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字的歷史演變及相關(guān)問題
“閒”字釋義商補及相關(guān)問題
高明峰
?
????????摘要:本文通過對《墨子閒詁》及《鴻烈閒詁》二書之書名意義、注書內(nèi)容與體例的考辨,認為“發(fā)其疑忤”是“閒”字的一種帶活用性質(zhì)的引申義。這在眾多的辭書中均缺而不論,應據(jù)此補入。同時,筆者還就辭書編撰的相關(guān)問題提出了看法。
????????關(guān)于“閒”字的釋義,見于多種辭書。譬如《康熙字典》、《經(jīng)籍籑詁》、《辭源》等,均列有專門詞條予以注釋。茲以《辭源》為例:
????????1.xián集韻,何間切,平,山韻。通“閑”。安靜;閒暇;
????????2.jiān古閑切,平,山韻,見。俗作“間”。中間;近,頃刻;量詞;
????????3.jiàn古莧切,去,襇韻,見。干犯;空隙,空子;嫌隙;更迭;隔;差別;參與;離析,離間;伺候,刺探;間諜;乘間,私自;病痊愈或好轉(zhuǎn)。
????????釋義可謂詳盡。然而,筆者近日讀《墨子閒詁》一書,發(fā)現(xiàn)“閒”字還有“發(fā)其疑忤”之義,而這在上舉的眾多辭書中均缺而不論。
????????《墨子閒詁》一書,是清末著名學者孫詒讓的一部力作。關(guān)于書名,作者在自序中明言:“昔許叔重注淮南王書,題曰《鴻烈閒詁》。閒者,發(fā)其疑忤;詁者,正其訓釋。今于字誼多遵許學,故遂用題署,亦以兩漢經(jīng)儒本說經(jīng)家法,箋釋諸子,固后學所睎慕而不能逮者也。”
????????可見,孫詒讓題書名為《墨子閒詁》,是借用許叔重《鴻烈閒詁》之名,其原因在于孫詒讓注書時訓釋字義多遵循許氏之學,并且旨在效仿許慎以說經(jīng)家法來箋釋諸子。在此,孫詒讓第一個提出了“閒者,發(fā)其疑忤”這一訓釋。
????????但值得注意的是,孫詒讓有關(guān)“閒詁”的釋義與《鴻烈閒詁》之“閒詁”本義是有出入的,其意圖在于為《墨子閒詁》一書正名。因為,許慎《鴻烈閒詁》一書僅為訓釋其義,殊無“發(fā)其疑忤”之意。這略如《辭?!贰伴f詁”條所言:猶云夾注。
????????漢許慎注《淮南子》,題曰《鴻烈閒詁》。葉德炯跋云:“閒詁猶言夾注,與箋同實而異名,《說文》‘閒,隙也’,《墨子經(jīng)說上》‘閒,謂夾者也’。蓋其書為許君未卒業(yè)之書,僅約略箋釋其旁,若夾注然,故謂之閒詁?!鼻鍖O詒讓有《墨子閒詁》,自序云:“閒者發(fā)其疑忤,詁者正其訓釋”,亦取許氏閒詁之名,但義稍異。
????????那么,何謂“發(fā)其疑忤”?對此,孫詒讓沒有明說,但從《墨子閒詁》一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全書的注釋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一為“正其訓釋”;一為“發(fā)其疑忤”。
????????“正其訓釋”較為常見,此不贅言。值得注意的是,“發(fā)其疑忤”一部分,在注書中占有相當?shù)谋戎?,顯得非常突出。僅以“經(jīng)說上第四十二”一卷為例,在全部的注釋(包括句讀)中,屬“發(fā)其疑忤”者就有103條,約占37%。如“經(jīng)說上第四十二”一卷中,“有之必無然”一句,注云:“此疑當做‘大故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與上‘小故’文正相對。‘小故’‘大故’,謂同一言故,而語有輕重,事有大小也。
????????今本上句脫‘然’字,下句脫三字,遂不可通?!庇秩缭摼碇杏小叭缫娭梢娨病币痪?,孫詒讓注云:義亦難通。張云:“若者,指事之詞。目之見,性也。然不接物則不見,接物而不故欲見之,亦不成見。是見之所以成見者,乃故也?!卑福簭堈f亦迂曲。以經(jīng)校之,疑上“見”字當為“得”之誤?!暗谩闭肿鳌按缲悺?,壞脫僅存上半,遂成“見”字,故古書多互偽。下“見”字當為“是”字之誤。言得彼乃成此也。顧云:“此釋《經(jīng)上》‘故,所得而后成也’?!?/p>
????????再如“貴者公,賤者名”一句,孫詒讓注曰:言賤者稱貴者為公,而自名也。張云:“公,君也?!斪觥瘛?,古字通用?!卑福簭堈f非是?!伴f(jiān)氣”一詞出自《春秋演孔圖》:“正氣為帝”,“閒氣為臣”。故《中興閒(間)氣集》似應釋作《中興名臣(詩)集》。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孫詒讓所謂的“發(fā)其疑忤”多是就《墨子》一書的文字??倍缘摹Mㄓ^全書,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孫詒讓“發(fā)其疑忤”的體式主要有兩種:
