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anic Chemistry 101 之淺談電子效應
筆者認為,學習有機化學,必須學習反應機理;學習反應機理,就必須學習電子效應。決定物質(zhì)反應性有兩個影響因素:電子密度以及空間結(jié)構(gòu),而電子效應就是影響電子密度最大的因素之一。除去應用和理解上都頗為復雜的場效應,誘導效應、共軛效應以及超共軛效應都是應該熟練掌握的基本概念。本文旨在快速、簡略介紹常見的電子效應,幫助同學們從這個角度判斷電子密度。
?
一、誘導效應
在這里我們首先要回顧一個在無機化學中學習過的概念,就是電負性。所謂電負性,就是表征原子吸電子能力的物理量。一般的,F(xiàn)原子電負性最大,在Pauling電負性標度為4. 與有機化學相關(guān)的幾種元素中,O為3.5, C為2.5, H為2.1. 這意味著在C-O鍵體系中,電子更偏向于氧原子,而碳原子則帶有一定的正電性,這一點我們在后面會詳細說明。
說完了電負性,我們步入正題,來說誘導效應。在化合物中,由于原子或者基團拉電子或者推電子能力不同,導致的原子上電子密度不同,稱之為誘導效應。而原子或者基團的推拉電子能力,就是取決于上文中所說的電負性。(注:嚴格區(qū)分的話,由于電負性導致的是靜態(tài)誘導效應,還有由于溶劑等外部因素導致的電荷分布不均的動態(tài)誘導效應,但是這已經(jīng)超出了范疇,我們不予講述)
例如,我們利用誘導效應分析一下溴乙烷的電荷分布。

如圖所示,我們已經(jīng)知道溴原子的電負性大于碳原子,那么由于電負性,1號碳原子和溴原子成鍵后,負電荷就集中在溴原子上,而1號碳原子上就更多集中了正電荷。而由于誘導效應的傳遞性,2號碳原子因為和1號碳原子相連,也帶有了一部分正電性。因為碳原子帶有一定的正電性,所以在發(fā)生取代反應時,如果是親核取代,親核試劑會進攻1號碳原子。這就是誘導效應對判斷反應性的作用。
接下來我們分析誘導效應對于鹵代羧酸的酸性的影響

對于以上所示的羧酸,在1、2、3號位上取代后,都會引起羧酸酸性的增強。原因在于被羧酸取代后,強電負性的鹵原子會把氫離子解離后的負電荷向自身吸引,使得整個體系更加穩(wěn)定。而且,在1、2、3號位取代,酸性會依次減小,因為誘導效應具有傳遞性,而且傳遞的范圍大概為5到6個化學鍵。對于以上所示的羧酸,如果取代基變?yōu)橥齐娮拥娜〈?,那么酸性還會相對原羧酸減小。
此外,利用誘導效應也可以分析反應性

對于上述分子,正丁醛,如果要和格氏試劑乙基溴化鎂反應,應該如何反應呢?首先,我們知道,格氏試劑的反應活性部分是烴基負離子。那么根據(jù)電性規(guī)則,我們應該找的反應位點應該帶有強正電性。由誘導效應,羰基氧原子的電負性很大,因此在羰基體系中,碳原子帶有強烈的正電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其與正丁醛發(fā)生反應的位點應該在于羰基碳。如果將正丁醛換成正丁酸,那么由于正丁酸帶有活潑氫(質(zhì)子),質(zhì)子的正電性更強,因此格氏試劑會優(yōu)先與質(zhì)子反應;對于其他有活潑氫的分子同理,例如醇和酚。
?
二、共軛效應
在講解共軛效應之前,我們還是要提一嘴電子離域的概念。我們以碳酸根CO32-為例

從傳統(tǒng)的價鍵理論上看,體系的負電荷都在氧原子上。從共振論的觀點上看,碳酸根有三種共振式,體系的負電荷會以三種極端形態(tài)均分于三個氧原子上。而根據(jù)電子離域的概念,負電荷會整體分布于體系中的四個原子中,形成了一個大的π46鍵,這就是所謂的共軛大π鍵。而有機中的共軛效應,就與此十分類似。
共軛效應指的是在一個共軛體系中,由于電子的離域,p或者π電子分布發(fā)生變化的效應。例如硝基苯

所有的原子都處在同一平面,除去原本的苯上的共軛大π鍵,硝基上氮原子的p電子,氧原子與氮原子形成的π鍵鍵合電子都參與形成了共軛體系。由此造成苯上電子云分布的變化,比如由于硝基為吸電子共軛效應基團,苯上的電子云密度會減少,發(fā)生親電取代的反應性會降低。再來說一下,為何硝基為吸電子呢?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誘導效應(氮氧的電負性均大于碳),硝基上電子云密度小于苯環(huán),而且同處共軛體系,如同兩個水位不同的系統(tǒng),中間的隔板被拿走,那么為了保證水位一致,高水位就要流動到低水位,電子云密度大處的電子就會向電子云密度小處分布。綜上,硝基苯上苯環(huán)的電子云密度比苯環(huán)低,發(fā)生親電取代的反應性降低,再度發(fā)生親電取代的難度增加了。
再例如甲氧基苯

