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演化階段
太陽演化階段
星云(由超新星爆發(fā)形成,可能和兩個中子星相撞有關) 原恒星(通過釋放引力勢能發(fā)出能量) 主序前星(包含林軌跡-亨耶跡,林軌跡時期完全對流,亨耶跡發(fā)展輻射核,而且主序前星后期就可以燒氕)(會出金牛T星) 主序開始(恒星100%能量由核聚變提供而不是坍縮釋放引力勢能) 主序星(核心H燃燒)(包含升溫段和降溫段,沒本質區(qū)別,就是產能率不同的體現?)(太陽這種質量的恒星主要是pp鏈提供能量,也有少部分是CNO循環(huán),而且不可以忽略不計) 垂直分支(對于太陽極不明顯,原理是對流核退縮到氫燃燒源以內) 亞巨星分支(核心H耗盡,殼層H慢速穩(wěn)定燃燒)(恒星膨脹是核聚變產生的熱能變成了引力勢能,然后恒星降溫) 紅巨星分支(會發(fā)生1DU,殼層對流深入核心,這是殼層H快速不穩(wěn)定燃燒) 氦閃(處于電子簡并態(tài)的He爆燃,而且開始氦閃的地方是核心中偏外的位置,值得深究(據說和什么中微子有關)實際上包含了大氦閃和數次小氦閃,從外到內氦閃,規(guī)模一次比一次小,直到He核完全解除電子簡并。恒星只要一氦閃就會從紅巨星支尖端極速坍縮變成水平分支星/紅團簇星) 水平分支/紅團簇星(核心氦燃燒階段,主要發(fā)生3α和4α反應) 喘息脈沖(核心氦燃燒晚期發(fā)生,由于這種質量的水平分支星包層較厚,就極不明顯) EAGB?(核心He耗盡,殼層H/He混合燃燒,EAGB晚期殼層H不燒了?) TPAGB?(殼層H燃燒+He爆燃,原因是殼層H燃燒導致He層變厚,厚到一定程度He層就可以發(fā)生殼層氦爆燃,然后內部熱能傳遞到外部導致包層膨脹,后又因為“沒能量”了就收縮,如此反復,就是TPAGB,而且每一次TP都會導致一次3DU)(會出米拉變星) LAGB(早期坍縮階段,在TPAGB和原行星狀星云之間,溫度低于5000K,會出金牛座RV型變星) 原行星狀星云(中心星溫度在5000K~30000K。恒星H包層幾乎無了,不透明度極低,恒星坍縮) 行星狀星云(中心星溫度超越30000K,可以電離周圍的星云了,光譜型為P[Ox] 室女座GW型變星(中心星溫度超越60000K,光譜型為P[WCx]或P[WOx] 極晚期熱脈動(恒星的垂死掙扎,是恒星的殼層He爆燃,這個事件可能發(fā)生) 碳氧白矮星(恒星徹底停止核聚變,這是恒星的余燼,它會慢慢冷卻) 黑矮星(冷卻之后的白矮星,關于白矮星/黑矮星的溫度界定有爭議) 質子衰變或鐵星(這兩種結局都有可能,這是天文學和宇宙學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