????????一類為孫氏自己對《墨子》文字的???,其句式特征為疑某字當為某字之誤,某句疑當做某句等,如上引孫詒讓注“有之必無然”、“如見之成見也”兩句;
????????另一類為孫詒讓對他人的??奔影凑Z以示正誤,如上引孫氏注“貴者公,賤者名”一句。
????????至于《鴻烈閒詁》一書,乃是許慎就《淮南子》所著的一部注書,其內(nèi)容多為訓釋其義,絕無此種“發(fā)其疑忤”。
????????關(guān)于《淮南子》,原有許慎、高誘兩種注書,且在后世的流傳中混合刊行。《四庫全書總目》云:“淮南子二十一卷,漢淮南王劉安撰、高誘注……隋志、唐志、宋志皆許氏、高氏二注并列。陸德明莊子釋文引淮南子注稱許慎,李善文選注、殷敬順列子釋文引淮南子,注或稱高誘,或稱許慎。是原有二注之明證。后慎注散佚,傳刻者誤以誘注題慎名也。觀書中稱景古影字,而慎《說文》無影字,其不出于慎審也。”
????????在僅存的題名為高誘注的《淮南子》二十一卷中,“據(jù)前人考證,其中原道、俶真、天文、墬形、時則、覽冥、精神、本經(jīng)、主術(shù)、氾論、說山、說林、修務等十三卷為高注,繆稱、齊俗、道應、詮言、兵略、人閒、泰族、要略等八卷為許注”。遍檢這十三卷高注、八卷許注,我們可以基本認定,其注書皆為訓釋其義,并不涉及文字方面的???,當然更談不上主要是就校勘而言的“發(fā)其疑忤”及其體式了。
????????如《淮南子》卷十一《齊俗訓》中,有“今世之為禮者,恭敬而忮,為義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則失禮義之本也,故構(gòu)而多責”一句,注云:“忮,害也”;“謂以權(quán)相交,權(quán)盡而交疏,構(gòu)構(gòu)然也?!庇诖丝梢娨话?。
????????既然許慎《鴻烈閒詁》之“閒詁”并無“發(fā)其疑忤”之義,那么孫詒讓所言之“閒者,發(fā)其疑忤”又是如何引申而來的呢?在《墨子閒詁》“經(jīng)上第四十”一卷中,有“閒,不及旁也”一句,孫詒讓有注云:“閒,謂中空者,即上‘有閒,中也’之義。張云:‘不及于旁,謂隙中?!?/strong>畢云:‘言閒諜’,誤?!?/p>
????????可見,孫詒讓釋“閒”為“中空”。又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空,從穴工聲……空孔古今字……空虛、孔穴本無二義。”故知“空”者,孔也,虛也。 ????????而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睋?jù)王濤等編寫的《中國成語大辭典》,此處的“批亢搗虛”可解釋為攻擊對方的要害,乘虛而入;虛,則指空虛薄弱之處。而可疑、抵牾之處,即疑忤之處與空虛薄弱之處都是可被別人乘隙攻擊的地方。 ????????至此,孫詒讓釋“閒”為“中空”,又“空”者,虛也,而虛者又可引申“疑忤”之處,這樣的一個引申過程就十分清楚了,用它來解釋“閒者,發(fā)其疑忤”這一訓詁也是極為合理的,當然,此處的“閒”字已活用作動詞了。 ????????以上我們對《墨子閒詁》和《鴻烈閒詁》的注書情況作了具體分析,并且對“閒者,發(fā)其疑忤”這一訓詁的引申過程也作了說明,據(jù)此可以認定“發(fā)其疑忤”是“閒”字的一種帶有活用性質(zhì)的引申義。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閒詁”一詞的釋義也多為人所忽略,即便像《辭海》、《漢語大詞典》等專列此詞條予以解釋,其釋文亦未能盡如人意。《辭?!贰伴f詁”條的注釋已見上文引述,茲再舉《漢語大詞典》“閒詁”詞條的訓釋如下: ????????猶夾注。漢許慎注《淮南子》,題曰《鴻烈閒詁》。葉德炯跋云:“閒詁猶言夾注,與箋同實而異名……蓋其書為許君未卒業(yè)之書,僅約略箋釋其旁,若夾注然,故謂之閒詁?!鼻鍖O詒讓《〈墨子閒詁〉自序》:“昔許叔重注《淮南王書》,題曰《鴻烈閒詁》。閒者發(fā)其疑忤;詁者正其訓釋?!泵馀c葉說不同。 ????????我們認為,《辭?!?、《漢語大詞典》二書皆把“閒詁”釋為“夾注”,又同時舉《鴻烈閒詁》、《墨子閒詁》為例證,可謂自相矛盾。從辭書學上講,這里存在著義域不清、義項不全等弊病。因為,《墨子閒詁》之“閒詁”與“夾注”相去甚遠,“夾注”只是表明注書的形式,而“閒詁”則具體點明了注書的內(nèi)容,即包括文字??钡囊赦韬臀淖謨?nèi)容的訓釋,兩者并非如《辭?!匪剖恰暗x稍異”,實宜分別觀之。 ????????而《漢語大詞典》雖然正確地指出兩者命意不同,但也未細加辨析,仍舊籠統(tǒng)地解釋為“夾注”。因此,我們在對“閒詁”加以釋義時,應該具體分析,指出其實際存在的兩種含義,倘若籠統(tǒng)地釋為“夾注”,就《墨子閒詁》一書而言,是僅得其形式之似,而未究其真實意旨,是極不妥當?shù)摹?/p>
