輶軒語?語學(xué)第二 【清】張之洞.撰
為學(xué)之道,豈勝條舉?根柢工夫,更非寥寥數(shù)行所能宣罄。此為初學(xué)有志者約言之,乃階梯之階梯,門徑之門徑也。
一、通經(jīng)
〇讀經(jīng)宜讀全本。
《周禮》《禮記》《左傳》斷不可刪。即魯鈍者,亦須買全本。就其上鉤乙選讀,日後尚可尋檢寓目,不然終身不知此經(jīng)有幾卷矣。
〇解經(jīng)宜先識字。 【字書、 韻書之學(xué),經(jīng)學(xué)家謂之小學(xué)?!?/p>
此非余一人之私言,國朝諸老師之言也。字有形,形不一。一古文,二籀文,三小篆,四八分,五隸書,六真書,相因遞變。字有聲,聲不一。有三代之音,有漢魏之音,有六朝至唐之音。字有義,義不一。有本義,有引申義,有通借義。形聲不審,訓(xùn)詁不明,豈知經(jīng)典為何語耶?如何而後能審定音義?必須識小篆,通《說文》,熟《爾雅》?!疚逖拧ⅰ队衿贰稄V韻》並宜參究。】俗師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末不知其源,騁其臆說,止如寐語。此事甚不易,非翻檢字書便能通曉者也?!尽墩f文》字部難於尋檢。近人毛謨《說文檢字》,黎永椿《說文通檢》頗便初學(xué)。黎書較勝。】
《方言》《釋名》《小爾雅》【非漢志《小雅》元書,漢仁厚所作?!俊稄V雅》,以《通雅》易《埤雅》,【《通雅》,明方以智作?!棵段逖拧贰?/p>
《說文》初看無味,稍解一二,便覺趣妙無窮。國朝講《說文》之書甚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最善。段《注》繁博,可先看徐鉉注《說文解字》。【俗稱許氏 《說文》,其書較簡約,成都有版?!?/p>
〇讀經(jīng)宜正音讀。
古時九州,語言不同,而誦《詩》讀《書》,同歸正讀。故太史公曰,言不雅馴,薦紳難言。班孟堅曰,讀應(yīng)《爾雅》,古語可知。雅者,正也。近世一淆於方音,一誤於俗師。至於句讀離合,文義所繫,尤宜講明。音讀雅正可據(jù)者,有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一書,其中皆采集魏晉南北朝諸家,音釋不同者並存之,各本經(jīng)文不同者標出之。此可聽學(xué)者自視家法,擇善而從??偛怀龃藭?,即可為有本之學(xué)?!尽夺屛摹放f有兩本,今武昌局刻,乃用盧校本翻雕,清朗可看。成都亦新刻?!拷?jīng)傳中語,同此一字,而區(qū)分平仄。音讀多門,以致韻書數(shù)部並收,異同之辨,相去杪忽。此皆六朝時學(xué)究不達本原,不通詳通變者所為?!颈驹咝温暎?通變者轉(zhuǎn)注、假借。】揆之六書之義,實多難通。故《顏氏家訓(xùn)》已發(fā)其端。《經(jīng)典釋文?敘錄》直攻其失。近代通儒,糾擿尤備。特初學(xué)諷誦,不示區(qū)分,將各騁方言,無從畫一。且義隨音別,解識【記也?!繛橐?,律體詩賦一出,更難通融。此乃因時制宜之道。又同此一字,或小有形變,而解詁遂殊,點畫無差,而訓(xùn)釋各別。訓(xùn)因師異,事隨訓(xùn)改,各尊所受,歧說滋多。然正賴此經(jīng)本異文異讀,參差抵牾,得以鉤考古義。學(xué)者博通以後,於音義兩端,窺見本原,自曉通借。先知其分,而後知其合,不可躐等也?!敬硕l雖是約說,頗有深談,小學(xué)家字書韻書,大指略具。通材詳焉?!?/p>
