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松:從《群書治要》看中國古人的讀書之道

《群書治要》是成書于唐代貞觀年間的一部匡政巨著。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欲知前代治理之得失,于是令諫官魏征、虞世南及褚遂良等,從歷代典籍中擷取有關(guā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冊。編纂者取材于六經(jīng)、四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以“務乎政術(shù),存乎勸戒”為宗旨,刪其繁蕪,擇其精粹,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于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余萬言。按照編者魏征所言,讀書治學皆應“本求治要”,故將該書命名為《群書治要》。唐太宗以此書為鑒,汲取前人思想智慧,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用于為君、擇人、施政、教化,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度簳我吩谖谋拘再|(zhì)上屬于古代文獻節(jié)選匯編,在思想淵源上以儒道兩家為主,兼綜墨、法、兵等諸家思想。《群書治要》不僅輯錄了經(jīng)史百家中有關(guān)國家興衰之事跡及言論,同時也擷取了不少有關(guān)讀書治學的精彩論述,我們不妨透過這些睿智的文字,去探尋中國古人的讀書與治學之道。
一、讀書應當取法乎上、學思結(jié)合
在古人看來,讀書乃礪身之根本?!度簳我?尸子》說:“今人皆知礪其劍,而弗知礪其身。夫?qū)W,身之礪砥也?!币馑际钦f,如今的人都知道要使自己的寶劍鋒利,卻不懂得要磨煉自身。事實上,如同磨礪劍刃使之鋒利一樣,讀書是對人自身學養(yǎng)和德行的一種磨礪。當然,讀書也是“明智之所求”,求道之基礎(ch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群書治要?潛夫論》)既然書籍乃載道之工具,讀書當然是為了求道,如朱熹所言:“古人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作何用?”(《朱子語類?卷第十四》)可見,讀書是為了明理求道、希圣希賢,明確了這樣的讀書目的,讀書的眼界也自然會高遠。
既然讀書旨在明理求道、希圣希賢,那么必然要讀圣賢之書。關(guān)于如何讀書,古人首先強調(diào)要取法乎上,《群書治要?孫卿子》說:
“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p>
意思是說,沒有站在高山的頂端,就不知道天空的高遠,沒有俯瞰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沒有聆聽先王的教誨,就不知道學問的廣博。在荀子看來,讀書首先要取法乎上,讀圣賢之書,聞先王之言,也就是經(jīng)典之作。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古人所謂的皓首窮經(jīng),主要是針對儒家經(jīng)典,而且很多學者窮其一生研讀其中一部經(jīng),讀書范圍似乎有些狹隘。實際上,十三經(jīng)是儒家文化的根,讀書人抓住其中的任何一部,儒家文化的根就扎下來了,根深葉茂,本立道生,不管是待人處世,還是治學為官,就有了文化底蘊,也有了基本底線,人生的大道自然而然就確立下來了,這就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說的“本立而道生”(《群書治要?論語》)的道理了。人生中大的方面立住了,其他小的方面就都好辦了。
今天,書籍數(shù)量浩如煙海、品質(zhì)良莠不齊,讀書人很容易在紙質(zhì)書與網(wǎng)絡書的浩瀚海洋當中漫無所歸,因此,如何選擇最有價值的書,顯得尤為重要。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必要重點選擇一些與自己專業(yè)相近、性味相契的學術(shù)與人文經(jīng)典,熟讀精思,虛心涵泳,扎下自己學術(shù)與人生之根。作為學者,需要選擇自己研究領(lǐng)域的一至兩部重要學術(shù)經(jīng)典,反復研讀,仔細體會,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扎下自己的學術(shù)之根。不然,雖博覽群書但游談無根,做學問沒有根基,一輩子只能拼拼湊湊,人云亦云。