????????其實,在辭書編撰上,義域不清、義項不全等毛病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如“仿佛”一詞,《辭源》僅給出“大體相像”這一義項,并引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縹乎忽忽,若神仙之仿佛”一句為例,可謂引證有據(jù),足以服人。因為,對于這一例句,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有注云:“仿佛,言似神仙也?!贝俗⑴c“大體相像”這一義項基本切合。但是,《辭源》僅給出“大體相像”這一義項顯然是不夠的。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贝恕胺路稹本蛻忉尀椤半[約”,即“若有若無,若隱若現(xiàn)”之意,而不宜解釋為“大體相像”。因為“若”即是“好像”之意,倘若“仿佛”再解釋為“大體相像”,則純屬不必要的語意重復了。所以,解釋“仿佛”時應補充“隱約”這一義項。 ????????這種問題表現(xiàn)在辭書編撰上就是所謂的義項不全。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釋義本身的復雜性或模糊性造成的,如“閒”、“閒詁”等等。但是,畢竟這一問題在辭書編撰方面是客觀存在的,不容我們忽視和回避。 ? 張世超 張玉春 ????????《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曰:“古者民各有鄉(xiāng)俗,其所利及好惡不同,或不便於民,害於幫。是以圣王作為法度,以矯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惡俗。法度未足,民多詐巧,故后有閒令下者。 ????????文物出版社七七年版線裝本釋文云:“閒,空隙……閒令,是補充法律的詔令。” ????????該社七八年版平裝本釋文又云:“閒,讀為干,《淮南子.說林》注:‘亂也’。 ????????以上二說,均未得簡文中“閒”字之旨。從古文字的字形看,“閒”字象門縫間透進月光來?!伴f隙”應是此字的本義。用在人事方面,則指政治上的疏漏,行為上的過失。 ????????《荀子·強國》“如是,百姓劫則致畏,贏則敖上,執(zhí)拘則最,得閒則散,敵中則奪?!?/p>
????????是說“百姓被強制的政策聚合在一起,一發(fā)現(xiàn)你的疏失,他們就散了;敵人來打,就會被敵人爭奪過去?!痹谡味窢幹?,人們往往要一尋找對手的疏漏、過失——“閒”。 ????????《茍子·王制》:”伺疆大之閒,承疆大之敝,此疆大之殆時也。” “閒”字如被用在動詞的位置上,本身就又合有了動詞“伺”之義。 ????????《左傳·莊公八年》:“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閒公?!倍抛ⅲ骸八殴f隙?!?/p>
????????《左傳·莊公十五年》:“秋,諸侯為宋伐郳,鄭人閒之而侵宋。”也是說鄭人窺測到其間隙,乘機侵宋?!?/p>
????????《墨子·備梯》:“古有兀術(shù)者,內(nèi)不親民,外不約治,以少閒眾,以弱輕強,身死國亡,為天下笑?!?/p>
????????“以少閒眾”是說以人口少之國家,窺測人口多的國家之隙,圖謀進攻之意?!?/p>
詞義引伸一些,則探聽對方虛實替叫“閒”。如: ????????《墨子·非儒下》:“有頃,閒齊將伐魯。” ????????意思是:“不久,打聽得齊國將要伐魯?!?/p>
????????后來,“閒”字成為軍事上的專用術(shù)語,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叫“閒者”,或就叫做“閒”(這就是后代說的“閒諜”)《孫子兵法》中有《用閒篇》。 ????????綜上所述,“閒”由“閒隙”義活用而獲得“伺某之隙”義,又引伸為“探聽虛實”,再演變?yōu)檐娛滦g(shù)語:“刺探”和“刺探情報的人”。 ????????簡文中的“閒”用的正是“伺某之隙”義?!肮屎笥虚f令下者”意思是“因此,后來有人在法令下來時,便窺伺其隙?!庇矛F(xiàn)在的話說,即準備鉆法令的空子。這與前面“法律未足”正好照應。 ????????“閒”字的動詞義,譯時詞句可略有不同,然要不離其旨,典籍中此義往往被人忽視。 ????????《韓非子·說難》:“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閒已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p>