經(jīng)典釋文皆用反切。反切者何?反,翻也,猶言翻譯也。【反切之反,平聲,讀如平反之反,與翻同字。《通鑒》注音即書作翻。宋人有《翻譯名義集》?!壳?,急也。唐人忌反字,改稱切。反者,一字翻成兩聲。切者,兩字合成一聲。其實一也,緩讀則是反切之兩字,急讀便成所求之一音,如經(jīng)傳所載,不可為叵,之乎為諸,奈何為那,勃鞮為披,邾婁為鄒,終葵為椎,鞠窮為芎,不律為筆,須葑為菘。三代語如此者,不可毛舉。魏孫炎因創(chuàng)為反語之法,以兩字定一音,為直音一字易差,【字下注音某者名直音,一語形容有寫譌,一聲亦恐小變。】反切兩音難掍也?!居袃勺郑ハ鄥z,不至兩字形聲,一時俱誤也。】反切之義,不過如此,法甚簡,理甚淺,婦孺可曉?!境跹u反切之時,不過取其合聲,就此兩字推測之,則上一字必同母,下一字必同韻。此乃自然之理,不勞求索而自合?!磕怂我葬崛瞬恍殴沤?jīng),而好佛書,遂以為反切字紐出於西域,牽合華嚴字母,等攝煩碎,令人迷罔。【宋人始以唐僧珙《反紐圖》附《玉篇》後。等韻亦宋人作?!科鋵嵟c三代秦漢六朝以來之聲韻絲豪無關(guān)。夫經(jīng)字須用反切者,所以教不識字之童子也。如後世紐弄等韻之說,文士老儒,且多瞀惑,古人何苦造此難事以困童蒙哉?【辨字母之非古,詳戴震《東原集》。】因近世學(xué)人,每每以反切為微眇難窮之事,故為淺說之?!净?qū)⒎辞袃梢艉献x之而不能得聲者,不曉古音故耳。如亨字,許庚反,古讀許如滸也。長幼之長,丁丈反,射中之中,丁仲反。古讀丁如爭也。德行之行,下孟反,古讀下為滸,讀孟為芒去聲,讀行為杭去聲也。霸王之王,于況反,古讀于如汙也。殷監(jiān)之監(jiān),工暫反,古讀監(jiān)如淦也。褻,私列反,古讀私如犀也?!?/p>
〇讀經(jīng)宜明訓(xùn)詁。
詁者,古言也,謂以今語解古語,此逐字解釋者也。訓(xùn)者,順也,謂順其語氣解之,【或全句,或兩三字?!看酥鹁浣忉屨咭?。時俗講義,何嘗不逐字逐句解釋?但字義多杜撰,語意多影響耳。
訓(xùn)詁有四忌。 一望文生義,【古書多有一字數(shù)義之字(隨用而異),有假借字(字如此寫,卻不作此字解),有譌脫字(不能強解) ,若不加詳考,姑就本文串之,此名望文生義。】一向壁虛造,【無論實字虛字,解說皆須有本(出於六朝以前書者為有本)。若以想當然之法行之,則依稀髣髴,似是而非,此名向壁虛造?!恳畸u莽滅裂,【古事自有首尾(散見本書他書,不能臆造),古禮自有當時制度,古書自有當時文體,亦有本書義例(凡一書必有本書之大例、句例、字例) ,若任意武斷,合於此而背於彼,此名鹵莽滅裂。】一自欺欺人?!痉步饨?jīng)者,地名須實指何地,人名須實指何人,器物草木須實指何器物草木。若函胡敷衍,但以“地名”“器物名”“草木名”了之,事既不詳,理即不確,此名自欺欺人?!?/p>
總之,解經(jīng)要訣,若能以一字解一字,不添一虛字,而文從字順者,必合;若須添數(shù)虛字,補綴斡旋,方能成語者,定非。
〇宜講漢學(xué)。
漢學(xué)者何?漢人注經(jīng)講經(jīng)之說是也。經(jīng)是漢人所傳,注是漢人創(chuàng)作。義有師承,語有根據(jù),去古最近,多見古書,能識古字,通古語,故必須以漢學(xué)為本,而推闡之,乃能有合。以後諸儒傳注,其義理精粹,足以補正漢人者不少。要之,宋人皆熟讀注疏之人,故能推闡發(fā)明。【朱子論貢舉治經(jīng),謂宜討論諸家之說,各立家法,而皆以注疏為主云云。即如南宋理學(xué)家如魏鶴山,詞章家如葉石林,皆爛熟注疏。其他可知?!績恢驹?,即讀宋儒書,亦不解也。方今學(xué)官所頒《十三經(jīng)注疏》,雖不皆為漢人所作,然注疏所言,即漢學(xué)也。【國朝江藩有《漢學(xué)師承記》,當看。阮元《經(jīng)籍纂詁》,為訓(xùn)詁最要之書?!?/p>
