋找新的內涵,既符合現(xiàn)代人的精神訴求,又有著傳統(tǒng)華夏文明的氣質。
這個內核無法是大戰(zhàn)外星人,無法是阻止搞破壞的反派,無法是間諜007,它們與傳統(tǒng)神話體系格格不入。
《姜子牙》與《哪吒之魔童降世》選擇了“逆天改命”這一主線,它恰恰與中國神話中所寄托的一部分民族氣質相契合:
反抗那些自以為能操控一切的權威 比如天災與君主;
反抗毫無道理的天道秩序,問一句“寧有種乎”。
只不過,拍哪吒一個人的逆天改命,還算容易;想傳達整個人間不再服從天命,別說《姜子牙》,三萬字論文也未必說得清。
《姜子牙》摸到了“反封神”主心骨,卻沒成功塑起有血有肉的肉身。
或許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逆天改命”是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情懷。
熟悉之處,在于它深埋在無數(shù)流傳至今的神話故事與歷史故事中,與民族氣質產(chǎn)生共鳴。
陌生之處,在于和平與科學的年代下,其實已經(jīng)沒有什么合適的現(xiàn)實題材,來用于寄托這份厚重的情懷。
即便是2020年,人們似乎依舊需要新的神話故事,來投射一絲對抗眾神、對抗天命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