????????“閒”舊注訓“代”,王先慎讀為“諫”陳奇猷訓“離閒”,皆為當?!按笕恕迸c“細人”相對,即韓書中所說之“人主”,也即當時之諸侯?!伴f”亦應是“窺伺其隙”之義。 ????????因此,這段話的意思是:“和他談論人主,他會以為你是幫助那人主來算計他,和他談論平民,他會以為你是想出賣他的權(quán)力給那平民。” ? ? 彭榕華 ????????從事醫(yī)古文教學多年,筆者深感正確理解詞義對準確把握中醫(yī)古籍,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學《扁鵲傳》時,學生對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閒”字意義感到迷惑,故特將文中出現(xiàn)的“閒”字加以辨析。 ????????1、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鵲私坐,閒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于公,公毋泄?!本渲小伴f”,音jiàn(見),當釋作“悄悄地”、“秘密地”。“閒”有“悄悄地”之義,文獻多見例證。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曰:“太祖乃變易姓名,閒行東歸?!?strong>閒釋閒——秦簡整理札記之一
“閒”義管窺
????????《史記?項羽本紀》曰:“道芷陽閒行?!?/p>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曰:“故令人持璧歸,閒至趙矣。”
????????《后漢書?譙玄傳》曰:“玄于是縱使者車變易姓名,閒竄歸家?!敝T句之“閒”解為“悄悄地”、“秘密地”之義。
????????2、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與之同,不出三日必閒,閒必有言也?!薄伴f”指病痊愈或好轉(zhuǎn)。
????????《論語?子罕》曰:“子病閒”鄭玄箋:“少差曰閒”。
????????《禮?文王世子》曰:“文王有疾,……旬有二日,乃閒”鄭玄箋:“閒猶廖也”。此二例“閒”即為“病愈”之義。
????????3、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閒,太子蘇。“閒”音jiān,頃刻,一會兒。
????????《左傳?成公十六年》曰:“以君之靈,閒蒙甲胄,不敢拜命?!笨追f達疏:“閒猶近也?!薄敖敝笗r間時有距離短之義,即“一會兒”。
????????《孟子?滕文公上》曰:“夷子憮然為閒曰‘命之矣。’”趙岐注:“為閒者,有頃之間也?!庇许暭础绊暱獭敝x。
????????4、后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閒,不治將深?!被负畈粦?。扁鵲出,桓侯不悅。“閒”音jiān,中間,表示處所或時間。
????????《論語?先進》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閒。在這里表處所。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曰:“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fā),閒不容瞚?!边@里的“閒”表示時間,本例“閒不容瞚”表示時間緊迫,容不得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短促不能有瞬息延誤。
????????以上是《扁鵲傳》課文出現(xiàn)的的4個義項?!伴f”在《辭源》里共有17個意義,這里引用其中的部分例句加以分析。
????????1、安靜?!秶Z?晉語》曰:“今若大其柯,去其枝葉,絕其本根,可以少閒。"
????????2、閑暇。《莊子?在囿》曰:閒居三月。”
????????3、量詞。一室曰一閒?!短諟Y明集?歸園田居》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閒?!?/p>
????????4、空隙。《莊子?養(yǎng)生主》曰:“彼節(jié)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p>
????????5、差別?!睹献?盡心上》曰:“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閒也?!?/p>
????????6、參與。《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閒焉?”