漢學(xué)所要者二:一音讀訓(xùn)詁,一考據(jù)事實。音訓(xùn)明,方知此字為何語,考據(jù)確,方知此物為何物,此事為何事,此人為何人,然後知聖賢此言是何意義。不然,空談臆說,望文生義,即或有理,亦所謂郢書燕說耳,於經(jīng)旨無與也。譬如晉人與楚人語,不通其方言,豈能知其意中事?不問其姓氏里居,豈能斷其人之行誼何如耶?【漢人說豈無譌漏?漢學(xué)者,用漢人之法,得漢人之意之謂也?!?/p>
《十三經(jīng)注疏》及相臺岳氏本《五經(jīng)》,【江蘇、貴州曾依殿本再翻。成都新刻。】皆古注?!尽兑住吠蹂?、韓康伯注,《書》孔安國傳,《詩》鄭康成注,《春秋左傳》杜預(yù)集解,《禮記》 鄭康成注?!垦孛髦仆ㄐ兄段褰?jīng)》,皆宋元注。【《易》朱子本義、程傳,《書》蔡沈傳,《詩》朱子集傳《春秋》舊用胡傳,今廢,仍用《左傳》杜注,《禮記》陳灝集說。】此為正經(jīng)正注?!队肫呓?jīng)》,乃薈萃歷代傳說裁定。
〇宜讀國朝人經(jīng)學(xué)書。
經(jīng)語惟漢人能解。漢儒語惟國朝通儒能遍解。何也?國朝諸大儒,讀書多,記書真,校書細,好看古書,不敢輕改古本,不肯輕駁古說,善思,善悟,善參校,善比例,善分別真?zhèn)?,故?jīng)學(xué)為千古之冠。
書多矣,以《皇清經(jīng)解》為大宗,雖未全錄,已得大概。此書一千餘卷,當從何種看起?先看郝疏《爾雅》、段注《說文》、《經(jīng)義述聞》三種。【此書書精價廉,一舉而得數(shù)十百種書,計無便於此矣。乍看注疏,人所不耐,故必以國朝人經(jīng)說先之?!繉W(xué)海堂輯刻《皇清經(jīng)解》成書後,續(xù)出者尚多,先出而未見未收者,亦不少。以此例之,即得。
通志堂刻《經(jīng)解》,卷軸雖富,菁華無多。【其中上駟, 多有別刻本。李衡《周易義海撮要》,敖繼公《儀禮集說》,衛(wèi)湜《禮記集說》無別刻本?!慨斝鞏|海初刻時,即為何義門所譏。其與學(xué)海堂刻《經(jīng)解》相去遠甚。若治經(jīng)從此下手,窮年莫殫,所得有限,不惟徒勞,且茫無師法,轉(zhuǎn)致迷罔矣。若於此道源流派別,既已秩然,再取讀之,未為晚也。
〇宜專治一經(jīng)。
十三經(jīng)豈能盡通?專精其一,即已不易。歷代經(jīng)師大儒,大約以一經(jīng)名家者多。兼通群經(jīng),古今止有數(shù)人。今且先治其一,再及其它。但仍須參考諸經(jīng),博綜群籍,方能通此一經(jīng)。不然此一經(jīng)亦不能通也。
〇治經(jīng)宜有次第。
先師旌德呂文節(jié)教不佞日:“欲用注疏工夫,先看《毛詩》,次及《三禮》,再及他經(jīng)?!逼湔f至精,請申其義。蓋《詩》《禮》兩端,最切人事,義理較他經(jīng)為顯,訓(xùn)詁較他經(jīng)為詳。其中言名物,學(xué)者能達與否,較然易見。且四經(jīng)皆是鄭君元注,完全無闕,《詩》則毛傳粹然,為西漢經(jīng)師遺文,更不易得。欲通古訓(xùn),尤在於茲。【古人訓(xùn)詁,乍讀似覺不情,非於此冰釋理順,解經(jīng)終是隔膜。禮之條目頗多,卷帙亦鉅,初學(xué)畏難?!