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初步觀后感
??
《親愛的小孩》初步觀后感
初步說明:本電視劇的故事背景大約在四川。目前我剛剛看了十二集,前十集的劇情主要是從肖路和方一諾的生育開始,闡述描繪了期間的婚姻問題和各方面的壓力和坎坷,直到第十集兩者離婚。第十一集和十二集開始闡述兩人各自新的開始。
首先,本劇的創(chuàng)作者有一說,是希望通過展現(xiàn)婚姻內(nèi)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來給予大眾反思——這一點我覺得不錯,確實能看到許多問題纏結(jié)在一起。不過,也衍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問題被放大”了,前十集和十一二集的一個明顯對比就是前十集矛盾眾多,夫妻間的矛盾和沖突極其尖銳,而步入十一二集后,矛盾得到了極大緩解,甚至可以說:“仿佛完全不存在”,也可以這么說:“仿佛一離婚以后,問題自動就消失了”。我個人認為可以有兩點啟示:其一,尖銳的矛盾只是階段性的難關,度過去之后就是一馬平川;其二,不要寄托太多希望到另一半身上,各自有各自的職責,互相分擔才能度過難關——當然,或許就當自己一個人要撐起一個家,也比寄托過重的期望到另一半身上要好,因為雙方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會覺得是對方的問題,而感情也就在這種負面的思緒中被不斷消磨——他們想了太多不需要的想的東西,他們想要太多他們不該要的東西。
從某種意義上,人民網(wǎng)批評《親愛的小孩》有販賣焦慮之嫌,確實不錯。因為其一,這就是一個展現(xiàn)婚內(nèi)種種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電視劇,有“放大鏡”的作用;其二,電視劇的初衷只是展現(xiàn)問題的現(xiàn)象,但是卻不曾指出問題是什么、也不曾解釋問題發(fā)生的原因、更不曾給予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結(jié)果就是我聽到了“撕裂的”輿論,一些人游于表象批評作為丈夫的肖路不負責、方一諾作為妻子和母親承擔了太多,并且對她深表理解——這一部分我從一到五集可以看得出來,我無異議。但是從六七八九開始,逐漸迎來了一個過渡和轉(zhuǎn)折,開始引入肖路面對的問題和挑戰(zhàn),他是清白的,但是一絲令人疑慮的糾葛卻讓肖路作為丈夫眾叛親離——人人都懷疑并“確認”他確實做了對不起方一諾和孩子的事情,但在上帝視角來看,并沒有。此時我才感受到男人承受的壓力完全不小于女人,因此一些只照顧、“偏袒”女性、母親的言論,在我看來好似在肖路這個兩面不討好的男性角色身上,又踏上了一只腳。方一諾和肖路的親友,都照顧偏袒方一諾(準確來說,是從證明其有罪變成了證明其無罪,而因為無法證明其無罪,所以肖路有罪,于是他就被“審判”了),那么重擔和壓力也就都壓在了肖路身上,我們能因為他是一個男人就讓他什么都自己頂著嗎?男人和女人不一樣也是人嗎。所以站在肖路的視角來看,確實,方方面面的壓力、指責、矛盾,太多太尖銳,肖路無法思考,只能認錯,確實是一種可憐可悲的境遇和情況——或許他一開始就少花一些時間在事業(yè)上,多一些余裕來處理、照顧家里,或許會有一個更好的結(jié)果。
從另一方面而言,可以進行對比,忙碌于事業(yè)的肖路,固然是為了家庭的,但是明顯后來的謝天華雖然只是一個小水族館店的老板,但與方一諾的相處卻和諧了許多,因此,事業(yè)或許是該放一放的,太多的精力花在事業(yè)上,就無暇去體諒家人、關懷他們。
此外,還有一些劇情的安排上,讓我覺得存疑,我不想猜忌編劇的用心,還是從故事本身來看吧。肖路和方一諾的婚姻走到盡頭,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太“強勢”了,準確地來說,是他們自我的意識過剩了,他們都在想自己為了這個家付出了什么、受了什么委屈,但是卻沒有看到這個家“還需要什么”。方一諾的“折騰”可以說是一種反饋,反饋向肖路,需要他改變。然而,雖然肖路每次都認錯服軟、“哄著”,但他其實并沒有改變多少自己的想法,簡而言之,這對夫妻倆的溝通交流是缺乏效率和有效性的,因此裂隙、不信任、疑慮、顧忌會越來越大,異心也就有了,兩個人都有了“異心”(對對方的看法和不滿)和芥蒂,這個家怎么能不垮不散呢?
方一諾在帶嬰兒的時候,對相關育兒學說的闡述,我也覺得挺“奇怪”的,我學習過一些相關的理論,和劇中方一諾的說法不大一樣,主要是應用場景的問題,有些是三到八歲的問題,但是她孩子不到一歲就開始“瞎操心”了,確實應了劇里的那句評論:“她太過緊張了”??紤]到故事背景是2014年,加上方一諾比起醫(yī)生來,更相信家長交流的經(jīng)驗,或許也不難理解。如今很多知識網(wǎng)絡上也有說得比較明白的了,一些最重要的、非專業(yè)知識人士不能把握的問題,還是去找醫(yī)生比較好。
另外,有關于朱珠的問題,或許可以簡單討論一二。朱珠的母親對她的管教太過嚴苛,這限制了朱珠的成長。不過,我并不認為其母親的管教有錯誤,只是其方法強度太高,方法太差,只堵不疏,待到朱珠不堪忍受的時候,她就會爆發(fā)。后來也確實,她做了超出常規(guī)的激進事情。疏堵結(jié)合,或許效果更好,相關的理論也有,包括權(quán)威家庭,集權(quán)家庭和放養(yǎng)家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權(quán)威家庭就是條條框框的規(guī)則畫好,父母以身作則,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一般比較樂觀,也更容易反思自己的問題。集權(quán)家庭則是完全由父母說了算,沒有多少商量的余地和等同的規(guī)則,而強制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依然容易有逆反心理,也容易因為他人的敵意而產(chǎn)生迫害妄想與自我保護的“演練”(有些地方我說得不清楚或是有遺漏,建議去學習教材上的理論)。
總結(jié)一下,問題的發(fā)生是有一個過程的,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表象。我們需要認準問題的階段、看透表象,找到其背后的癥結(jié),發(fā)掘其原因,思考可能的解決的方法。從某種方面來說,我也產(chǎn)生了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思考能力、足夠的信息、無法思考出一個解決辦法,那么就放棄思考吧,思考不過是工具。去想想自己還能做什么好事吧,其他的不要去想,盡力去做自己能做的、能讓事情變好的事,去做他人需要你做的事。但同時,不要用好心辦壞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