與上文中參與共軛體系的有π鍵合電子不同,甲氧基參與共軛的僅有氧原子的p孤對電子,由于密度比苯環(huán)上的電子云大,因此為推電子的共軛效應,苯環(huán)上的電子云密度比單純的苯密度要高,發(fā)生親電取代反應的反應性的增強。
據(jù)此,同學們可以思考,為何氯乙烯很難發(fā)生水解反應?
再來說共軛效應的一個重要應用,即解釋芐基、烯丙基碳正離子的穩(wěn)定性
我們都知道,芐基、烯丙基碳正離子都具有額外的穩(wěn)定性,那么這個穩(wěn)定性從何而來?

我們先從烯丙基說起,上圖是烯丙基的結(jié)構(gòu),其中最右邊的碳原子為離去了基團的碳正離子,其空的p軌道垂直了這個平面。而旁邊的π鍵合電子也平行于平面,與空軌道共軛,穩(wěn)定了碳正離子,也讓整個體系(三個碳原子)都帶有一定的正電性,只是每個原子帶的正電性不同。把原本集中于一個原子的正電荷分散,如此烯丙基結(jié)構(gòu)帶有額外的穩(wěn)定性。

芐基的分析與上述相同,與苯環(huán)直接相連的帶正電荷的碳原子的空軌道,與苯環(huán)上的π電子云同處一個平面,由于共軛效應,正電荷的分布被極大改變,因此芐基也具有很好的穩(wěn)定性。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點是,與誘導效應不同,共軛效應的傳遞是沒有距離限制的。只要有共軛體系的存在,共軛效應就能在該體系內(nèi)傳遞。而且,共軛的體系越大,共軛效應就越明顯。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共軛效應與空間因素是息息相關(guān)的。從以上我們分析烯丙基與芐基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當且僅當軌道之間處于特定的空間取向時,才會體現(xiàn)出共軛效應。這一點與π鍵、共軛大π鍵形成的條件是一致的,如果同學們有精力??梢灾販責o機化學中對這方面的講解。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借此分析一下,鄰硝基甲苯和對硝基甲苯相比,哪種物質(zhì)更容易發(fā)生傅克反應?為什么?
?
三、超共軛效應
首先,超共軛效應有多個種類,限于篇幅與本文的難度,在這里我們只講最基礎(chǔ)的C-H鍵的超共軛效應。
首先,我們說一個廣泛存在于各類碳氫化合物中的超共軛效應,即C-H鍵對于p空軌道的超共軛效應。由于氫原子的體積比較小,因此C-H鍵中電子云不易被保持在一個小區(qū)域內(nèi),更多地會將電子給到旁邊的空軌道,如下例:

在上圖的叔丁基碳正離子中,中央的碳正離子的空p軌道是垂直于四個碳原子所構(gòu)成的平面的。而三個周圍的碳原子各有一個碳氫鍵幾乎平行于碳正離子的p軌道。這三個碳氫鍵中的電子云都會被中間的碳正離子吸引,使得部分電荷被吸引分布到中央的碳正離子上,將其穩(wěn)定化。
這也是三級碳正離子穩(wěn)定高于二級碳正離子,高于一級碳正離子的解釋。超共軛效應是烷基具有微弱的給電子性的原因,而非誘導效應。
此外,與之類似的還有C-H鍵對于π鍵的超共軛,C-C鍵對于p軌道、π鍵的超共軛等等,這里按下不表。
相比上文中提到的共軛效應,超共軛效應的作用力更小,穩(wěn)定性更差。
?
除去場效應,三種在基礎(chǔ)有機化學中常用的電子效應就基本上講解完成了。裴堅老師說過,有機化學反應的絕大多數(shù)仍然是酸堿反應,只是相比無機化學,有機中的Lewis酸堿更難找到而已。而電子效應的應用,可以幫助同學們找出絕大多數(shù)反應的酸堿,進而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有機反應。
本文只是粗淺的講解,如果各位同學有興趣,可以翻閱私以為是中國最好的基礎(chǔ)有機化學教材——《基礎(chǔ)有機化學》(第三版又稱刑大本,第四版又稱裴巨本,都是在中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教育家邢其毅老先生編寫的教材基礎(chǔ)上改進的)進行進一步學習。
限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難免有錯誤或者不妥,歡迎各位閱讀本文的朋友們不吝期繳,本人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