对姟妨x該比興,兼得開發(fā)性靈。鄭《箋》多及禮制。此經(jīng)既通,其於禮學(xué),尋途探求,自不能己?!对姟?《禮》 兼明,他經(jīng)方可著手。《書》道政事,《春秋》道名分。典禮既行,然後政事名分可得而言也?!旧袝曳髠骷屹Z生,公羊家董膠西、何劭公,皆精於禮學(xué),案其書可知。】《易》道深微,語簡文古。訓(xùn)詁禮制,在他經(jīng)為精,在《易》為粗。所謂至精,乃在陰陽變化消息。然非得其粗者,無由遇其精者?!敬艘髡搶W(xué)古文法, 授之以為治《易》法。精者可遇而不可鑿,鑿則妄矣。】三禮之中,先《儀禮》《禮記》,次《周禮》?!秲x禮》句碎字實,難讀能解,難記易曉,注家最少,異說無多。好在《禮記》一書,即是外傳。【《禮記》難於《儀禮》?!秲x禮》止十七件事,《禮記》之事多矣,特其文條達耳。】《周禮》門類較多,事理更為博大,漢人說者亦少,【晚出之故?!抗瘦^難。然鄭注及國朝人零星解說,亦已明白?!渡袝忿o義既古,隸古傳寫,通借譌誤,自漢初即有今古文兩家異文歧讀?!敬酥^真古文,非蔡傳所云“今文無、古文有”之古文也。】至西晉,梅氏古文晚出,唐初,偽孔傳專行?!玖蠹词⑿?,未定一尊耳?!慷鴿h代今古文兩家之經(jīng)傳,一時俱絕,故尤難通?!洞呵铩纺寺}人治世大權(quán),微文隱義,本非同家人言語。【《史記》明言之。】三傳並立,旨趣各異。公羊家?guī)熣f雖多,末流頗涉傅會,何注又復(fù)奧樸。《左傳》立學(xué)最晚,漢人師說寥寥,惟杜注行世。世人以其事博辭富,求傳而不求經(jīng)。故公羊家理密而事疏,《左傳》家事詳而理略。【非謂左氏,謂治左氏者耳?!斗Y梁》師說久微,【見《隋書?經(jīng)籍志》?!繃酥握咭嗌佟W(xué)者於《春秋》,若謂事事能得聖心,談何容易?至於《周易》,統(tǒng)貫天人,成於四聖,理須後聖方能洞曉。京、孟、虞、鄭諸大師,以及後代諸家,皆止各道所得,見仁見知,從無一人能為的解定論,勢使然也。且陰陽無形,即使謬偁妄說,無人能質(zhì)其非。所以通者雖少,而注者最多。演圖比象,任意紛紜,所謂畫狗馬難於畫鬼神之比也。
總之,《詩》《禮》可解,《尚書》之文,《春秋》之義,不能盡解。《周易》則通儒畢生探索,終是解者少,而不解者多。故治經(jīng)次弟,自近及遠,由顯通微,如此為便,較有實得。【蜀士好談《易》,動輒著書,大不可也。切宜戒之。】尹吉甫之詩曰:“古訓(xùn)是式,威儀是力?!惫庞?xùn),詩學(xué)也。威儀,禮學(xué)也。此古人為學(xué)之方也。【試考春秋時, 幾無人不誦《詩》學(xué)《禮》,偶道《尚書》者已較少。至於《周易》,除卜筮外,談?wù)邿o多,意亦可知。三代時,《易》不以教學(xué)僮,為太史掌之,今賴有《繫辭》,或可窺見一斑耳?!糠侵^此經(jīng)精通,方讀彼經(jīng),謂淺顯者未明,則深奧者不必妄加穿鑿,橫生臆見。津梁既得,則各視性之所近,深造致精可也。治《詩》《禮》可不兼三經(jīng),治三經(jīng)必涉《詩》《禮》。
〇治經(jīng)貴通大義。
每一經(jīng)中,皆有大義數(shù)十百條。宜研究詳明,會通貫串,方為有益。若僅隨文訓(xùn)解,一無心得,仍不得為通也。考據(jù)自是要義,但關(guān)係義理者,必應(yīng)博考詳辨,弗明弗措。若細碎事體,猝不能定,姑仍舊說,不必徒耗日力。
一、讀史
