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治療頭痛經(jīng)驗整理。土茯苓治頭痛,歷代本草所言甚少,現(xiàn)代中藥教材亦未論及。但
土茯苓治療頭痛經(jīng)驗整理。土茯苓治頭痛,歷代本草所言甚少,現(xiàn)代中藥教材亦未論及。但頭痛一癥,病因繁雜,雖風寒、肝陽之證為多,但痰濁、濕熱者亦不少,現(xiàn)代人醇酒厚味、膏粱美食,多致痰濁濕熱內(nèi)蘊之頭痛,土茯苓健脾除濕泄熱,并可祛風濕而止痹痛,用土茯苓治療正為恰當。 《外科正宗·卷之三》記載,治頭痛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土茯苓30g有效。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在《朱良春用藥經(jīng)驗集·土茯苓治頭痛療痛風》中指出:“土茯苓所主之頭痛,乃濕熱蘊結,濁邪害清,清竅不利而作痛,若延之日久,經(jīng)脈痹閉,則痛勢甚烈,斯時祛風通絡之劑難緩其苦,惟有利濕泄熱,祛其主因,配合祛風通絡之品,始可奏功,一般每日用60~120g,隨癥配伍,多可獲效”。余國俊在《我的中醫(yī)之路》中單用土茯苓120g煎服或泡水代茶飲治療頭痛,亦取得理想效果。 對于腦外傷后綜合征亦可應用,此病多屬中醫(yī)瘀血頭痛范疇,血瘀腦絡,氣血不通是其主要病機,病久者尚可兼夾虛證。古今文獻中雖未見土茯苓治療瘀血的記載,然“血不利,則為水”,土茯苓功專除濕、利關節(jié),又能“治拘攣骨痛”(《本草綱目》),取其除濕止痛之效配以活血理氣之品驗于臨床,有較好的祛瘀止痛作用。 四川名老中醫(yī)余國俊先生善用土茯苓治療頭痛。土茯苓首載于《本草綱目》,未言其治頭痛,而后的中醫(yī)學著作亦未言其治頭痛。若此解毒清熱、健脾除濕之藥,重用120g何以能止痛?余老百思不解,便重溫清·徐靈胎關于“藥性專長”的一段妙論:“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雖圣人亦必試驗而后知之。如菟絲子之主面黧黑,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澤耶?則滑澤之藥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菟絲能之?”徐氏由此而推論藥性之專長曰:“但顯其形質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藥中如此者極多,可以類推?!惫逝R證者除了熟悉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及常規(guī)用法之外,還應掌握藥物的特殊專長與優(yōu)勢,便于出奇兵而奏絕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