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就是腳趾舞弋,手足貫通的具體表觀。
武氏太極
腳大趾踩到對面的胯根,胯根再踩到對面的肩胛,再到肘,腕。
這些做到了,才具有啟動氣機的條件,
才能談所謂的單重,雙重。
武就是腳趾舞弋,手足貫通的具體表觀。
最后,
手和腳趾都要把抓力出來,
那是梢節(jié)的筋也被挑起來的表現(xiàn),
象鷹爪子一樣,
全身的筋最后是一個整體,
這樣「彈性」和「整勁」才能真的出來,
才會是真的「不用力」。
孫氏太極
如果肩胛骨掛不到后背上去,腰背的力量是出不來的。
內(nèi)家拳的肩膀是往脊柱中間和,不是外家拳的往兩側(cè)斜拉。
練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抖大桿子一樣。
手抬起來不動,腳下一搓一拉。那個大桿子一抖,大桿子抖動那個勁可以傳到你的身上。
這個時候才能叫器械,是手臂的延長。
也就說我們所說的通透。勁力通透。
功夫高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超出這個配重比了。就不需要什么抖不抖了。
斂氣入骨的人,他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就是你一碰到他的手,你就會覺得痛。
一塔手就知道。又剛又沉。
不是打架,就是偶爾推推手拉扯一下。隨便拉扯一下都覺得痛。這個是非常好分辨的。
要知道斂氣入骨的標準,骨生棱,肉生刺。
整勁練到的話,在移動中隨便一拳都要把同等身高體重的人直接打倒在地。
整勁成了之后就可以移動和定步打拳應該差不多。
我們普通人的話,在移動中打一拳的力量,是定步的1/3不到。
是兩個人在玩,左一跳,右一跳跳著跳著突然打出一拳。
整勁和斂氣入骨,不一定直接的關聯(lián)。
有些人沒有整勁,但是可以做到斂氣入骨。
嗯,一般的每個老師他都會有幾手絕活。這種一般的磕頭弟子會知道的。
但是正常的是先有整勁,后有斂氣入骨。
暗勁,我真的沒聽說過誰練到了。
很多人在講暗勁,我覺得都是瞎扯淡。
你們要知道在孫振岱 那個年代。
他一生中只教出三個人。但是他只承認兩個。
在練劈拳的時候,兩手一拉回來,握拳頭一翻,背后兩條筋,從脖子一定要拉到腰部。
是直接緊蹦起來。肋骨要往兩邊拉的,開一點點。
大家都覺得我教的云手,看來非常簡單,就是玩一下。
但是我真正練的好的幾個學生。 基本上練不過十分鐘。
就要休息一下,腰背酸痛撐不住。這個階段很難過的。
這個階段過了之后那就松了。緊中松。但是想要到這個階段很少很少。
大腿和胳膊這個階段過了之后,就會到腰了。腰會粗一圈。背會厚一層。
這個粗一圈,有些時候從外表來看并不會粗的很大。但是你自己感覺就是粗了很多。這是筋膜松開了氣沖起來的感覺。
一般的骨架好一點的,可能那個肚子隨便讓人家打幾拳,一點事都沒有。
你會感覺后背也會厚了很多。
這種狀態(tài)下,慢慢的就會形成我們所說的真正的塌腰。
以前用了兩年半的時間。
到了這個階段之后,調(diào)氣息慢練。身體外面這一層肉會瘦下去。
到什么程度呢?皮貼骨。
就感覺你外面這一層皮貼住骨頭一樣。
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內(nèi)斂,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是真正的有可能把骨頭縫給松開。
而且每個階段和每個階段是不一樣的。在那個腰粗了一圈,背后了一層的階段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很高大,很高大,即使你是1米5,你練起群了,你也感覺自己有1m8。
然后到這個內(nèi)斂的階段,即使你身高一米8,但你練起拳來,你也感覺自己像1m5。自己很小。
教拳教的就是這種每個階段不同的身體的反應。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一條路子,有些人可能在那個拉老牛筋會拉到底。
我講的這些東西,你們在外面絕對看不到。你就是磕頭的,老師也不一定會給你講這些。
只是在老牛筋轉(zhuǎn)化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氣息稍微有點不足。?
20下就不行了。沒有完全的透。
畢業(yè)了就是進入明勁初步,明剛。
當年孫振岱的兒子孫雨人,也就是屬于明勁的第二部暗剛。
他打一個劈拳,那種聲音好像從地底下傳上來一樣。
學生:
站樁中出現(xiàn)了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身體折疊幅度比較大,身體好像坐著,坐在胯上,有那種塌腰斂臀,含胸拔背的感覺,另外一種是身體稍微折疊,身體上下?lián)蔚煤苤保笠桓髯印?/p>
今天第一次出現(xiàn)身體其它部分放松了,脖子還是撐住的,頂著百會穴,頭有點暈。
身體折疊坐胯后,身體不再緊繃了,身體放松的情況下一直保持坐胯狀態(tài),站樁又有了進步。
剛才云手時,感覺手上拉著橡皮筋,身上裹著橡皮筋,越纏越緊,手也很難拉開,身體也很難轉(zhuǎn)動,過了幾分鐘,身體慢慢松了,手上的皮筋還是比較緊,又過了幾分鐘,手上才慢慢送下來,后面又出現(xiàn)了一次,只是沒有第一次這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