現(xiàn)代社會這樣的學者很多,他們也許風光一時,也能夠得到他所需要的名和利,但由于缺乏學術(shù)底蘊,寫東西只是拼湊而已,這樣的成果沒有多大的價值,也不可能流傳久遠,臨死之前空留遺恨,這是做學者最為可悲的事情。作為普通人,即使不做學問,也有必要選擇一兩部文化經(jīng)典,細細品讀,用心玩味,從而扎下自己的人生之根。對于中國人來說,或者儒家,或者道家,或者佛家,總會有一家與我的性格相投、理念相契,那么,不妨選擇這一家中的一部經(jīng)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命體驗的增加,我們的心境也會發(fā)生變化,或由儒入道,或由儒入佛,甚至由佛入儒、由佛入道,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我們再選擇相應的經(jīng)典,深入鉆研、細細體味,依然會有新的體悟、新的收獲。
古人還強調(diào)要以誠敬之心對待經(jīng)典(也就是圣賢之論說、先王之遺言),尤其是要以信心契入經(jīng)典,契入圣賢之心。古人在讀經(jīng)之前,要求洗手凈面,甚至焚香沐浴,然后再端坐案頭,恭敬閱讀,佛家尤其講究這一點。現(xiàn)在的人覺得這樣做是不是太麻煩、太迂腐了,實際上我們不懂得其中的深意所在,也不懂得古人的良苦用心。古人是希望以這種方式乃至儀式,提高讀書人對于經(jīng)典的恭敬之心,進而讓讀書人生發(fā)出對古圣先賢的信心,生發(fā)出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信心。古人認為,只有以誠敬之心求學,才能夠契入到經(jīng)典當中,獲得最大最真實的利益。當然,這個事情需要自己去實踐,自己受益了才會相信。我們現(xiàn)代人障深福淺,很難契入經(jīng)典,很難契入到傳統(tǒng)文化中去,也很難從中得到實際利益(諸如人生境界的提升,內(nèi)心焦慮的減少以及幸福感的增強等等),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及其經(jīng)典就很難產(chǎn)生信心,也就更難以契入經(jīng)典及傳統(tǒng)文化中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以誠敬之心為學,以恭敬之心來對待儒道佛的經(jīng)典。若是以傲慢之心讀經(jīng),自恃比古圣先賢還要高明許多,如此讀經(jīng),縱使讀過三遍五遍,亦無大益,仍然在儒道佛的門外徘徊。更有甚者,對圣賢與經(jīng)典不生敬意,反而生出毀謗之心,甚至站在功利的角度對儒道佛橫加指責,實則暴露出自己的愚昧無知。實在說,以誠敬之心對待學問,以謙卑之心來對待古圣先賢,以生命體驗契入經(jīng)典之中,這恰恰是古人讀書的大智慧、大境界。
關(guān)于讀經(jīng)典,《群書治要?漢書》還有一段很重要的話:
“古之學者耕且養(yǎng),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jīng)文而已。是故用日約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經(jīng)立也。”
古代中國的讀書人通常是一邊勞作一邊讀書,這就叫“耕且養(yǎng)”,三年而通一藝,也就是通一經(jīng),相當于我們花三年時間攻讀一個碩士或者博士學位,這三年之間除了耕種和讀書之外,杜絕外緣,心無旁騖,一邊讀書,一邊勞作,一邊讀書,一邊思考,學而思,思而行。就這樣,三年時間玩味一經(jīng),十五年便可通達五經(jīng),按照孔子的說法,“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論語?為政》),如果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那么三十歲的時候五經(jīng)就通達了,人生之根也就立下了。孟子說“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孟子?告子上》),人生大的方向確立下來了,那么小的方面就不在話下了。無論你將來具體干什么,都不重要,因為你根基牢固,同時懂得循道而行??梢?,古人讀書為學知道權(quán)衡輕重,懂得把握重點、抓住根本,強調(diào)要讀經(jīng)典、立大志。如今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除了苦讀教材應付考試,查找資料編寫論文之外,很少有人會去關(guān)注經(jīng)典、閱讀經(jīng)典,更沒有三年通一經(jīng)的意識了?,F(xiàn)代教育貪多求全,學校里面給學生開課,一個學期開很多門課,都是淺嘗輒止,學生在各個領(lǐng)域都只是獲得了一些很膚淺的基本知識,典型的“門門通,門門松”。