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法軍軍服圖解(上)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315號:法軍1939-45(1)-French Army 1939-1945(1)。原作者Ian Summer和Francois Vauviller,繪圖Mike Chappell,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上校,第1隘口龍騎兵團,1938年
凱梅上校是駐扎在巴黎附近蓬圖瓦茲的第1龍騎兵團的指揮官,他穿1931年版禮服(第一版)。所謂的第二版“城市制服”和第一版類似,只是省略了第一版的馬刀和肩章,勛章也改成了略章。他戴1919年版軍官用軍帽,軍帽頂部有5條銀環(huán)(袖子上也有)。1931年版黑布束腰按規(guī)定本應(yīng)該是深藍色的,但使用深色布料已經(jīng)是幾個世紀(jì)以來法軍的習(xí)慣。腰帶扣上的圖案每個兵種各不相同,而龍騎兵的圖案則是旭日上的交叉長矛圖案。帶黑色寬邊條的大紅色褲子以及帶小馬刺的锃亮黑皮鞋也為他增色不少。這位軍官佩戴的金屬綬帶上的銀制飾物是授予騎兵的,這種非正式的款式代表了1914年-18年軍功十字章,銀色飾物則是他的團的團徽。而他的馬刀則是直刃的1923年騎兵軍官版本。
A2:工兵,第172堡壘步兵團,斯特拉斯堡,1939年
1935年8月,作為精銳的堡壘部隊得到了新的土黃色軍裝,這些部隊分布在各大城市的前沿。駐防馬奇諾防線的部隊有著名的三大特點:配帶有“on ne passe pas”(誰也別想通過之意,源自1916年著名的凡爾登戰(zhàn)役)銘言的帽徽的暗棕色小貝雷帽;暗棕色毛料綬帶以及寫有防區(qū)名稱的左臂臂章。圖中這名軍人穿夏季禮服,佩帶他所應(yīng)佩戴的各種徽章。在胸前是該團的黃綠色軍功章,肩上則垂著戰(zhàn)前許多團級部隊都會有的服役綬帶。
A3:準(zhǔn)將,阿爾及利亞騎兵,禮服,奧蘭,1939年
穿1927年11月開始恢復(fù)使用的傳統(tǒng)禮服的這名軍人頭戴guennour式頭飾,即用很長的駝毛繩索箍住的白色斗篷覆蓋的軍便帽。帶天藍色滾邊的大紅色馬甲式外套上縫著黑色的裝飾圖案。這件馬甲上有白色色塊,它的顏色代表了軍人所在團的募兵區(qū)域(大紅色代表阿爾及爾,白色代表奧蘭,亮黃色代表康斯坦丁,天藍色代表突尼斯),而袖子上的三角形天藍色裝飾則是各團通用的,天藍色三角形上方則是亮黃色軍銜袖標(biāo)。用藍邊白亮束帶捆扎的猩紅色毛料腰帶覆蓋住了這位旅長腰間的標(biāo)準(zhǔn)型皮帶,這是非洲騎兵的特有裝束,而非洲輕步騎兵團和在非洲的裝甲和運輸部隊也是這樣的打扮。巨大的天藍色土耳其式褲子(一種立襠很長,幾乎不分褲腿的褲子)從腰上數(shù)有32個褶,而身披的斗篷有兩層,里層是大紅色嗶嘰布料,外層是白色毛料。標(biāo)準(zhǔn)騎兵用護腿也經(jīng)常被使用(如圖),而鞋子前方用來固定馬刺的紅棕色皮環(huán)則是阿爾及利亞騎兵的獨一無二特色。這名將軍還穿了1917年版的軍靴和通用馬刺,并裝備一把1822/82版輕騎兵彎刀。

B1:營長,第92步兵團,野戰(zhàn)服,1939年-40年
