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科舉考試讓這3人入帷就好了!免得把天下攪得天翻地覆
“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意思是學習好了文才也罷,武藝也罷,最終目的都是貢獻給皇帝,替朝廷出力,光宗耀祖。而入朝為官的前提就是要考取功名。古時候讀書人所參加的“高考”就是科舉,這對文人來說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如能高中自然改變自身以及家族命運,走上人生巔峰。 科舉制度為歷代選拔了大量的人才人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幸運的金榜題名,總有更多的落榜考生,比如我們熟悉的李時珍、蒲松齡,都曾遭遇過落榜。在眾多的落榜生中,我們要說其中的三位,因為他們一個比一個反彈得厲害,將當時的朝廷攪得天翻地覆。所以今天就同大家聊一聊三位落榜生的故事,他們不甘心屈服于命運,跨越了千百年的歷史,他們的名字仍被今天的我們所熟悉。
NO.1 黃巢
黃巢(820—884年),曹州冤句縣(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qū))人,唐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可能有人會疑問,黃巢作為一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怎么會是落榜生呢?其實,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騎射,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曾經(jīng)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考中進士,屢試不中之后的黃巢憤憤不平,寫下一首流傳千年的名詩——《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詩雖然以菊花為主題,但是卻透出滿滿的殺氣,最為重要的是,這首詩在日后卻一語成讖。黃巢寫了很多詩,比較著名的有《菊花》、《題菊花》、《自題像》等。
題詩之后,黃巢離開京城回家繼承祖業(yè)成為鹽幫老大。其實,如果放在今天,黃巢也算是妥妥的富二代了,無奈當時社會層級嚴格——士、農(nóng)、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
當時的唐朝統(tǒng)治腐敗,內(nèi)有宦官當?shù)溃庥袕姺顡?jù),再加上連年災荒,百姓苦不堪言,爆發(fā)了多次農(nóng)民起義。黃巢把握了時機,在長垣(今屬河南)與王仙芝與尚君長等組織了數(shù)千人揭竿而起,人稱“黃王”。
黃巢身邊由此聚集了一批“天涯淪落人”,雖然沒有考上,但是這些讀書人還是有墨水的,都成了黃巢軍中的“筆桿子”和智囊團,奠定了黃巢起義的人才基礎,許多討唐檄文都是出自這些“高考落榜生”之手,他們傳檄諸道,斥責唐朝吏治腐敗、賦役繁重、賞罰不平等罪行。
而遺憾的是,在《二十四史》中,黃巢發(fā)明的人肉軍糧,配得上“敲骨吸髓”四字,他的人肉軍糧,采用過機械化手段,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這在世界史上都絕無僅有。據(jù)《舊唐書》載:“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人餓倚墻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shù)千。賊有舂(chōng)磨砦,為巨碓數(shù)百,生納人于臼(jiù)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p>
黃巢起義前一年關東大旱,大量難民被收攏,農(nóng)民起義軍發(fā)展迅速。878年,王仙芝戰(zhàn)死后,黃巢成為起義軍領袖,號稱“沖天大將軍”,年號“王霸”。廣明元年(880年),突破潼關,進入長安,即位于含元殿,國號“大齊”,年號“金統(tǒng)”,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還把唐朝帝王的陵墓給挖掉了,自認為給普天下的落榜考生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
有人給黃巢畫了張像:“一分文士,二分商人,三分豪杰,四分暴徒”。而這一分文士,也定是看在他當初那兩首菊花詩的份上。雖然黃巢最終被唐駿擊敗,但黃巢也算得是歷史上響當當?shù)娜宋锪恕?/p>
NO.2、洪秀全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另一位懷才不遇的落榜人——洪秀全。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廣東花縣人,出生于1814年1月1日,客家人,他的遠祖是漢族人,父親是保正,同黃巢相比,家里薄有田產(chǎn),7歲入私塾,學習四書、五經(jīng)等古籍。
由于洪秀全是兄弟中唯一識字的人,村里的長輩都看好洪秀全能夠通過考試光宗耀祖。從13歲至30歲,洪秀全一直都在考取秀才的奮斗中,曾經(jīng)四次考取,最終都以落榜告終,因此,最高學歷童生。是不是很顛覆大家的想象?
