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影<鄉(xiāng)愁>的情感表達手法》

電影《鄉(xiāng)愁》#
??? 文字|鄉(xiāng)村網(wǎng)絡基礎建設
??? 封面|電影截圖
?????? 《鄉(xiāng)愁》是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執(zhí)導的,于1984年1月8日上映的藝術片。影片講述了俄國詩人為撰寫一音樂家的傳記,來到法國,最后在痛思家鄉(xiāng)與救贖他人中死去的故事。影片中低沉、悠揚、哀傷且孤獨的情感,離不開片中時空的構建,場景、人物、鏡頭、聲音的多方面渲染。
?????? 影片《鄉(xiāng)愁》,并沒有曲折的故事線、跳躍的時間線、繁多的人物、絢麗的場面。它給觀眾帶來的情感是低沉、悠揚、哀傷且孤獨的,這些情感的渲染手法是精巧而多樣的。下面試從空間與時間兩大點闡述。
(一)?空間的擠壓與延伸
?????? 空間寬窄、遠近、開合所影響的,不單是場景,還是情緒。
?????? 縱觀《鄉(xiāng)愁》全篇,多數(shù)場景是封閉的、狹窄的,開闊的、遠眺的場景十分稀少。狹窄的走廊、連綿的立柱、封閉的水池,是對感官的封鎖、壓抑。開闊的草地、遠眺的山崖、寬廣的廣場,是對感官的舒緩、延展。前者多,后者少,致使片中的角色,似乎一直處于壓力之中。開闊的場景,只能在他們的回憶、幻覺與救贖中出現(xiàn)。場景的寬窄、開合,渲染強化了角色的情緒。
?????? 《鄉(xiāng)愁》的情緒節(jié)奏也是緩慢的。影片中有很多長鏡頭,它們在強化場景空間感的同時,也拉長了空間,進而拉長了空間中角色的心緒。這使孤獨與陰郁、思戀與哀傷更加綿長。詩人與瘋子第二次見面離別時,鏡頭一直向左橫移,掃過了立柱、雨水、水瓶、破門,使得精心布置的破敗場景,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讓觀眾沉醉其中。影片最后,詩人護著蠟燭走過圣池,長鏡頭記錄了他的失敗與堅持,使得救贖的神圣得以延綿。
?????? 《鄉(xiāng)愁》還有意設置了延伸空間的道具。譬如鏡子,它使鏡外的空間得到了鏡內(nèi)的延伸與對照,迫使觀眾去把兩者進行對比,讓情感在對比中得以析出。水霧,它模糊了空間的界限,打破了情緒的限制,給觀眾以迷茫。
(二)?時間的延伸
?????? 影片的角色設定,使故事的時間跨度更長,情感凝聚更強。
?????? 《鄉(xiāng)愁》的主角是有三個的,音樂家、詩人、瘋子,但他們也是一個人。他們都是陰沉的、孤獨的、不被人理解的,也都以死告終。他們都是思“鄉(xiāng)”者。這個“鄉(xiāng)”是他們曾經(jīng)擁有,現(xiàn)在失去的,它包含著思鄉(xiāng)者的回憶,憧憬與歸屬。離開故鄉(xiāng)的人就像離開了湖泊的水滴,只能圓潤地將自己包裹起來。
?????? 音樂家想念著故鄉(xiāng),想念著童年的土地與白樺樹,但回到故土后,抑郁而死。
?????? 瘋子一方面對把家人關在屋子七年而感到悔恨與痛苦,但另一方面又對基督、末日保持堅定的信仰。他委托詩人把蠟燭帶過圣池,是對妻兒的懺悔,自焚而死是對基督、末日的殉道,只有二者的合力,才能是他得到救贖。
?????? 詩人想念他的妻兒,在完成瘋子的囑托后病死。詩人不單是瘋子的同道人,也是瘋子的救贖者。他的表情是深沉單一的,就像女翻譯說的“像個圣人”,但他的內(nèi)心是敏感的。
?????? 三個角色涵蓋了更遠、過去與現(xiàn)在、現(xiàn)在三個時間段。他們相同的遭遇,同樣孤獨的內(nèi)心,讓孤寂、凄苦的“鄉(xiāng)愁”在漫長的時間維度上延伸,得到了時間的證明。這樣安排下的情感,是強烈凝實,而又悠長回味的。
?????? 值得注意的是,《鄉(xiāng)愁》還為詩人與瘋子安排了一條狗。那條黃狗一直伴隨著瘋子與詩人,出現(xiàn)在他們的回憶、幻想與現(xiàn)實。如果說詩人是瘋子的救贖者、傾聽者,那么黃狗就是這些不被理解的孤獨人,在時間上的見證者、聯(lián)系者、陪伴者。
?????? 《鄉(xiāng)愁》影片中低沉、悠揚、哀傷且孤獨的情感,是時間與空間的延伸與擠壓。

有感而發(fā),外行見解,歡迎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