1933年1月開始,軍官制服被簡化為三種對應(yīng)不同功能的棕色制服:筆挺的常服(3號服裝),訓(xùn)練服(4號服裝)以及作戰(zhàn)服(5號服裝)。同樣按命令,軍官手下的士兵穿什么功能的服裝,他也要穿對應(yīng)的制服。這即意味著無論何種季節(jié)都要穿1932年版的6扣呢子料野戰(zhàn)服,這也包括騎兵(見圖D3)。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圖中的棕色制服上還有略章。
1918年版軍便帽(警察帽)上配有軍銜標(biāo)志,圖中的軍官帽還帶有常見的深棕色滾邊,以及模仿領(lǐng)章線條的布徽章。此外,這種軍官用船形帽比之士兵的款式更圓。暗茶色1918年版軍官用皮帶上固定著1876/93年版手槍套。這名軍官還戴著皮手套,穿1920年版護腿和1919年版軍官皮靴,攜帶一只地圖包和一只ANP31防毒面具以及一只手杖(在野外,手杖往往會被同樣可作為指揮官標(biāo)志的馬刀代替)。
B2:巡邏隊員,輕裝野戰(zhàn)部隊,1940年春
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形成的法蘭西特種兵團(突擊隊或特種部隊的早期形式)是一種通常采用排級編制(30到40人)的小型部隊,由作為軍人子弟的志愿兵組成。巡邏或突襲時,這些軍人可配備簡化裝備。1940年春,這些部隊開始接收1938年版斜紋棉制服,以搭配他們的運動衫和制服褲子。這些新制服包括圖中這種帶5顆平頂扣的工作服式上衣以及類似于1935年版摩托化部隊褲子(見圖E1)的簡化版輕質(zhì)棉工作服褲子。最初,這些制服是用來替代原來的原色或藍色帆布制作的舊式工作服,并作為一種廉價制服提供給本來穿市民服裝的地方防衛(wèi)部隊的。但是很快士兵們發(fā)現(xiàn)它很適合在無人區(qū)巡邏時使用,在挪威的法國斯堪的納維亞遠征軍尤其如此。頭盔上沒有徽章和左臂上佩帶藍星臂章,這兩者都是輕裝野戰(zhàn)部隊的特征。圖中軍人還穿1917年版軍靴,攜帶1916年版子彈包以及OF式和F1式手雷,背裝多余彈藥的FM24/29式背包,腰的左部則有圖中被遮擋的ANP31式防毒面具。此外他的武器是1892 M16式卡賓槍。
B3:野戰(zhàn)輕步兵,野戰(zhàn)服,1939年-40年
這名第2野戰(zhàn)輕步兵營的一等兵穿著令人驕傲的野戰(zhàn)輕步兵營或山地輕步兵營穿的戰(zhàn)斗服,這種和平時期的藍色制服1935年4月被廢棄,只在檢閱時穿著。頭戴棕色1926年版鋼盔的這名軍人內(nèi)穿配黑領(lǐng)帶的1935年版深藍色襯衫,下面則是無滾邊的深鐵灰色褲子(由95%深藍色和5%原色羊毛制成)和1936年采用的深藍色綁腿以及1917年版軍靴,而他外穿的無光澤1920年版深棕色棉大衣則是來自于庫存。除了藍色的兵種色領(lǐng)章和鋼盔帽徽以外,他的裝束和戰(zhàn)列步兵沒什么區(qū)別。新式的1935年版武裝帶上固定著1936年采用的軟皮彈藥包,這套裝備非常不實用,因而很快在1939年開始被1937年版的新樣式逐漸取代(參見C1)。此外,這名士兵的水壺(在左臀部,部分被陰藏)用布包著,武器則是1907/15 M16式步槍。(編者注:這種步槍口徑為8*50勒貝爾彈,通用勒貝爾長刺)

?C1:阿爾及利亞士兵,野戰(zhàn)服,1940年春