????????7、離間。《國語?晉語》曰:“且夫閒父之愛而嘉其兄,有不忠焉?!?/p>
????????8、間諜?!秾O子》有《用閒篇》,東漢曹操注曰:“戰(zhàn)者必用閒諜,以知敵之報寶也?!?/p>
????????一個“閒”字的含義竟然如此紛繁,似乎難以掌握。其實眾多義項之間并非雜亂無章、互不相關(guān),引申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只要了解它的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各種聯(lián)系,表面看來似乎雜亂無章的詞義,也就如珠在貫了。
????????“閒”的本義是門的縫隙?!墩f文解字》曰:“閒”,隙也。從門月?!倍斡癫米ⅲ骸伴f,會意也。門開而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睆摹伴T隙”直接引申為凡兩邊有“空隙”都叫做“閒”,又間接引申為“病愈”、“頃刻”、“閒暇”之義。又由隙”之義引申出“閒廁”、“閒隔”、“離閒”、“閒諜”等義項。如果我們把以上引申義的關(guān)系列出一個表系,它們的關(guān)系如下所示:

????????“間”、“閒”二者之間為古今字的關(guān)系。所謂古今字,是指字音字義相同,字形卻隨時代而有所不同的文字。上古沒有“間”字,后代寫作“間”的,上古都寫作“閒”。后代把讀jiān和jiàn的寫作“間”,把讀xián的寫作“閒”?!伴e”的本意是柵欄,在一般情況下,“閒”和“閑”事不可相通的。只有在“空閒”的意義上,有時寫作“閑”。漢字簡化后,“空閒”的意義寫作“閑”。
????????通過以上例子的列舉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醫(yī)古文中的一些詞義較為復雜,尤其是普遍存在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極易混淆,難以辨別。如果模棱兩可望文生義,就容易出現(xiàn)當用甲義而用已義,應用古文而取今文的張冠李戴現(xiàn)象。
?
?
?
“沉”與“沈”、“間”與“閒”的歷史演變
郝晉陽
????????異體字是用不同的文字形體記錄語言中相同的語詞,在使用中功能沒有差異的一組字,就漢字的應用而言,異體字是文獻典籍中的多個字通用現(xiàn)象,是語言文字的冗余。因此,語言文字的經(jīng)濟性原則,使得異體字不斷發(fā)生變化,或被淘汰,或重新組合、分化,各司其職。
????????本文試通過分析“沉”與“沈"、“間”與“閒”這兩組異體字的字詞關(guān)系、發(fā)展及分化,以探求推動這兩組字發(fā)展的動因以及閱讀古籍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沉”與“沈”的分析
“沈”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如:
????????1、“貞燎于土三?。ㄥ惭颍┟慌I蚴??!保ā都坠俏暮霞罚?80)
????????2、“乙酉卜方貞使人于河沈三羊(冊口)三牛三月。”(《甲骨文合集》:5522正)
字形象將祭牲沉入水中之形。而西周早期的金文也有“沈”字形的出現(xiàn)。如:
????????1、“其丮哀(愛)乃沈子也唯福?!保ā渡蜃铀w》)
????????2、“乃沈子(鳥頁)(懷)多公能福?!保ā渡蜃铀w》)
????????因此,根據(jù)字形和甲骨文的用例,可知最早出現(xiàn)的字形為“沈”,詞義為“沉沒”義。
????????典籍中,“沈”是以同形字的身份記錄語言中的兩個詞:其一是“沈”沿用本義——“沉沒”義,讀為chěn。用例如:
????????1、“汎汎楊舟,載浮載沈?!保ā对?小雅?菁菁者莪》)“沈”“浮”二字對舉,“沈”,沉沒也。
????????2、“晉人歸之施氏,施氏逆諸河,沈其二子。”(《左傳?成公十一年》)沈于河中,溺殺。
????????其二是“沈"假借為地名,讀為shěn。后人又以封地或國名為姓氏,出現(xiàn)了沈姓。“沈”原是西周諸侯國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和安徽省阜陽縣之間,公元前506年為蔡所滅。《春秋?文公三年》:“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wèi)人、鄭人伐沈。沈潰?!倍蓬A注:“沈,國名也。
