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想然后埋頭苦干,真的做不到

什么都不想的人,用埋頭苦干來填飽思想的干涸。
埋頭苦干的人,不是不想,而是知道想了也沒用。
若是把這兩個條件以“和諧”的方式結(jié)合,這樣的人是有的,
但是一般人很難見到,但如果一定要見的話,
打開電視,
總有機會看到。

什么都不想然后埋頭苦干的人,我稱之為是“標準的幸?!?。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什么都不想,是精神上徹底沒有壓力了,
埋頭苦干,則是行動上有一個特別明確,毫不猶豫也不需要猶豫的目標。
一個人,沒有精神壓力,做什么都能做到盡力而為,沒有任何消極的想法,沒有任何猶豫的地方。
這樣的人,一定幸福的很標準。
但是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的人,從不會主動說自己很幸福。
當然了,也不是真的不說,而是要看時候,比如話筒懟到嘴邊的時候,說兩句幸福幸福,未必是在敷衍什么,
也許,是在保護什么。
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生活現(xiàn)狀,是什么都想,想的很雜,想來想去,想不出個結(jié)果,想不出個所以然。
之所以會導致如此的現(xiàn)狀,是因為猶豫的太多,患得患失,但也有時候是因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過程,太過艱難。
左邊這條路傷筋斷骨,右邊這條路屢敗屢戰(zhàn),莫問出路如何,
非得問?那就倆字:
幸福。
所以,人們不去追求所謂的出路,而是在不斷猶豫的過程中,鍛煉著承受傷害的能力,接受著時代風浪的打擊,在這個既有遠慮又有近憂的生活環(huán)境下生存,
什么都不想的人,要么來不及,
要么,是不得已的放棄。
而那些埋頭苦干的人,也確實稱得上是稀少,畢竟干來干去,干不是問題,問題是干了之后,收獲的東西是不是對的起自己的付出。
要的多了,被扣上“太過貪婪”的帽子,
要的少了,房租繳不起,吃喝成問題,
各種貸搖身一變,成了夢里也揮之不去的壓力。
但是,還是得干,因為不干只能讓事態(tài)更加嚴峻,可干來干去,干出了失望,干出了一種被利用,被榨取什么的“觸覺”,時間一久,心態(tài)就容易變得疲憊,埋頭就不能苦干,
因為干的苦,活得就更苦。
所以,人們被逼得多了一些心眼,各有各自的生存之道,說是心思多也好,說是迫不得已也罷,收入必須要漲,
要么漲收入,要么漲壓力,選哪個呢?
或者說現(xiàn)如今,還允許人們做出選擇嗎?

什么都不想,做不到。
埋頭苦干,也做不到。
畢竟福這個姓氏,太少。
大多數(shù)普通人,在如何求生這件事上,已經(jīng)吃了太多的苦,吃了太多的虧,
身上的每一道傷痕,都證明了他們在這條路上受過多少折磨,那心坎里的疤痕,也讓人們不得不清醒,不得不保持清醒,
真糊涂,那就得多好幾道疤痕。
所以,人們學會了裝糊涂,學會了去思考什么,學會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工作,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人際關系,生存需要。
如今這世道,
要么折騰自己。
要么被人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