這名軍人穿少見的有五個大扣的單排扣大衣,每個扣子直徑25毫米(如果是雙排扣大衣扣子直徑20毫米)。大衣下面可見的是1938年版“高爾夫”褲子,與大衣不同,這種褲子40年開始就被廣泛使用。按行軍規(guī)定,這名軍人將鋼盔懸在腰帶上,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猩紅色圓筒形絨帽,當(dāng)然他的絨帽和脖頸被長圍巾圍裹起來了,這是北非籍士兵和駐非洲的法國步兵的典型裝束。同樣的,按照規(guī)定,供所有非洲部隊或摩托化部隊使用的這種圍巾應(yīng)該長2.5米,寬0.85米。這名士兵腰上系著易識別的1935式37年版硬質(zhì)彈藥包,它帶有很厚的扣帶。身背后背的沉重的負重則包括鋪蓋卷、上下兩個背包以及ANP31型袋子和1935年版挎包。全副武裝行軍的他顯得有些特別,但他確實是1939年-40年法國兵的真實寫照。
C2:摩洛哥籍法國軍團士兵,1939-40年冬
這名非洲軍的打扮讓人想起印度軍隊,但他只是所有北非軍團中都會有的摩洛哥籍普通士兵中的一員。在棕色制服外面,他套了一件無袖羊毛上衣,這種衣服在1939年至40年的冬天廣泛分發(fā)給前哨部隊使用。在下面是供非洲步兵使用的1915/27式褲子,比那些駐扎在大城市的部隊穿的褲子剪裁要寬松。此外,作為1938年高爾夫褲子的先驅(qū)式設(shè)計,這種未染色的帆布褲子在褲口處有圖中看不到的3個用來扣緊褲口的扣子。這名軍人的裝備包括1916年版彈藥袋、手雷、1916年版匕首以及戴著標(biāo)準(zhǔn)棕色羊毛手套的手握著的Erma-Vollmer parabellum式9毫米口徑?jīng)_鋒槍。這是1939年夏天從撤往比利牛斯山的西班牙共和軍手里查沒的德國庫存武器,當(dāng)時繳獲了3250支Erma-Vollmer沖鋒槍和1540件其他軍火。這些武器部分裝備法國軍隊,但每件槍只被分配到1到2只子彈夾,也沒有與之對應(yīng)的裝彈夾的子彈袋。最后我們注意腳下,他穿的規(guī)定版本的橡膠戰(zhàn)壕靴當(dāng)時供應(yīng)量非常大,這種改進版有兩條結(jié)實的橡膠帶進行固定。
C3:塞內(nèi)加爾士兵,駐防服,1939年-40年
來自殖民地的部隊無論是歐洲裔還是本土籍都不穿法軍的vereose式制服,而穿被稱為paletot的寬外套——一種部分繼承海軍傳統(tǒng)的雙排扣制服。沒有翻袖的Paletot制服的著名之處在于它的布料,質(zhì)感柔軟有絨毛感。另外,塞內(nèi)加爾人和馬達加斯加人的部隊穿著的Paletot制服領(lǐng)子和袖口上縫有亮黃色裝飾。猩紅色毛料腰帶(4.2米長,0.4米寬)則是北部非洲軍以及炮兵的身份象征。作戰(zhàn)時,這種腰帶會系在制服里面,其他場合,如出行,站崗或接受檢閱時則會如圖中所示展示出來。這名軍人的褲子是特殊的供殖民地本土軍人穿的1921/35式版本,外觀雖與駐扎在大城市的部隊所穿著的款式相似,但實際上它裁剪得更短些,并在膝蓋部位加上了補丁。另外他的帽子類同于北非部隊的圓筒絨帽,靴子則和在大城市駐扎的部隊使用的款式一致,而裝備則包括1916年版彈藥袋和一支1907/15 M16步槍。

D1:騎兵,第6龍騎兵團,非騎馬時裝備,1939年-40年