這就相當于談戀愛,古人強調(diào)感情要專一,爭取白頭偕老,而現(xiàn)代教育則是相當于容許人們搞多角戀,甚至鼓勵尋花問柳。這是現(xiàn)代人讀書治學的一個重大誤區(qū),也是現(xiàn)代人文化根基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讀了《群書治要?漢書》的這一段話之后,我們要懂得尊重經(jīng)典,學會專攻一經(jīng),通過三至五年,專注于一部經(jīng)典,不必貪多,真正讀透了一兩部經(jīng)典,學術(shù)之根和人生之根就扎下來了。有了這個基礎(chǔ),再去讀別的書籍,自然融會貫通、一通百通,這就是古人說“一經(jīng)通而經(jīng)經(jīng)通”的道理所在了。佛家也常講:“一門通,一切門通;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币馑际钦f,佛法中的八萬四千法門,并無高下優(yōu)劣之分,只是佛陀為了適應不同根性的眾生,隨機施設種種不同的法門而已,只要真正通達一部經(jīng)典、一個法門,皆可以此入道。所以《楞嚴經(jīng)》上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譬如要到一個地方去,有幾條大路可走,各人所選擇的道路不同,所憑借的交通工具也不一樣,但是所到達的目的地卻是相同的。
古人讀書強調(diào)學思結(jié)合,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群書治要?論語》)他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子夏也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強調(diào)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吨杏埂酚性疲骸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句話的意思很深,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安W之”意思是為學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yǎng)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一旦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也就成為虛妄之事?!安边€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蓄,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是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皩弳枴睘榈诙A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這就是第三個階段的“慎思”?!懊鞅妗睘榈谒碾A段。學問是越辨越明的,倘若不辨,則所謂的“博學”就會真?zhèn)坞y辨,良莠不分?!昂V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昂V”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朱熹也強調(diào)學與思要結(jié)合,他說:
“學與思,須相連。才學這事,須便思量這事合如何。‘學’字甚大,學效他圣賢做事。學,是學其事,如讀書便是學,須緩緩精思其中義理方得。且如做此事是學,然須思此事道理是如何,只恁下頭做,不思這事道理,則昧而無得。若只空思索,卻又不傍所做事上體察,則心終是不安穩(wěn)。須是事與思互相發(fā)明。學不止是讀書,凡做事皆是學。且如學做一事,須是更經(jīng)思量方得。然只管思量而不學,則自家心必不安穩(wěn),便是殆也。”(《朱子語類?卷第二十四》)
王夫之在《四書訓義》卷六中也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二者不可偏廢,而且是“必相資以為功”。讀書的優(yōu)點是“不恃己之聰明”,即不懷成見和自以為是;缺點是“惟先覺而是效”,即盲從而缺乏獨立思考。思考則正好相反,“不循古人之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但也可能想入非非,離經(jīng)叛道。因此學思應當結(jié)合、相互促進,他說:“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而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辈W是思遠的基礎(chǔ),而思考遇到困難,就要加倍地勤學,可見,古圣先賢都強調(diào)學和思要結(jié)合起來,認為這樣讀書方能有大益。