他曾寫一首詩抒發(fā)感懷:“有德青年,浪游河海。救其朋友,殺其仇人”。
1843年,洪秀全三十歲,他第四次去廣州應試,又一次名落孫山,然而這一次失敗讓洪秀全憤恨,將書籍都仍在地上,聲稱“等我自己來開科取天理士”!據(jù)說,當洪秀全第二次考試時,傳教士給了他一本《圣經(jīng)》,他對基督教產(chǎn)生了新鮮的見解。
第三次赴考落榜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洪秀全”,據(jù)說是因為將“秀全”拆開是“禾(吾)乃人王”、“禾乃玉食”,“世間萬寶歸我有的了”。此時他以上帝次子自居,宣稱他是統(tǒng)治中國的天王,所以第四次考試落榜后才會發(fā)出那樣的呼聲。
1843年6月,洪秀全決定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見時機成熟,就在廣西桂平縣的金田村發(fā)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他自稱天王,同時封諸王,目的是想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保暖”的理想社會。
1853年春末,洪秀全頒布詔書,開甲取士,同時打破常規(guī),增加“女科”,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至此,洪秀全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開科取士的理想。
1857年,天平天國刊印頒行的經(jīng)典官書之一《天父詩》,收選了500首天王大作,其中有476首是寫給后妃的,后妃有多少人呢?三宮四院當然不夠收編,據(jù)《江南春夢筆記》中說,整個后宮沒在太監(jiān),妃嬪加女官共2300名美女,88個后妃沒有封號,全部數(shù)字化管理模式,而出門的轎子是64抬的,是皇帝的四倍,而且規(guī)矩甚多。
我們在前文已經(jīng)看了黃巢的詩,接下來我們定欣賞一下洪天王的大作,《十該打》——
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起眼看丈夫,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躁氣不純凈,五該打;講話極大聲,六該打;
有喙不應聲,七該打;面情不歡喜,八該打;
眼左望右望,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看完這些,大家總算明白為什么他屢試不中了吧?太平天國帶來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災難,所到之外,人口過量死亡,文化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經(jīng)濟受到慘重的打擊,太平天國牽扯了清政府大部分的精力與財力,從而無心對外敵對抗,在此期間,英法聯(lián)軍輕易的攻占了天津、北京,沙俄趁機侵占了我國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類歷史上傷亡最大的戰(zhàn)爭是太平天國,其次才是一戰(zhàn)、二戰(zhàn)。由此可見,古代帝王讓讀書人終極一生考取功名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樣就不會有閑暇的時間去研究造反、起義了。
NO.3 袁世凱:
說到袁世凱,大家肯定會想到一個五大三粗的軍人。但事實上,袁世凱也出身于書香門第。袁世凱的祖父兩代出過兩次進士,兩次舉人。
袁世凱早年也曾癡迷讀書,少年時曾經(jīng)于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兩次參加科舉考試但落第,功名失意,以致怒焚歷年所作詩文,說:“大丈夫應當效命疆場,安內(nèi)攘外,豈能郁郁久困在筆硯之間以自誤?”袁世凱一怒之下將過去所作詩詞文章全部付之一炬,大有壯士斷臂之氣概。
袁世凱發(fā)誓不再與筆墨糾纏,從此另辟蹊徑。也正因為恨透了科舉制度,后來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聯(lián)合其他官員,奏請廢除科舉,推廣學校,從此中國延續(xù)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取消。
中國落榜的名人志士有很多,很多并沒未因科舉失意而頹廢,甚至報復社會。也許有人會假設,他們當初并未落榜,是不是歷史上會是另一番景象呢?其實,這個假設沒有意義了,因為發(fā)生的一切都已經(jīng)成為歷史是是非非,就留給后人評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