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剛剛服役的這名士兵穿帶滾邊配錫制紐扣的1920/35式上衣,扎1916年版武裝帶,斜背步行時使用的武裝背囊(騎馬時它被套在馬脖子上)。1918年版的背囊有9個子彈包,每個包里放2個5發(fā)裝的子彈夾,1929年版的背囊有3個一組共2組的子彈包,每個包里放一個15發(fā)裝7.5毫米口徑子彈夾。他身后背的背包代替了原來沉重的行軍包,這要感謝新的背帶系統(tǒng)。而他戴的則是1926式通用鋼盔。這位軍人穿騎兵們都會穿的內(nèi)側(cè)加襠的1933年版騎兵馬褲。為了方便行軍,他的1921年版騎兵護腿相比舊版本更短,而1917式短靴上則裝著通用版本的馬刺??紤]到陸軍騎兵部隊在戰(zhàn)時將成為前線的掩護力量同時能為國內(nèi)總動員爭取時間,現(xiàn)代化的MAS36步槍優(yōu)先裝備給了他們。所有大城市駐扎的騎兵團以及部分的陸軍軍團騎兵團和步兵師騎兵團都裝備了這種步槍,為此,他們還要花大力氣去裝備與之對應(yīng)的附屬裝備。這名騎兵就仍然使用老式的1916式彈夾來供他的新式MAS36步槍使用,這在當(dāng)時十分常見。同理,許多步兵團同時使用舊式的8毫米武器和新的1935年版彈藥包。
D2:準(zhǔn)將,第4摩洛哥騎兵旅,冬季野戰(zhàn)服,1939年-40年
這名軍人頭戴印度式包頭,身穿的軍官版1920/35式大衣(參考圖D3)外面套著很具特色的斜紋織物制作的阿拉伯式長衫。這種長衫被北非騎兵和其他一些非洲部隊使用了很多年。注意在胸前扣著他的布制軍銜章。在下面則是相當(dāng)寬松的腰部沒有褶皺的1915年版北非騎兵褲以及與圖A3相同的護腿、靴子和馬刺。他身上裝備的棕紅色皮制武裝帶最早只用于撒哈拉地區(qū)的部隊,但到了20世紀(jì)20年代,北非騎兵們也開始使用。武裝帶上1935年改良版本的子彈包里每個可以裝5發(fā)1892年版卡賓槍子彈,而不是原來的3發(fā)。包括戰(zhàn)爭爆發(fā)時駐扎在法國的第1和第2旅在內(nèi)的北非騎兵旅都裝備不配刺刀掛鉤的MAS36步槍,而用頭巾包裹住1926年版鋼盔則是第4旅的獨有做法。
D3:火炮騎兵,1939-40年冬
這名旅長戴的1926年版鋼盔上有炮筒和炮彈交叉圖案的炮兵帽徽,穿的1920/35版騎兵大衣則使用庫存的亞光深棕色紐扣。它比步兵大衣更寬大,沒有肩章扣和衣袋(除了腰部近乎垂直開口的口袋)。第36師師屬炮兵團領(lǐng)章、野戰(zhàn)制服版軍銜袖章以及馬蹄鐵型騎兵臂章也裝飾在大衣上。在下面他穿馬褲、1916年版護腿以及短靴和馬刺。這名軍官配備標(biāo)準(zhǔn)的騎兵裝備:1903/14式腰帶、簡單版本的1915式手槍套以及掛軍刀的皮帶環(huán)(步行時才戴在身上,騎馬時就固定在馬鞍上)。此外他手里還提著一支標(biāo)準(zhǔn)版本的帆布水桶。
(編者注:MAS36步槍和下面的FM24/29輕機槍都使用7.5毫米M1929尖頭彈,至1940年停戰(zhàn)時生產(chǎn)量約25萬支)

E1:騎兵裝甲車部隊乘員,作戰(zhàn)服,1939年-40年
所有的騎兵裝甲車部隊的成員都穿同樣的制服,戴1935年版摩托化部隊鋼盔。胸甲騎兵和龍騎兵部隊的裝甲兵鋼盔帽徽是炮彈圖案,而裝甲車部隊則使用圖中這種陽光下的密涅瓦神(古羅馬技術(shù)智慧之神)圖案的帽徽。圖中軍人穿的1935年版厚重紅棕帆布制造的外套有5個暗棕色紐扣,棕色布料的內(nèi)襯則是可拆卸的,領(lǐng)章(帶有裝甲部隊的紫羅蘭色滾邊)和胸前的軍銜章也是如此。1937年開始,棕色帆布開始替代原來的紅棕色面料,而從1939年2月開始,上衣右臂和褲子大腿部上也開始有榴彈圖案印花。另外的細節(jié)還有:1935年版的手套以及風(fēng)鏡,他們是供摩托化部隊使用的;套在脖子上的標(biāo)準(zhǔn)1938年版棕色毛料脖套,這個冬天它會被圍脖取代(參考圖E2);舊式的1903/14式皮帶;1917年開始采用的軍靴以及1916年版手槍套。
