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藝術的發(fā)展

“世無鋼琴,我們也就沒有莫扎特的幾十部鋼琴協(xié)奏曲了,也就沒有貝多芬的奏鳴曲了,沒有肖邦的鋼琴詩了,沒有德彪西的鋼琴畫了,也就不能得而賞之了?!?/strong>
鋼琴之所以成為樂器家族中的王者,是人類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發(fā)展賦予它的。鋼琴作為樂器的出現(xiàn)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求,鋼琴的發(fā)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類精神生活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

(一)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除宮廷、教堂內的音樂活動之外,社會上的活動也很普遍,還有很多專業(yè)和業(yè)余的音樂家組成的各類音樂團體,廣泛開展音樂活動。在這一時期,在器樂領域獲得重大發(fā)展的就包括古鋼琴音樂,故鋼琴音樂所用的主要題材就是變奏曲和組曲。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構思巨大,結構嚴謹,感情表現(xiàn)單一而強烈,具有震撼的效力。巴赫是巴洛克時期鋼琴的奠基人,他的鋼琴音樂可分為五類:舞曲、前奏曲、賦格、即興曲、協(xié)奏曲。

(二)18世紀下半葉的古典音樂
18世紀下半葉,在歌劇藝術發(fā)展 的同時,也確立了古典交響樂和奏鳴曲的體裁,把音樂推向高峰的是維也納的古典音樂派,其中也包括鋼琴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是明朗的、樂觀的,充滿詩意和溫暖的情調,其代表人物是海頓和莫扎特。
(三)19世紀上半葉的浪漫主義音樂
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風格優(yōu)雅,手法上追求和諧與均衡,音樂色彩細膩,趣味高雅,富有幽默感,代表人物是肖邦。

鋼琴的創(chuàng)造者不愧是萬物之靈!演奏家們也是值得人們傾倒的。鋼筋鐵骨的一架五生命的機器,在他們的指尖下一金色的聲音歌唱了。我們贊美鋼琴,是因為這架機器樣的物件能夠用各種曲調、風格表達以及傳達人們的心聲,這才是鋼琴文化的起始和終結。鋼琴是為了鋼琴音樂,也因為有了鋼琴音樂而存在的。
20世紀下半葉,鋼琴遇到了鍵盤樂器的勁敵—— 電子琴,電子琴開闊了廣闊的音樂空間,但這一切都是由機器裝置操縱人,而不是由演奏者的指觸來變化。雖然演奏者的勞動被大大解放,但樂器和人類處于最間接的狀態(tài)下,人類難以直接通過電子琴直接表達內心的情感。電子琴的出現(xiàn)如同變異了的鋼琴文化的怪胎,就像現(xiàn)代社會的快餐文化,簡單卻乏味。對于真正音樂耳朵而言,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鋼琴音樂,那里沒有心靈、感情、人氣。而鋼琴依舊以其“音樂之王”的高姿態(tài)站在鋼琴文化的前端,帶給我們鋼琴音樂的盛宴。
無論哪一時期,那種風格的鋼琴音樂,都讓人們享受了鋼琴文化的內涵,且與其所在的時代緊密相連,具有一定民族色彩和時代精神。鋼琴音樂的發(fā)展史也可看作是一個世界時代的變遷過程。愛因斯坦曾說;“現(xiàn)實世界只有一個,想象力可以創(chuàng)造千百個世界?!变撉僖魳房梢詣?chuàng)造千百種音樂世界。這種暗示性的色彩指引人們進入一個音樂更高層次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