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古代“高考”難,那到底難在哪里?
高考季,也來湊一湊熱鬧,聊聊古代“高考”。
范進中舉的故事深入人心,大家都對這個“爺爺考生”抱以萬分的同情。殊不知,在清朝152100名舉人里,54歲的范進其實還算年輕的。
據(jù)記載,乾隆年間的廣東人謝啟祚,以98歲高齡得中舉人,之后還以百歲高齡長途跋涉進京會試;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居然還不是年齡最大的考生,有個叫陸去從的,103歲才高中舉人。
朝廷還專門針對年老考生設立優(yōu)待制度,凡是老年考生,只要答案沒有犯規(guī),無論是否優(yōu)秀,都可以在定員之外批準及第,并授予舉人稱號,作為對他們勤學數(shù)十年的回報。這個門檻清初時為七十歲,到嘉慶朝卻調(diào)整到了八十歲,可見清一朝,耄耋之年還奮斗在科場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
究其原因,是因為明清“高考”不光設立了許多奇奇怪怪的門檻,還有那些細致到變態(tài)的淘汰制,更是像一張嚴密的大網(wǎng),攔住了一條又一條的“鯉魚”。
在清朝,要想?yún)⒓?/strong>“高考”,首先得三代清白。
清代中國原則上不存在階級差異,亦即所謂的四民平等,但在為朝廷挑選作為萬民師表的官吏時,依然存在嚴苛的職業(yè)限制。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奴仆、倡優(yōu);某些地方特有的行業(yè):如山西的樂戶,江南的丐戶,浙江的九姓漁戶等,都屬于朝廷規(guī)定的賤業(yè);最讓人想不到的是,隸屬于各個衙門的隸卒,包括牢頭、捕快、門子、仵作、番役等等,?居然也都屬于賤業(yè)行列。
所謂的三代清白,也就是考生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不曾從事如上職業(yè)。而且這個規(guī)定還會隨著上位者的喜好時寬時嚴,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朝廷下令樂戶和丐戶本人和旁支都必須必須清白,即便本支脫離賤業(yè)三代,但如果有叔伯姑姐從事賤業(yè)的,還是不能參加考試。
其次,你必須奉公守法,不管你是打架斗毆還是偷盜剽竊,只要在衙門掛過號,都不能參加科考。你說我曾經(jīng)當過官,因罪被革職為民,現(xiàn)在悔過自新求朝廷再給一次機會。門都沒有!
如果你家里父祖新喪,不好意思,孝期滿了再來。
其實這些都不算啥,最最殘酷的,還是明清時代媲美升級打怪的考試制度。
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清朝的“高考”流程。從大程序上來說,考生必須要參加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這四級考試,才能最終拿到“進士”錄取通知書。通過童試的是秀才,鄉(xiāng)試合格者稱舉人老爺,通過會試的還只是貢士,只有安全無虞地通過殿試,才是如假包換的進士老爺。
這9個階段20多場考試,可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大考小考周周考”,而是每一場都至關(guān)重要的“淘汰試”,一個不慎就會回到原點的那種。
現(xiàn)在就來捋一捋整個流程,看過之后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會說“五十少進士”了。
童生試—秀才
明清科舉與唐宋科舉最大的不同不是考試流程,也不是糊名制度,而是參加科舉的考生首先必須得取得“童生”資格。所謂童生,也就是縣學生員,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生員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學生,他們不必到校學習,只需要參加三年一次定期舉行歲試就可。
說起來好像挺容易,其實要想考上童生并不容易。它必須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大大小小12場考試,方能晉升為童生,拿到“秀才”的稱號。
縣試的主考官是縣令,需要連考5場;府試的主考官是知府,要考3場;院試的主考官則是一省學政,要連考4場。這12場考試重點大同小異,基本都是四書五經(jīng)和詩賦。但殘酷的是它采取淘汰賽制,也就是說只要任何一場考試表現(xiàn)差強人意,那么就會前功盡棄,只能下一次從頭再來。
鄉(xiāng)試—舉人
好不容易過了這十二關(guān),也拿到了“秀才”名號,但要想前進一步拿到“舉人”老爺?shù)姆Q號,必須要參加鄉(xiāng)試。
其實在鄉(xiāng)試之前,還有一次預備試,也就是讓很多考生咬牙切齒的“科試”??圃囉蓪W政主持,一般在在鄉(xiāng)試之前舉辦??荚囍髸M行排名,只有名列一二等者才有資格參加鄉(xiāng)試。
到了八月,預備舉人們會集中到各省的貢院,參加激動人心的鄉(xiāng)試。鄉(xiāng)試主考官由朝廷欽派,正、副考官各一人,以及大省十八名、小省八名組成的同考官,專項處理考試事物。
當然,鄉(xiāng)試的考試流程也更為嚴謹。
鄉(xiāng)試連考三場,共計9天。秀才老爺們也并非9天全部都住在“號間”,而是以3天為一個周期,中間可以回家休憩整頓一晚。
考試重點較童試也有所不同,一般要考四書三題、詩一題、五經(jīng)五題和策五題。從第二場考試開始,學生需要默寫前一場所作題的起講幾句,以此來證明是考生本人,如果不同的部分在十個字以上,或者意思完全不同,就會被當場取消考試資格。
一個月后公布考試成績,凡是榜上有名的就是“舉人”老爺。
會試—貢士
從舉人到進士,還需要通過三次考試,亦即舉人覆試、會試和殿試。
其中最不友好的就是舉人覆試,這次考試的時間一般在鄉(xiāng)試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比會試提早一個月。考試時間一天,四天內(nèi)完成閱卷,答卷成績分為五等,名列一、二、三等者,才有資格參加會試。四等考生根據(jù)成績會被停試一到三回,也就是說最少要等3年,最多9年,才能再度參加會試。
人生能有幾個9年,想想真是殘酷啊。
不過這還不是最慘的,如果名列五等,連舉人資格都會被回收。
正式會試的時間一般在春季三月,地點則是北京貢院,同樣考3場,不過時間只要6天??荚囍攸c與鄉(xiāng)試一樣,發(fā)榜時間也在一個月后。就是這般不容易的考試,錄取率還“感人肺腑”。據(jù)記載,清朝最鼎盛的康乾時期,每一屆進士的錄取人數(shù)也就在150左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會試合格者一般會被稱為“貢士”,必須通過殿試才能真正成為進士。但在參加殿試之前,還有一場“會試覆試”,和舉人覆試一樣惡意滿滿,四等以下的考生會被停止殿試一回到三回不等。這還真不是說說,據(jù)記載,光緒十八年有318人參加會試覆試,其中有31個是上一屆,4個是上上屆。
殿試—進士
最后就是儀式感滿滿的殿試了。
時間在四月二十一,一天內(nèi)考完,4天內(nèi)發(fā)榜。前三名為第一甲,第二甲、第三甲人數(shù)不定。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然后皇帝還會賜下美食,三名鼎甲更是用金碗喝酒,以示榮耀。
最后,在即將到來的考試季,祝愿莘莘學子們,都能歷經(jīng)千帆得償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