E2:上尉,坦克部隊,野戰(zhàn)服,1939年-40年
這名軍人擁有與圖E1所顯示的相同頭盔,但帽徽卻變成了代表坦克部隊的交叉火炮圖案。1935年開始,坦克乘員被規(guī)定穿摩托化部隊的帆布制服,但保留了原來的皮夾克,這一方面是基于傳統(tǒng),一方面是它對于軍人免受火炮傷害能起到一定作用。1920年版雙排扣黑皮夾克配的黑色布領(lǐng)在1935年被棕色皮領(lǐng)取代(如圖),并配5顆象牙果式平面扣。深藍黑底(帽子)或棕色布片(領(lǐng)章)上縫制的白色軍銜章則代表著這位軍人的身份。當(dāng)然,皮夾克上的這種領(lǐng)章往往被省略掉。如果乘坐在坦克里,軍官們則穿被稱作salopettes的工作服。戰(zhàn)斗中他們會拋棄掉不穿的羊皮馬褲,但是靴子仍然和圖中一樣。理論上,軍官綁腿采用和士兵一樣的棕色布料,但實際上軍官們一般采用與他們褲子顏色相配的布料做綁腿。這名軍官還系標(biāo)準(zhǔn)的軍官皮帶、戴軍官用手套,穿軍官用皮靴,這些都是暗茶色的(參考圖B1),手槍套則是外觀文雅但樣式陳舊的1876/93式。
E3:摩托化騎兵,第11軍偵察隊,戰(zhàn)斗服,1939年-40年
這名摩托車手的鋼盔、手套、風(fēng)鏡和皮帶都與圖E1相同,只是鋼盔配上了手榴彈帽徽。1935年開始采用的制服包括了可拆卸內(nèi)襯的淺色帆布長大衣(實踐證明它不符合摩托化騎兵的實際需要,比如,不能防水,因此在1938年7月開始采用更好地最終版大衣)、新的更密致的防水棕色帆布雙排扣上衣、工作服和毛內(nèi)襯上衣。圖中展示的這種寬松,剪裁瀟灑的帶套袖上衣?lián)碛袃膳鸥?個象牙果式紐扣,內(nèi)襯則為棕色布料。它的較新的特征是原來的領(lǐng)章變成了上臂的臂章,這樣可以使領(lǐng)部更暖和,也更不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而軍銜章同樣也出現(xiàn)在胳膊上。與1935年版剪裁類似的1938年版工作服褲子在大腿內(nèi)側(cè)加厚以起到防磨的作用。圖中最下面是1916年版軍靴和藏在褲子里的1921年版護腿。此外,這位軍人還裝備1892 M16式卡賓槍。

F1:山地輕步兵,挪威遠征軍,簡化野戰(zhàn)裝備,1940年
Bethouart將軍率領(lǐng)的高山步兵旅下轄6個營的山地步兵。他們裝備全套最新的普爾希耶式軍服系列。與1938年版摩托化部隊上衣一樣采用相同棕色防水帆布面料的1940年版帶套頭帽的風(fēng)衣采用象牙果式紐扣,配有領(lǐng)章,帽子可拆卸,腋下部位有氣孔。倉促組建的遠征軍佩戴深藍色山地部隊貝雷帽,而不是輕步兵們傳統(tǒng)的黃褐色。Bethouart將軍曾說“輕步兵們的心要保持藍色”,對應(yīng)的,他們的領(lǐng)章成為深藍色,艷黃色的帽徽也是深藍色的底色。
這些輕步兵的褲子往往是1938年版的高爾夫式,但也有少量的1940年版滑雪褲(如圖)。圖中士兵的褲腿被棕色滑雪式帆布綁腿箍好,并穿高質(zhì)量的1940年版防水海豹皮山地靴。他的無吊帶武裝帶上是1937年版彈藥包,地上則是用皮帶捆綁的背包,這是加拿大法國人典型的做法。
F2:外籍軍團士兵,外籍軍團第13半成旅,挪威,1940年
