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吵架全是咩啊,但粵語真的好勁??!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 情報姬
轉載事宜請后臺詢問哦
文丨二七 審核丨菜包
排版丨鹿九

作為一個荷蘭人,兼井蓋批發(fā)商,對于粵語,尤其是其中的吵架環(huán)節(jié),我承認我一直抱有刻板印象:
——咩啊,咩啊咩啊,咩啊咩啊咩啊。
講真,如果不看字幕,廣東人吵架視頻聽起來真就這種感覺!?

俺覺類,嫩嘍這吵架方式兒可沒勁兒勒,跟俺荷蘭人倔開那架勢兒根本不是一級別類。
直到我近期進行了一番港漫研究,才發(fā)現(xiàn):淦,粵語的白話直譯念起來好勁呀!

我本來是準備研究港漫為什么老是搞弱肉強食那一套的。
可研究研究著,我就發(fā)現(xiàn)港漫盛行一種怪言怪語。
比如,來看這句很普通的勝者宣言:
“你已經(jīng)輸了!敗在了我世界第一公主殿下手上了!”
在港漫語境里就會變成:
“你明白了嗎?你他X的已經(jīng)敗了,你他X的便敗在我世界第一公主殿下手上了口牙!”

若將這種語氣風格套用到現(xiàn)實里。
當你要說“我今晚要去吃燒烤。”
就可改成“我今天要吃什么呢?我今晚必定要吃燒烤,因為我他X的已決定了口牙!”
如果你還長的棱角分明,一副強者氣派,并順便添加點冷冽之氣,那就更對味了。

我們能夠在各種港漫里看到類似的對話,人稱“強者語”。
這種語言風格常常大量運用“便”和“就”,順便再配上“呀”“口也”等語氣詞,以及注入靈魂的"他X的"。
若從語法上進行結構,可以說這是定語倒裝,雙重肯定,設問即答,強調時態(tài).......
簡而言之就是多用疑問去反問,進而強X讀者審美,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自信感,由于多出自強者間的戰(zhàn)斗對話,所以稱為強者語。

對此網(wǎng)友還總結出了一個速成小貼士:結合自問自答+他X的+便,就可以塑造出又勁又顛的強者語。
我給大家來個案例:
“我挺喜歡井蓋的。”
“我喜歡什么?我喜歡他X的井蓋,井蓋便是我他X的最愛呀!”
怎么樣,學會了嗎?

至于這種怪話源于何處?若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強者”是什么。
強者語,首先是強者的語言。
所謂強者,既要實力夠強又要有強烈的信念,還要經(jīng)常把“便”“把”“就”掛在嘴上,同時擅長語氣詞。
這種形象出自香港漫畫家溫日良之手,最早出現(xiàn)在他擔任編劇的作品《黑豹列傳》里。
其主角雖非地表最強生物,卻有一顆強者之心,敢于挑戰(zhàn)任何敵人,且勝之。
說人話就是莾,戰(zhàn)意至上,只要有戰(zhàn)意那就是無敵!屬于純粹的唯心主義,意志至上。

這樣的強者自然要走路帶風,說話極具逼格。溫日良為凸顯這一點,就創(chuàng)造出了風格獨特的對話與旁白。
至于溫先生為何能整出這般好活,大概追溯自他年少時期的獨特經(jīng)歷。
年少時,溫日良曾僑居英國,19歲回港,并開始從事漫畫創(chuàng)作。
這段經(jīng)歷讓他同時掌握了英語與粵語,但前后搬家的歷程,卻又讓他對這兩種語言的使用都不那么嫻熟,于是他便能跳出常規(guī)的遣詞造句,再配合上極強的漫畫直覺,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對白風格。

這種風格在當年極其另類,讀起來相當有味,極受讀者歡迎,于是被其他港漫模仿,成為了品類特色。
但這算是強者語嗎?
我只能說這是強者語的0.5版本。
嚴格來講,1.0版本是在港漫推出普通話版本后才出現(xiàn)的。
說到這里,不知大家是否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港漫最初的受眾是粵語讀者,而非普通話讀者。

起初我并沒有意識的其中存在巨大差異。
作為一個河南人,我一直以為粵語地區(qū)應該和我們一樣,書面以簡體為主,只不過發(fā)音有所區(qū)別。就如河南話之于普通話,屬地方方言。
直到我發(fā)現(xiàn)了“粵語白話文”。

原來,不止是發(fā)音不同,粵語竟然還有著一套完全圍繞自身語法、詞匯、句式打造的書面文字體系。它與普通話的關系也非附屬,而是并列,屬于古早漢語在南北發(fā)展出的不同形態(tài)。
若將時間倒流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南方甚至還盛行著這種書面體系。
盡管之后越加少見,但粵語白話文仍在香港活躍了許久,像港產電影的字幕就多為粵語白話文,港漫早期也是如此。直到進軍大陸市場,港漫才推出了普通話直譯版本。

所以,強者語在粵語與普通話兩種視角里,觀感其實截然不同。
像“你明白了嗎?你他X的已經(jīng)敗了,你他X的便敗在我手下了呀!”
在早期香港讀者眼里,就可能是這樣的:
“你明未呀?丟雷老母你已經(jīng)敗咗,你老母就敗咗喺我手下呀!”(才疏學淺,沒學到精髓請見諒)

書面上的差異主要源自語法區(qū)別。
上面這種還是能夠被辨別的中文,在另一種情況下啊,作者還會把口語發(fā)音寫下,呈現(xiàn)出一大串口字旁的漢字,這種句子就必須用粵語念讀才能理解含義。
更大的差異要體現(xiàn)在從粵語到普通話的翻譯上。
首先是詞匯上的更改,像“丟雷老母”就會被翻譯為“他X的”。其次是讀音,例如“勁”這一詞匯,在粵語里聽起來是ging3,但換成普通話卻是jin4,讀起來更有氣勢。

伴隨這般修改,普通話版本就生出了新的語調、主謂賓結構,以及整體語感,也產生了與粵語版本截然不同的味道。
1.0版本的強者語隨之誕生,成為了一種獨屬于普通話版本,讀起來稍顯怪異的特殊造句風格。
實際上,在粵語視角里,強者語就是讀起來通順、氣勢十足的白話,并沒有被附加更多屬性。
若沒有之后的翻譯再造,它大概會被遺忘在時代的記憶里,成為歷史塵埃的吧,好在南北的語言差異成就了它。

【尾巴】
強者語的誕生,即源自文化差異,又源于文化交融。
這樣的事情其實還挺多的,只不過現(xiàn)在能想到的多是生活小事。
比如我這個北方人就曾因目睹南方蟑螂而大感震撼;一些南方朋友也因北國大雪流連忘返。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位本地朋友的案例,他曾應邀去南方大學同學家做客,結果被要求睡了書房地鋪。這哥們對此大為震驚,因為兩個人關系挺鐵的,按我們這兒其實直接就同床共枕了.......
這些事回憶起來其實還挺有趣的。
不知在讀的諸位,有沒有見證過什么南北文化因差異產生的趣味交融呢?

hi,這里是情報姬~
想更早看到編輯們的文章,可以wx關注下我的公號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筆芯

往期精彩,點擊可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