????????汝南平輿縣北有沈亭。”江永地理實考:“今汝南寧府汝陽縣東南六十里有平輿故城。沈亭所在地。”蔡國消滅了沈國后,沈國國君的兒子逞逃到楚國,以沈國的“沈”為姓。又春秋時,楚莊王(前613—前589在位)把公子貞分封到另一個沈地,就是現(xiàn)在安徽省西北部臨泉縣。這兩地均處于今河南、安徽交界處,相距不遠。公子貞也以“沈”為姓。至此,“沈”作為姓,在先秦文獻中已普遍運用,如:
????????1、“初,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常朝飲其羊以詐市人?!保ā犊鬃蛹艺Z》)
????????2、“沈尹戍謂令尹曰”。(《日氏春秋》)并且因代代傳承,沿用至今。
????????后根據(jù)《淮源廟碑》和《百石神君碑》的“沉”字形和用例,及時以前的出土文獻的考查(沒有“沉”字形),可知直到東漢才出現(xiàn)了“沉”字字形。如:“故天無伏陰,地無鱻陽,水無沉氣,火無災燀(《百石神君碑》)詞義為“沉沒”義。
????????許慎《說文解字》:“沈,陵上滈水也,從水冘聲,一日濁黕也。”根據(jù)甲骨文字形,可知許慎的解釋是錯誤的。徐鉉曰:“今俗作沉,冘不成字,非是?!?/p>
????????顧野王《玉篇》“沈”下另出“沉”字,注曰:“同上,俗?!倍紝ⅰ俺痢绷袨椤吧颉钡漠愺w字,又因為“沈”先出,在應用中又占主體地位,所以,稱“沈”為正體.“沉”為俗體。
????????先秦典籍中,“沉"與“沈”在表示沉沒及其引申義的義項上就已經(jīng)互換使用,是被后人所篡改。東漢后典籍中的混用,如:
????????1、“人口九頭,長舌破家,帝辛沉湎,商滅其墟。(《易林?賁之乾))
????????2、“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春江花月夜》)
????????“沉”、“沈”二字混用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后,“沉”逐漸取代了“沈”表示“沉沒”義的義項,而“沈”只表示人名和地名?!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沉、沈分立條目,詞義分明。
“沉”有五個義項:
????????1、(在水里)往下(跟“浮”相對);
????????2、使降落,向下(多指抽象事物)沉得住氣;
????????3、(程度)深;
????????4、分量重;
????????5、感覺沉重(不舒服)。讀音為chěn。
“沈”主要用于地名和人名:
????????1、(瀋);沈陽,市名,在遼寧;
????????2、姓。讀音為shěn。
????????而沈陽的“沈”原寫作“瀋”。“瀋陽”最早見于《水經(jīng)注疏?卷二十六):“司馬懿伐遼東,豐人南徙,其留者曰北豐,在瀋陽中衛(wèi)西北。”
而“瀋”本義是汁液,典籍用例如:
????????1、“然二士不能發(fā)怒于鼎鑊之中,以烹湯菹汁瀋從旁人。”(《論衡》)
????????但漢字簡化時,將“瀋陽”曾化為“沈陽”,與沈姓的“沈”成為同形字。而表本義汁液的“瀋”卻簡化為“瀋”。
“沉”、“沈”的關(guān)系如由所示:

為什么“沉沒”義的“沉”能取代“沈”?原因有三:
????????其一,宏觀上“沉”“沈”二字混用,不符合用字的經(jīng)濟性原則。按照字、詞對應和詞義系統(tǒng)的發(fā)展規(guī)律,“沉”“沈”二字所記錄的詞的分工明確,是詞義發(fā)展的主流;
????????其二,微觀上,因為“沈”的本義“下沉”義和表人名、地名的假借義在人們的意識中已毫無聯(lián)系,因此,在實際運用時,人們很難形成兩相關(guān)聯(lián)的思維定式,造成其中某一義項可能被分派了出去,形成新詞,文字上則會用專門的形體來記錄,同時“沈”的本義“下沉”義的運用受到專職表示“下沉”義的異體字“沉”的沖擊,所以本作為多義多詞的“沈”在義項的互相排擠和異體競爭的影響下,最終丟失“下沉”義而分化為兩字;
????????其三,從文化的角度考察,詞義的發(fā)展還受到社會環(huán)境、人的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沈”作為人名,因受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影響,和中國人對自己姓氏的傳承性的重視,姓是代代相傳的,因此,雖然“沈”的本義轉(zhuǎn)移了,但并未動搖“沈”作為姓的穩(wěn)定性。
????????由此可見,作為人名、地名的義項一般都具有最大的穩(wěn)定性,不容易受詞義系統(tǒng)演變的影響。
?