與現(xiàn)代人相比,古人讀書的范圍相對有限,外界的誘惑也少一些,有時間靜下心來思考,所以讀書收獲也大?,F(xiàn)代社會,書籍太多,誘惑也多,但是“多則惑”,很少有人能夠有充裕的時間來讀書,有足夠的閑暇來思考。因此,讀書人需要有判斷能力,懂得選擇最重要的書籍去閱讀?,F(xiàn)代社會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并不是掌握得越多越好,很多具體的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搜索引擎來獲得,通過去圖書館查找資料來獲取,沒有必要將它們裝進自己的腦海之中。據(jù)說蘇格拉底曾經(jīng)站在琳瑯滿目的百貨商場開懷大笑:“原來這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東西?!蔽颐恳淮稳D書館或者是新華書店也會有類似的感慨:“原來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書籍。”應當說,世間絕大多數(shù)書籍,我們都沒有必要去讀它,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我們需要去讀的,只有極少一部分,甚至只有那么幾部書,是我們需要反復閱讀,用心體味的。讀書不是為了增長知識,而是為了開啟智慧,什么樣的書能夠開啟智慧?當然是古圣先賢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盲目地認為書讀得越多越好,不再用一種貪多求全的心態(tài)去讀書。所以,在現(xiàn)代社會,一定要提倡少讀書,讀好書,讀經(jīng)典,用經(jīng)典,這也是古人讀書很重要的一個理念。
思考需要有閑暇,需要心境,儒家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道家和佛教也講靜生智,定生慧。言下之意,只有當一個人心靈沉靜,定力才能強大,智慧也才會由此生發(fā)出來。反之,當一個人心浮氣躁,利欲熏心,則會急功近利,行事魯莽。這就需要我們杜絕外緣,深入經(jīng)典,慢慢體會,否則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F(xiàn)代人讀經(jīng)典,沒有獲得利益,就責怪古圣先賢欺誑我們,實際上,是我們自己沒有恭敬心,心思浮躁所致。所以,讀書人要學會適當拒絕,少一些應酬,多一些閑暇,少一些折騰,多一些思考,這樣才能夠從經(jīng)典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二、讀書貴在學行并重、德業(yè)雙修
在古人看來,讀書貴在學行并重,德業(yè)雙修。古人強調(diào)讀書要知行統(tǒng)一,《群書治要?曾子》說:
“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p>
在學和行的關(guān)系上,曾子認為要把握五點:君子盡管一直在學習,還唯恐自己學識不淵博;盡管學識淵博了,還唯恐自己不能時時溫習;盡管溫習了,還唯恐自己不能夠理解;盡管理解了,又唯恐自己不能按照道理去落實;雖然按照道理落實了,又唯恐自己做不到推賢尚善。君子求學,若能做到這五個方面就不錯了。事實上,知行統(tǒng)一、學行并重是古人的一個重要觀念,也是古人讀書智慧的體現(xiàn)。朱熹也曾說:“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朱子語類》卷第十一)朱熹所說的這種“切己體驗”實際上就是融心性修養(yǎng)乃至生命體驗于其中的讀書,是學行并重、知行合一的讀書。如今的學者,將學術(shù)當作一種職業(yè),將讀書與修養(yǎng)分開,只求學術(shù)提高,不顧心性修養(yǎng),這些人可能“學富五車”,但功利之心仍然很強,人生境界也不高,這實在是現(xiàn)代讀書人莫大的悲哀。
近代中國東北出了一位大善人王鳳儀,是一位普通農(nóng)民,早年給地主做活,因為篤行忠孝,至誠而明,三十五歲大徹大悟,之后開始講病化世,普度群倫,成為著名的道德教育家。王鳳儀雖然讀書很少,但境界很高,他對于讀書有著不少高明的見地。他曾說:
“人只知念書要多要熟,不知照書去實行,這像看熟了地圖,知道各地的方位,沒能親臨其境,又怎能看見真風景呢?又像念熟了菜譜,沒有實際吃過,又哪能嘗到真滋味呢?”