只有兩個營的外籍軍團第13半成旅的軍人穿與山地營輕步兵們一樣的制服。但也有一些新的元素,比如1940年版山地靴替代了的1917式短靴,滑雪套頭夾克代替了1938年版外套,還有新式的滑雪綁腿。他的標(biāo)準(zhǔn)武器是MAS36步槍,但對應(yīng)的子彈袋還是1916年版的。然而,厚重的卷口短襪和1935年堡壘部隊貝雷帽則和山地部隊無異。具有法籍加拿大部隊特色的1940年版外套可以正反兩穿,一面是棕色一面是白色,而1926年版鋼盔則用白布覆蓋,手套則是羊皮料的。
F3:滑雪偵察兵,山地部隊,1939年
從20世紀(jì)30年代中期起每一支山地步兵部隊都成立了自己的精銳部隊——山地偵查班。每支山地步兵團成立三支,山地輕步兵營或山地堡壘營成立一支。這些偵查班挑選的是所在團或營中最熟練掌握滑雪和登山技術(shù)的軍人。除了標(biāo)準(zhǔn)的制服外(山地輕步兵營為深藍色,其他山地部隊為棕色),每個滑雪兵們還得到了全套的高山裝備,其中就包括了早于1940年版夾克(圖F1)出現(xiàn)的往往帶有胸前口袋的淺棕色帶帽兜夾克,或者是圖中厚重的帆布防風(fēng)夾克。這兩者屬于民用款式,所以樣式繁多。在下面代替綁腿的是護腳踝的棕色羊毛套腿(山地輕步兵營為深藍色)以及加厚灰白色涂油羊毛短襪,襪口卷起防止雪進到鞋里。他穿1935年版滑雪兵專用靴,戴20世紀(jì)20年代采用的規(guī)格版標(biāo)準(zhǔn)護目鏡,手持山胡桃木雪橇和鋁制雪杖。巨大的山地包是供滑雪兵使用的標(biāo)準(zhǔn)版本,1892 M16式卡賓槍經(jīng)過特殊改進,槍口赤裸,瞄具只剩下靶垛。
隸屬駐扎在布里揚松的第159山地步兵團的這名軍人使用所有山地步兵團都會使用的加蘭斯手榴彈圖案的帽徽和代表偵察兵的深藍色五角星臂章(山地輕步兵營為艷黃色)。

G1:下士,第24混成殖民地步兵團,累范特,1940年
這身奇裝異服準(zhǔn)確地描繪了北非和累范特地區(qū)殖民部隊的風(fēng)貌。和大城市步兵一致的1920年版大衣,扣子卻是帶有海錨圖案的半圓弧形狀,與眾不同的箭型袖章則是深藍黑底猩紅色,箭型夾角為55度。與大衣不搭調(diào)的是他的1931年版太陽帽式頭盔(有銅鋅合金做的殖民地部隊錨形帽徽)和短褲,后者原是1937年裝備給歐洲和印度支那殖民部隊的,它有兩個口袋,褲口有松緊。此外,與短褲搭配的還有短袖襯衫(圖中未表現(xiàn),參考圖H1),腰帶則是30毫米寬帶5個扣別的純皮款式。塞內(nèi)加爾殖民部隊穿類似版本的短褲(自1932年)和無領(lǐng)短袖襯衫(1934年版),但是,累范特的塞內(nèi)加爾部隊在1937年得到了與歐洲部隊相同的輕便服裝。
G2:中尉,第5海外步兵團,東京灣,野戰(zhàn)服,1941年
派駐海外的兵團的服裝通常與駐地殖民地部隊的服裝趨近。第5海外步兵團駐扎在印度支那,它的這名軍人戴太陽帽,帽子上有鍍金榴彈圖案的軍團帽徽。制服則是所有熱帶地區(qū)軍官穿的標(biāo)準(zhǔn)樣式,面料采用淺棕色夏季用輕質(zhì)棉,裁剪的方式也和大城市部隊的制服一致。開領(lǐng)的軍官上衣裝備很遲緩,1935年4月,這種棉布制服才裝備殖民地部隊,1936年6月才繼續(xù)裝備給包括海外兵團在內(nèi)的熱帶地區(qū)的大城市部隊。1938年5月,各地的部隊才完全裝備了嗶嘰布或棉布制作的這種款式制服。新的菱形領(lǐng)章則是1939年2月剛采用的,而后來領(lǐng)尖變平后,領(lǐng)章也就成了五角型,這一款式直到1991年才廢止。
G3:中士,第1阿拉伯步兵團,阿爾及爾,1935年-42年
