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朋友圈“消失”的中年人,到底怎么了?
看了那么多的“人到中年”,其實這才是關(guān)鍵。
所謂“人到中年”,似乎歷來都是個比較沉重的話題。
中年,不僅意味著青春已逝、年歲已長,更意味著更多的承擔(dān)、更多的失去以及超乎想象的恐慌。
為什么中年人這么難?
其實也不難理解。
就像一群人排隊打針,前面的打完針已經(jīng)從容自在地開始看熱鬧,后面的排著隊看不到現(xiàn)場實況也樂得自在逍遙,唯有中間的正在真切地親身感受針尖的凝視和刺痛,他能不瑟瑟發(fā)抖么?
何況無論是網(wǎng)絡(luò)上還是生活中,各種“人到中年”的話題也早已是鋪天蓋地、來勢洶洶。所以就算并非自愿,中年人也只得被迫站上時代的風(fēng)口浪尖。
有趣的是,所謂“中年”,其實本身卻是個極為含混的概念。
1、所謂“中年”
究竟什么年齡算是中年?什么狀態(tài)算是中年?大家眾說紛紜,卻始終鮮有定論。
然后事情就變得好玩了。
有一天,32歲的小桃打車去參加一場面試。路上跟師傅閑聊,師傅直夸她年輕好看,問她是不是94年的。小桃聽了也沒否認(rèn),自個兒只顧偷著樂。
結(jié)果還沒等她樂上一個鐘頭,面試官就猝不及防地來了一句:“你覺得你還能拼得過現(xiàn)在的年輕人嗎?”
小桃一愣,想也沒想就脫口而出:“我就是年輕人啊,我不是年輕人嗎?”
面試官瞬間尷尬,只好含糊其辭地顧左右而言他。
出得門來,小桃依舊憤憤不平:我才剛?cè)鲱^,怎么就不是年輕人了?敢情一到三十就得被看成中年人了?那我四五十歲的時候算什么?到六七十歲是不是就該直接入土為安了?搞笑呢!

雖說“中年”的概念頗為含糊,但關(guān)于“中年”的尷尬卻是一點也不含糊。
就像小桃,不管承認(rèn)還是不承認(rèn),一旦被人視為“中年”,大多數(shù)人其實都很難真正做到無動于衷、云淡風(fēng)輕。
甚至于,別人不經(jīng)意的三言兩語,倒很可能形成一種提醒、一種暗示、一種引導(dǎo),讓你在不知不覺當(dāng)中逐漸接受了“中年”這個身份和設(shè)定,然后又不知不覺地遵循這種身份和設(shè)定去生活、去行事、去調(diào)整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結(jié)果就是,你在不知不覺之中真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年人”。
而事實上,不管承認(rèn)還是不承認(rèn),也不管意識到還是沒意識到,所謂“中年人”,其實都很容易被自己某些特定的中年行徑所“出賣”。
比如在社交平臺悄然“消失”。
2、所謂“尊嚴(yán)”
很多人表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己的朋友圈、QQ空間似乎變得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冷清了。
那些好友列表里的人,一個個仿佛“消失”了一般,再也看不到他們的任何生活狀態(tài)和訊息。就算偶爾“冒泡”,說的也都是無關(guān)痛癢的三言兩語。
然后冷不丁地發(fā)現(xiàn):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
遠(yuǎn)離社交平臺或者熱衷“裝死”,早已成為“人到中年”者們心照不宣的秘密。
殊不知“中年”們所謂的“消失”,其實恰恰正是他們“暴露”的開始。
為什么中年人都喜歡不約而同地選擇“消失”?是社交平臺不再香甜,還是里面的“料”不再“好吃”?
其實都不是。
當(dāng)一個中年人選擇“消失”,只是因為他真的想要“消失”。
倘若刨根究底的話,最核心的理由無非兩個:一個關(guān)乎尊嚴(yán),一個關(guān)乎“不惑”。

