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化還是胡化,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孝文帝和宇文泰的嘗試
南北朝是一個空前動亂,民族大融合的時代,第一次出現草原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情況,而且還是匈奴、鮮卑族、羌族、氐族等不同的民族,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的矛盾沖突不斷,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民族政策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推行漢化,有的推行胡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北魏是五胡之一鮮卑族人建立的一個非常穩(wěn)固的政權,在北方立國前后共171年之久,這在王朝更新非常迅速的南北朝時期非常不易,是當時根基最穩(wěn)定最堅挺的政權。孝文帝正是北魏的第六代皇帝,原名拓跋宏。

拓跋宏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皇帝,他上位之后選擇讓鮮卑族漢化,并下了很大決心來處理這個問題。他下令讓鮮卑貴族穿漢服,說漢話,寫漢字,并讓鮮卑族人改姓。

像鮮卑的很多姓,如拓跋、慕容、宇文、獨孤、赫連等,這些姓放到現在都是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玄幻小說等文學作品的???,保留這些姓氏的人往往會成為議論的焦點。不過拓跋宏是老大,他非要改,下面的人也沒辦法,他身先士卒的把拓跋宏改為元宏。
這條政策總的來說沒什么問題,但元宏錯在進程太快了。

元宏在漢化過程中,沒有照顧到所有鮮卑人的情緒,結果中央的鮮卑統(tǒng)治階級,享受到了漢化帶來的好處,而地方上的鮮卑人則被統(tǒng)治階級拋棄,造成鮮卑族的階層割裂。
這些鮮卑族的窮親戚們,并不甘心被拋棄,所以發(fā)起了歷史上著名的“六鎮(zhèn)起義”。

“六鎮(zhèn)起義”的影響非常大,前期打出了亂世梟雄葛榮和爾朱榮,后期又折騰出來高歡和宇文泰兩大猛人,書寫了一段錯綜復雜、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歷史史詩。經過這些猛人的一番折騰,北魏這個百年帝國最后也宣告破產,北朝就進入了東西魏時代。
吸取了元宏的教訓,宇文泰在掌權之后又開始了推行鮮卑化的政策。他先是把鮮卑人的漢姓又改回了鮮卑姓,同時又想把這些鮮卑姓氏向漢族人兜售。

姓名是一種深遠的傳承文化,強迫人改姓就跟罵“你是我兒子”一樣。貿然讓漢人改鮮卑姓,肯定適得其反,可英明神武的宇文泰,政治手段非常的高明,讓人陷入一種思維陷阱里。
因為宇文泰時代的鮮卑名,并不是隨便就可以改的。漢族人想要有個鮮卑姓,得拿功勞說話,功勞不夠還不配改。

比如兩個漢人同朝為官,原本是平級,然后一個人立了大功雖然沒有升官但卻被賜鮮卑姓,而另一個沒有做出突出貢獻的人還是漢姓。此時兩人雖然仍然是平級,但改了鮮卑姓的那位,一定是很瞧不起另一位,另一位當然很羞愧啊,也想趕緊立功改姓,不要被比下去。
宇文泰將鮮卑姓包裝一下,變成一種跟貴族爵位差不多的東西,就不會有抗拒感了,甚至成為一種追求。像當年楊忠,也是拼了老命才混上了普六茹忠的名號,在同僚之中倍兒有面子。

宇文泰沒有把改姓變成民族壓迫,而是把鮮卑姓當作一種熱門的稀缺資源。這招非常厲害,因為鮮卑族本來就是鮮卑姓,而他們人數又比漢族少,漢族都很羨慕他們能天生帶鮮卑姓。通過這個手段,既讓鮮卑文化和漢文化相互融合,又不至于被漢文化完全壓制,同時還拔高了鮮卑族的地位,可謂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