圖中這種淺棕色棉布制服是供駐守北非和累范特的所有部隊的士兵和低級士官夏季穿著的。除了一些特殊場合,比如1939年的法國國慶日的閱兵以外,這種袖口簡化的制服從沒在法國本土出現(xiàn)過。它的領(lǐng)章和軍銜臂章(圖中顯示這名中士是義務(wù)兵役征召的)是可拆卸的,而黃綠兩色的第1阿拉伯步兵團綬帶則以出行服式樣扣在胸前的第二個紐扣上。中士的褲子的剪切樣式類似于1915/27式版本(參看圖C2),而作為禮服時,襯衫式的上衣要掖在褲子里,外面再系藍色羊毛腰帶(阿拉伯步兵團、北非輕步兵、外籍軍團、工兵等都使用這種顏色)。他的圓筒絨帽上有小的新月圖案以及金屬團號標(biāo)識,作為中士,部隊縱容了他這種規(guī)定并不允許的做法。在腳下,則是棕色綁腿和1917年版軍靴。此外,他的制式裝備是舊版的1907/15 M16式步槍。

H1:殖民地步兵,馬達加斯加,1942年
1942年,面對英國的進攻而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wù)的這名“海豚”(殖民地步兵的綽號)穿1937年版輕便夏裝(參考圖G1),襯衫上配肩章扣和口袋。和1935年版襯衫的穿著方式一樣,它也是領(lǐng)子半開口到胸部。他頭上還戴著配1937版帽徽的1926式鋼盔,腳上是規(guī)定的棕色綁腿和1917年版軍靴。作為機槍手的這名軍人攜帶FM24/29式機槍,腰帶上則裝著1936式手槍和兩個子彈包(其中一個小一些的在背部),肩上還斜挎著能裝多余的6個彈夾的背包。
H2:準(zhǔn)尉,騎兵,法國南部,1942年
停戰(zhàn)后,法軍一些騎兵團的軍人無論是騎馬還是騎自行車都會戴加帶子的1935式鋼盔。1941年版運動襯衫可以配短褲也可以像圖中這樣在執(zhí)行訓(xùn)練任務(wù)時搭配1938年版高爾夫軍褲,這讓傀儡政府的“新軍”顯得既時髦又很有運動感。另外,襯衫上的深藍色五角星徽章代表騎兵。他的褲子和綁腿還是1940年以前的老款,但靴子則是新的1919/41式,材料為沒打磨的亞光厚牛皮。作為排長,這名準(zhǔn)尉使用一挺PM38沖鋒槍,當(dāng)然他也可以使用他的部下們使用的普通MAS36式步槍。
H3:步兵,維希,1942年夏
1940年10月,所有的休戰(zhàn)部隊都被要求改穿新型戰(zhàn)斗服和挪威遠征軍曾穿過的帆布套頭大衣。由于棉花短缺,這一計劃被放棄,并改之以新式的供野戰(zhàn)和出行使用的布料制服。開領(lǐng)并帶四個兜的1941年版上衣有肩章扣和袖扣設(shè)計,筆直的1941年版褲子在作戰(zhàn)時可以塞進類似于騎兵部隊使用的瘦長的皮靴內(nèi)。新式的制服也包括襯衫(類似1935年的款式,但是有肩章扣)、警察式軍帽和大衣,而硬鞋尖的德比式軍靴裝備法軍還是第一次。此外,騎兵部隊還得到了新式的馬褲、硬殼綁腿以及更好的外套。這套制服中的大衣和上衣領(lǐng)子更尖,領(lǐng)章也相對變尖。領(lǐng)章上戰(zhàn)列步兵的與眾不同的大紅色兵種色是1942年7月開始采用的,它代替了原來的深藍色。1941年版制服幾乎沒有完全到位過,當(dāng)然也有例外,比如圖中這名軍人所在的第150步兵團。(編者注:這名步兵的武器是MAS36步槍,注意它獨特的刺刀安裝方式,平時刀刃向內(nèi)收在槍管下的套筒里,使用時刀刃向外插在套筒內(nèi))
本文轉(zhuǎn)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