關(guān)于尊嚴(yán),自然很好理解。
人到中年,就算談不上“沉重”,也總是稍顯“難堪”。
無論是消散的時間、褪色的往事、逝去的年華,還是眼角的紋路、心頭的焦灼、未來的彷徨,無不令人“尬”到巔峰欲說還休。
生活的一地雞毛,似乎讓一切言語都開始變得不合時宜。而噤聲和沉默,反而成了于人于己最恰當(dāng)?shù)亩Y儀。
不絮叨,是為了“體面”自己。
不追問,則是為了“體面”別人。
彼此無聲的成全,遠(yuǎn)勝過徒增聒噪的千言萬語。
沒有人比中年人更懂生活的艱辛和刁鉆。
你有你的委屈,我有我的心酸。
你強(qiáng)作鎮(zhèn)定,我假裝自在。
江湖相望,盡皆了然。
唯有各自祝福,心下互勉。
這既是中年人才懂的默契,也是中年人才有的“同仇敵愾”。
誰的生活都不容易,所以無需太多慨嘆。
誰的生活都會“露怯”,所以誰都不是孤軍奮戰(zhàn)。
不用“說”,都懂。
不用傷感,都在勇往直前。
是的,哪怕生活千難之后有萬難,中年人也會選擇咬緊牙關(guān),默默地扛下所有、奮力斬將通關(guān)。
沉默并不代表離開,“消失”也并不意味著潰敗,而是中年人的擔(dān)當(dāng)、也是中年人的勇敢。
3、所謂“不惑”
如果說所謂“尊嚴(yán)”或許是中年人之于生活的被動反擊,那么所謂“不惑”,則毫無疑問是中年人針對自己發(fā)起的、一次華麗的主動出擊。
那么究竟什么是“不惑”?
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種“不惑”嗎?
是。
也不是。
所謂“不惑”,指的并不是具體的年齡,并不是40、50、60或者任何一個數(shù)字,而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追求和一種領(lǐng)悟。
所謂“不惑”,其實就是不再為外界的事物所迷惑,而是開始面向自己、面向自己的內(nèi)心努力探索、尋求答案。
真正的中年,其實都是從“不惑”開始的。
因為“不惑”,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而只有當(dāng)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才會真正認(rèn)識到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界限,認(rèn)識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沒有任何事物必須以自己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停止對于他人、對于世界的過分關(guān)注和要求,轉(zhuǎn)而關(guān)注自己、對自己有所要求。

如果說年少的時候,我們總是滿腔熱情地去擁抱世界,渴望去“征服”世界、“征服”他人;那么當(dāng)人到中年之時,我們則往往更愿意去擁抱和“征服”自己。
因為只有擁抱和“征服”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事半功倍、也是最切實可行的事情。
因此一個人越是成熟、越是“不惑”,就越懂得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傾注在自己身上。
就像央視名嘴白巖松,他對于自己為什么不用微信這件事給出的理由便是:“我不想每天看同志們都在怎么樣活著,我自己怎么樣活著都沒太搞明白?!?/p>
的確,一個“開竅”之后的中年人,早已無心再做他人生活的無聊看客,而是更愿意做自己生活的積極參與者。
何況人到中年,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都越來越屬于一種稀缺資源,因此中年人們往往會更加珍惜跟自己相處的時間、更加充分合理地運用自己擁有的精力。
比起游離于喧囂浮躁的花花世界,他們更愿意去聆聽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去整理自己一路走來層層疊疊的心情、去叩問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去完成那些尚未兌現(xiàn)的心愿、去尋找一些令自己的心靈更加充盈的東西、去為自己的想法賦予行動、去以行動來豐富自己人生······
所以,不必再追問那些“消失”的中年人究竟去了哪里,因為無論如何,他們都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一個真實的、大寫的自己。
END
【會心一聊】:你覺得自己有“中年”特征嗎?你的社交圈有人偷偷“消失”嗎?一起來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