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禮作樂,禮儀華夏 | 朝樂篇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集詩、禮、樂、舞為一體的禮儀樂舞——“佾舞”,本篇以西安外事鼓樂團(tuán)的《朝樂》展開來,介紹古代“朝樂”的用意和內(nèi)涵。
?
朝樂篇
“體道前賢,禮樂為先??v橫逸豫,言發(fā)自然?!薄?/span>《緣識》趙炅
?

什么是朝樂
古代大朝會(元旦、冬至、新皇登基、壽辰、大婚、領(lǐng)詔等)上使用的音樂叫作“朝樂”。朝樂在大朝會的時候是用來作號令的,禮樂畢,群臣必須端正站定或坐好,否則被疑有不臣之心,謀逆之嫌。朝樂也是重要節(jié)日、外國使節(jié)朝貢、皇家喜事等各種大典的開場曲。

?
西安外事鼓樂團(tuán)曲目《朝樂》

歷史沿革,遞有增損,西安外事鼓樂團(tuán)創(chuàng)編 《朝樂》,作為《大唐雅韻·鐘鳴鼓樂》巡演節(jié)目的開場曲,理念始終如一,“體道前賢,禮樂為先。縱橫逸豫,言發(fā)自然。”
?

在音樂上,《朝樂》突出編鐘的古雅、宏大,重現(xiàn)了八音克諧、莊重肅穆、堂皇雍容的氣象。在服化道的配合下,舞者端方雅正,整曲《朝樂》的表演,讓剛?cè)雸龅挠^眾逐漸沉靜,收心斂性,開始坐定,沉浸觀演。
?
衣冠
中國有“衣冠上國”之譽(yù),服飾是“禮”的體現(xiàn)。“正衣冠,端品行,明是非,知榮辱”,于古人言,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反映出他的身份和品質(zhì),端莊得體的服飾被視為表現(xiàn)自己修養(yǎng)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

《朝樂》中,舞蹈演員戴高冠,著交領(lǐng)右衽廣袖白袍,束布腰帶,下著錦質(zhì)鏟形避膝,足蹬皂靴,端正而莊嚴(yán)。服飾的莊重是人格的外化,也反映出“禮”對人的內(nèi)在約束。
?
禮樂之器——柷、敔
在西安外事鼓樂團(tuán)《朝樂》的演出中,這兩件樂器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常常引起觀眾的疑問,而這兩件樂器,在禮樂之中是非常關(guān)鍵和重要的。
?

《周禮·春官·小師》記載“掌教鼓鼗、柷、敔”。
《尚書·益稷》記載,“合止柷敔”。
?說的便是這兩件樂器。所以,早在周代之際,就有“柷、敔”之器名,并被廣泛用于大型樂舞的奏樂中。
?

柷(zhù),又名“椌”(qiāng),以木棒擊奏,屬于“八音”中的“木”,是我國古代打擊樂器,相傳是夏啟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柷形如木斗,上寬下窄,用木棒撞其內(nèi)壁發(fā)聲,柷在雅樂中是作為起樂的“信號”,處于指揮地位的,擊響時表示樂曲開始。演奏時,樂隊指揮器——麾舉起,擊柷樂生用雙手掌握“止(椎)”柄,以“止”之下端撞擊柷內(nèi)三面圓鼓處,各擊一響,接著有镈鐘一響,然后眾樂遂起。
古代擊柷的槌有兩種,一是“椎”,也叫“止”,是木棒;一是木槌。前者用雙手握椎;后者以右手持槌敲擊。曲阜孔廟至今尚存的柷器是用“椎”撞擊的,西安外事鼓樂團(tuán)在《朝樂》的演奏時同樣也是用“椎”。
?

敔(yǔ),又寫作“圉”。以木料制成,也是屬于“八音”中的“木”。其狀如虎,在虎的脊背上,有二十七個縱列木片,即所謂“齟齬”(或稱“鉏铻”)。齟齬安置在虎背的槽內(nèi)。
敔在晉唐之際時被廢止。自宋代再興古制,仁宗時期恢復(fù)了敔、柷二器的堂上之位,直到清末、民國,孔廟祭祀的樂隊編制中,敔也沿襲宋代樂制。
?

奏樂時,樂工雙手持以“籈”(zhēn)——竹制掃把,掃敔齟齬三響,意為清洗聞樂者的耳朵,掃除前曲在聽眾及演奏者耳中的余音,以利于再次作樂和聆聽。《朝樂》作為開場樂,柷、敔樂器的加入也正有此意。以柷莊重開場,以敔對第一個節(jié)目收尾,而開啟之后的表演。

小結(jié)
歷史沿革,遞有增損,歷史上的“朝樂”成為文字落在紙上,感受古人之心,體會古人用意,西安外事鼓樂團(tuán)而創(chuàng)編 《朝樂》。作為開場節(jié)目的《朝樂》傳達(dá)出了禮的秩序感與樂的廟堂氣??追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內(nèi)心有仁之人,外在的儀式才有意義,儀式也在不斷強(qiáng)調(diào)和喚醒人們心中的“仁”,“和諧”是禮、樂要成就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