二、“間、閑、閒”分析
????????根據(jù)現(xiàn)存所見材料,“閒”最早見于金文,詞義為“在……之間”。“閑”最早也見于金文,詞義為“閑”的假借義“空閑、清閑”。閑二字的本義在典籍中已有運用,而“間”是后起字。(金文跳過)
????????歸納“閒”在先秦兩漢的傳世文獻的義項,可分為四類,分別表示其義項引申的四個階段。
????????許慎《說文解字》:“閒,隙也,從門從月?!毙戾|曰:“夫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隙也,古閑切?!?/p>
結(jié)合字形分析和典籍用例,可知,“閒”的本義為兩門中間的縫,如:
????????1、“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保ā蛾套哟呵?卷五》)
后引申為“中間,在……之間”,如:
????????1、“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閒,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p>
????????2、《孔子家語》“殷人殯于兩楹之閒?!保ā渡袝髠鳌罚?/p>
????????再由“中間”義引申為“間隙”義?!伴g隙”義是詞義發(fā)展的中間分化階段,表示在詞義的引申運動中語義場將發(fā)生轉(zhuǎn)移。
????????探其原因,是“閒”的詞義引申形成多個義項,但各義項不是同一類概念所包含的各種概念,而不能形成一個最小語義場。同時,某一引申義性質(zhì)的轉(zhuǎn)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經(jīng)歷了一個潛伏著詞義分化的義項,從不同角度詮釋詞義的過渡時期。
????????與之相應,就會出現(xiàn)分化為不同含義的次義項的交叉使用,或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分化成性質(zhì)差別較大的次義項?!伴f”的“間隙”義就正好處于這一個動態(tài)階段。
????????所以,雖然大范圍屬于“間隙”義,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中一部分義項屬于空間范疇,與表示空間上存在一定間隔、距離的詞屬于同一語義場,另一部分義項屬于時間范疇,與時間上存在一定的間隔、距離的詞屬于同一語義場,體現(xiàn)這一義項已開始形成性質(zhì)不同的次義項。
????????筆者認為次義項中空間范疇的間隙義與時間范疇的間隙義相比,與前一義項(表示空間上的“在……之間”)聯(lián)系更緊密。因此,應是先引申為“空間上的間隙,再引申為“時間上的間隙”,即由“在……之間”→“空間上的間隙”→“時間上的間隙。
表示“空間上的間隙”用例有:
????????1、“其無若閒氣而焯于水,水之比于氣也,若泥之比于水也。”(《春秋繁露》)
????????2、“孔子之母既喪,將合葬焉。曰:‘古者祔不葬,為不忍先死者之復見也,《詩》云:‘死則同穴’自周公以來,祔葬矣。故衛(wèi)人祔之也,離之,有以閒焉?!保ā犊鬃蛹艺Z》)
后引申為“時間上的間隙”用例有:
????????1、“哀公忄翟焉。有閒,復問?!保ā犊鬃蛹艺Z》)
????????2、“有閒,又顧謂子路,子路又對如初?!保ā犊鬃蛹艺Z》)
????????最終,詞義由“時間上的間隙”,引申為時間上有空閑的“空閑、清閑”義。
“閒”的詞義演變過程如下所示:
????????兩門中間的縫→中間→間隙(空間、時間)→空閑、清閑
????????由上分析,可見詞語義項的引申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新質(zhì)的孕育、發(fā)展及形成必定要受到舊質(zhì)要素的影響。
????????“閒”通過建立在舊質(zhì)基礎(chǔ)上的相似聯(lián)想(在……之間,必存在間隙)和鏈條式的引申方式,促使詞義由“中間的縫”到“中間”,再到“間隙”的在物質(zhì)領(lǐng)域的量變,最終達到質(zhì)變,表“空閑,清閑”,進入了精神領(lǐng)域。
????????詞義的引申還造成了字形的分化,表示“空閑”義上,假借與“閒”毫無意義聯(lián)系的“閑”字形來表示。
????????而“閑”的本義原為木欄之類的遮攔物,如:
????????1、“閑,闌也,從門中有木。”(《說文》)
????????2、“舍則守玉閑?!保ā吨芏Y?夏官?虎賁氏》)鄭玄注:“閑,梐枑”(古代官府門前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子)
????????在表示“在……之間”、“中間”、“間隙”及引申義上,用另造的從“門”從“日”的“間”字取代,并且“間”“閒”在典籍中常常通用,如:
????????1、“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保ā秴问洗呵铩罚?/p>
????????2、“故天子昭有百神于天地之閒,以示威于天下也?!保ā洞蟠鞫Y記》)
????????二字混用打破了文字詞匯系統(tǒng)的形音義的平衡,用兩個字記錄同一個詞,有違于語言文字的經(jīng)濟性原則,古人便采取變音別義的方法和文字的再分配的方法,推動二字明確分工,以求達到語言文字內(nèi)部新的平衡。
????????即“閒”因詞義引申和假借,使“閒”分成多個義項,并與異體字“間”和假借字“閑”交錯使用,這不符合語言文字的明確性、經(jīng)濟性原則(互相混用)。
????????于是,變音別義,“閒”的幾個義項分別是:用假借字“閑”表“空閑、清閑”義的義項,仍保留原讀音xián;而與“間”混用的義項則分別用jiàn表示“距離,間隔,空隙”義,jiān表示“中間”義。
????????最后,“間”取代了“閒”的字形,獨立地記錄“間”的前三個義項;“閑”的假借義,取代本義成為“閑”的中心義項;“閒”字形最終被淘汰。這一過程反映了異體競爭的一種態(tài)勢。
三、“沉與沈”、“間與閒”這兩組字形成的原因
????????首先,得對漢語字詞關(guān)系有準確的把握。
????????詞是語言中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是一種音義結(jié)合體,它的內(nèi)容是詞義,形式是語音。
????????因此,詞是用一定的語音形式傳達一定的意義內(nèi)涵,而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本身不是語言的要素。其關(guān)系如圖所示:

? ? ? ? 當兩個結(jié)構(gòu)層次平衡時,形音義統(tǒng)一,字詞是一致的;
????????當兩個結(jié)構(gòu)層次不平衡,即字形與音義結(jié)合的詞不相配,就會出現(xiàn)許多錯綜復雜的詞義變化和漢字形體改變等互動的語言文字現(xiàn)象。
????????如一個字有時記錄一個詞,有時記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也有兩個不同的漢字卻只記錄一個詞,如前面所述“沈”、“沉”,“間”、“閒”。
????????字詞關(guān)系是在歷時和共時兩個坐標中形成的,同一字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形音義都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但字和詞的變化有時同步,有時又不同步。
????????正是因為字與詞在發(fā)展中不一一對應(對稱破缺),才產(chǎn)生了異體字、區(qū)別字、同形字、假借字等許多語言文字現(xiàn)象。“沉”與“沈”,“間”與“閒”兩組字也是字詞關(guān)系不平衡的歷史積淀物。
????????其次,語言文字本是一個和諧的系統(tǒng),但由于詞義引申,文字假借等打破了系統(tǒng)的和諧,其直接后果就是產(chǎn)生異體字、同形字等諸多文字現(xiàn)象,造成用字的更加復雜。
????????因此,異體字、同形字等只是語言文字處于不平衡期的一種文字現(xiàn)象。如果不出現(xiàn)異體字,也會出現(xiàn)與它性質(zhì)相似的其它變化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看,因為語言文字內(nèi)部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社會規(guī)范用字的影響,異體字、同形字等只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存在。
????????當異體字之間無規(guī)則地混亂使用,打破了語音文字的明確性原則,解決的辦法是或者淘汰其中一個(如閒被淘汰)或者分工(如沉、沈分工),所以曾以異體字的身份共存的字形,要么重新分配,各司其職,要么重新統(tǒng)一,殊途同歸。
????????因此,詞義的發(fā)展與詞和詞之間的相互作用,詞義系統(tǒng)、文字系統(tǒng)內(nèi)部的互相調(diào)整密不可分。但彼此之間最理想的結(jié)合的原則是既準確精密,又簡練經(jīng)濟,以便最完美地承擔起社會交際的重擔。
????????綜上所述,古代的詞語發(fā)展到現(xiàn)在,意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的在閱讀古籍時,必須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詞義變化,既不能以古非今,也不能以古亂今。而是要以時代為線索,理清詞語用法的源流,科學、全面地詮釋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