“人念古人書,要學古人才對?,F(xiàn)在的人光念不學,把書都念"輸"啦!圣人要把書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學古(圣賢)人,將來世人就得念你。給后人做個榜樣,到了大同世界,人人都跟你學,那就是念你。念書學道貴乎實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靈),你也就是古人?!?《王鳳儀言行錄》)
在王鳳儀看來,“念書學道貴乎實行”,如果讀書、學道而不踐行,猶如鉆研地圖、菜譜而不實踐一般。王鳳儀67歲時,曾到他們在北京創(chuàng)辦的道德總會講課,當時海外一同道學者江慕渠回國,因病住院靜養(yǎng)后,與王鳳儀相見。江慕渠問王鳳儀:“是注《金剛經(jīng)》的人能成佛?還是講《金剛經(jīng)》的人能成佛?”王鳳儀回答:“注《金剛經(jīng)》的和講《金剛經(jīng)》的,都不一定能成佛,行《金剛經(jīng)》的人能成佛。”(《王鳳儀言行錄》)王鳳儀的回答是很有智慧的。王鳳儀本人并不識字,而能因篤行忠孝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在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了,讀書只是求道的工具而非目的,讀書之多寡與其心性修養(yǎng)及生命境界,不一定成正比,關(guān)鍵在于能否做到學行并重、知行合一。
中國的古圣先賢認為讀書旨在敦倫盡分,希圣希賢,因此讀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求道弘道,踐行仁義:“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群書治要?周易》)意思是說,君子通過學習來積累知識,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來解決疑難問題,以寬厚仁義之心待人接物,實踐學問。曾子也說:“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于義,可謂學矣?!?《群書治要?曾子》)作為君子,要祛除自己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過失,增強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去掉偏愛的欲望,見到義舉就跟著去做,這才稱得上會學習了。讀書人要將古圣先賢之言化為自己生活中的行為舉止、一言一行,只有知行合一,方為真學,只有學行并重,才是真懂。
古人讀書強調(diào)德業(yè)雙修??鬃釉鴳n心忡忡地感慨:“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群書治要?論語》)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研究,聽到符合道義的事不能去做,有了錯誤不能改正,這些都是孔子所憂慮的事情。在孔子看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時候的人讀書學習更多的是出于自己內(nèi)心的需要,是為了自己的心安,現(xiàn)在的人讀書是為了向別人炫耀自己有學問,為了沽名釣譽。古人強調(diào)德業(yè)雙修、以德為先,現(xiàn)代人不懂得其中的奧妙,批評古人“泛道德主義”,夸大了道德的作用,這實在是很愚昧很迷惑的事情。古人講道德,“道”是前提,循道而行方能有“德”(得),如果不遵循這個“道”,即使得到,也是難以長久的,古人早就講了,“德不配位,必有災殃”?,F(xiàn)在有不少的明星年紀輕輕就夭折了,不少官員提拔之后就落馬了,為什么?就是“德不配位”。這個人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報不相稱。只求功利,不顧德行,是難以長久的,我們身邊很多這樣的案例,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知道這里面所包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德不配位”是真實不虛的。古人強調(diào)德業(yè)雙修、以德為先實際上就是讓我們懂得德與位要相匹配,在向外求取名利富貴的同時,也要關(guān)注內(nèi)在的德性、自身的能力,從而避免悲劇的發(fā)生,獲得長久的人生福報,這是古人生活經(jīng)驗的結(jié)晶,也是古人人生智慧的體現(xiàn)。
在讀書的過程中,還要重視切磋交流、相互提高:“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群書治要?尸子》)學習而不知道疲倦,憑借這個來修養(yǎng)自身,教導別人而不感到厭煩,憑借這個來治理社會。讀書要精,擇友要良,有良師益友相伴,相互切磋,相互鼓勵,如此讀書效果更佳。與此同時,也要近賢遠佞,警惕諂友,“擇賢友而友之”(《群書治要?孫卿子》),對于那些品質(zhì)不好的朋友,要敬而遠之,避免受其不良影響?!度簳我?論語》載孔子之言: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p>
在孔子看來,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跟正直無私的人交友,跟誠信的人交友,跟博學多聞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對我們的德行都有益處。若跟裝腔作勢的人交友,跟偽善奉承的人交友,跟花言巧語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會損害德行??梢?,古人認為讀書人須謹慎交友,多結(jié)交“益友”,遠離“損友”,以助益其學問與修養(yǎng)。
三、著書旨在以文載道、彰明德義
古人認為著書作文之目的,在于弘道載道、以求不朽?!度簳我?政要論》講到:
“夫著作書論者,乃欲闡弘大道,述明圣教,推演事義,盡極情類,以為法式。當時可行,后世可修。且古者富貴而名賤廢滅,不可勝記,唯篇論俶儻之人,為不朽耳?!?/p>
在桓范看來,撰述書論之目的,在于闡揚光大圣賢大道,敘述、說明圣賢教化的道理,推演事情背后的義理,盡力抒發(fā)情感,記述真理,針砭錯誤,以此作為標準和法度,不僅可以在當時施行,也可以讓后世的人修習。自古以來富貴之人其名字早已經(jīng)消亡的,不能逐一記述。唯獨只有留下著作于后世的瀟灑風流之士,才能夠不朽。這是桓范對于當時文人的奉勸,他認為讀書作文要以闡發(fā)、弘揚大道為終極目的,“作者不尚其辭麗,而貴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惡其傷義也”。(《群書治要?政要論》)對于作者的著述,不應崇尚文辭的華麗,而應貴在保存并承傳圣賢的道統(tǒng);不必稱道其文字精巧聰慧,而擔心其中的言論會有傷義理。
東漢末年思想家王符在《群書治要?潛夫論》中直接批評當時的一些學者競尚藻艷,淫辭害義:
“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雕麗之文,以求見異于世,品人鮮識,從而尚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或蒙夫之大者也?!?/p>
意思是說,現(xiàn)今做學問的人,喜歡談論荒誕無稽的事,爭相寫作雕飾華麗的文章,以求標新立異。世人中很少有能認識到的,因此便盲目地跟著尊崇他。這是傷害道德的實質(zhì)而迷惑無知者的事??梢?,古人將著書立說視為千古之事業(yè),寫作是一件極莊嚴乃至神圣的事情,如果說讀書學習是求道踐道的重要方法,那么著書立說則是載道弘道的基本途徑,是“三不朽”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古人認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此下筆要十分謹慎,尤其要考慮能否彰明而非傷害德義。
對于今天的中國學人來說,古人以文載道、彰明德義之理念,已經(jīng)顯得十分遙遠而模糊了。如今,讀書寫作已淪為純粹技術(shù)性、功利性的事情,讀書著述皆為稻粱謀,學者“好語虛無之事,爭著雕麗之文”儼然成風。古人著述多是讀書之后實在憋不住了才下筆的,如《文心雕龍》所說“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這樣的文章是從自性中流出來的。現(xiàn)在的人將寫作當作求取名利的敲門磚,撰文著書不是為了評職稱混文憑,就是為了獲取課題經(jīng)費,他們可能著述甚豐,甚至著作等身,但自身缺乏心性修養(yǎng),也缺乏生命品質(zhì),寫出來的東西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缺乏深厚的底蘊,也缺乏切身的體驗,這樣的學術(shù)成果或許能夠各領(lǐng)風騷三五年,但終究難以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還有一些學者,盲目尊奉西方學說,搬弄移植一些西方的新理論新術(shù)語,用他們來解釋中國的問題,生搬硬套,削足適履,自欺欺人,按照古人的說法,都是些沽名釣譽的勾當,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shù)價值和文化意義,注定了要淪為文字的垃圾。
我們讀古代文獻,可以看到不少此類的記載,某人拜官而不受,甚至屢召不起,卻隱居于鄉(xiāng)間或山里著書。還有一些人,直接棄官歸鄉(xiāng)潛心著書,這樣的行為在今天是很難被理解的。古人之所以如此,是特別看重著述,甚至把著述看得比功名和爵位還重要,他是重視功業(yè)與身后的聲名,而不是只在乎眼前的權(quán)勢與利益。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說:“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他說,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指《史記》),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會,這樣我就補償了前番下獄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萬次遭到殺戮,哪里會有悔恨呢!再如清代段玉裁,46歲時辭官歸隱,卜居蘇州楓橋,閉門著書積數(shù)十年之精力成《說文解字注》等書,僅《說文解字注》一書就足以名垂千古。如今的人們在獲得博士文憑教授職稱之后去爭一個處長或副處長位置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而棄官讀書著書者基本上見不到,足見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今天中國的讀書人普遍缺乏彰明德義、載道弘道的理念,所謂的學者,實為學術(shù)工匠,都很現(xiàn)實,很功利,全然沒有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遠大理想,也沒有了古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遠情懷。為此,我們一定要對古圣先賢保持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記?孔子世家》)的恭敬之心。我們應當明白,讀書寫作,皆存乎于心,發(fā)心純正,讀書受益,寫作惠人,發(fā)心不好,讀書無益,寫作害人,今天的讀書人對此不可不慎。
?
?
(見《經(jīng)典閱讀與現(xiàn)代生活》,齊發(fā)國際官網(wǎng)手機版下載科技出版社,P113-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