〇宜讀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 《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此廿四部為正史。凡引據(jù)古人事實,先以正史為憑,再及別史、雜史。僅看坊本刪削《綱鑑》,不得言史學(xué)。唐劉知幾《史通》,最為史學(xué)樞要,必當先讀。國朝萬斯同《歷代史表》、沈炳震《二十一史四譜》、李兆洛《紀元編》、《歷代地理今釋》、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二十二史劄記》、錢大昕《二十史考異》,皆讀史者不可少之書。
〇正史中宜先讀四史。
全史浩繁,從何說起?四史為最要?!妒酚洝贰稘h書》《後漢》《國志》四者之中,《史記》《前漢》為尤要。其要如何?語其高,則證經(jīng)義,【多古典,古言,古字?!客ㄊ贩??!局T史義例,皆本馬班?!空Z其卑,則古來詞章,無論駢散,凡雅詞麗藻,大半皆出其中。文章之美,無待於言。
諸史中體例文筆,雖有高下,而其有益實用處,並無輕重之別。蓋一朝自有一朝之事蹟,一朝之典制,無可軒輊。且時代愈近者,愈切於用。非謂四史之外,可束高閣。四史外《新五代史》最好,義例正大,文辭和雅。【其疏處,前人已言之。《新唐書》亦歐作。欽定《明史》,體例最精。】
〇宜讀《通鑑》。
史學(xué)須漸次為之,亦須窮年累月。若欲通知歷朝大勢,莫如《資治通鑑》及《續(xù)通鑑》【乃國朝畢沅撰,非指宋元明人所續(xù)者。】。《通鑑》猶恐未能貫串,宜兼讀《通鑑紀事本末》,宋、元、明《紀事本末》。【溫公自作 《通鑑》目錄,簡便易尋,金陵局刻。】
〇宜讀《通考》。
三通並稱。然《通志》除二十略外,皆可不讀。二十略中,亦多不可據(jù)。《通典》甚精,多存古書古禮?!眷督?jīng)學(xué)甚有益?!咳粢庠诮?jīng)濟,莫如《文獻通考》,詳博綜貫,尤便於用。中資者儻苦其卷帙繁重,則坊刻有《文獻通考詳節(jié)》一書,亦可先一瀏覽,略得頭緒,然後從此問津。
〇史學(xué)亦宜專精一種。
覽雖宜博,欲求精熟,則亦貴專攻,但能精熟一二種,足矣。隋劉臻精於兩《漢書》,人稱“漢聖”。宋范祖禹熟唐事,著《唐鑑》,人稱“唐鑑公”。國初馬驌熟三代事,撰《繹史》,人稱“馬三代”。此古人為史學(xué)之法也。蘇文中,讀史有八面受敵法,謂事蹟、典制、文章諸門,每讀一次,專尋一端,亦可則效。
〇讀史宜讀表志。 【《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讀此三史者最要?!?/p>
作史以作志為最難,讀史以讀志為最要。三代典章制度,皆在其中,若止看列傳數(shù)篇,於史學(xué)無當?!境吠猓端鍟?經(jīng)籍志》《新唐書?地理志》 《明史?曆志》皆要?!勘硪嗍芳乙I(lǐng),可訂歲月之誤,兼補紀傳之闕?!竞嗁|(zhì)無情, 人所厭觀。先覽大概,用時檢之?!?/p>
〇讀史忌妄議論古人賢否、 古事得失。
事實詳確,善惡自分。首尾貫通,得失乃見。若不詳年月,不考地理,不明制度,不揣時勢,亡論苛求,橫生褒貶,則舛誤顛倒,徒供後人訕笑耳。讀史者貴能詳考事蹟,古人作用言論,推求盛衰之倚伏,政治之沿革,時勢之輕重,風氣之變遷,為其可以益人神智,遇事見諸設(shè)施耳。古人往矣,豈勞後人為之讞獄注考哉! 【胡致堂論史,不可為法?!?/p>
〇讀史忌批評文章。
明人惡習(xí),不惟《史》《漢》 但論其文,即《周禮》《三傳》《孟子》,亦以評點時文之法批之。鄙陋侮經(jīng),莫甚於此,切宜痛戒?!妒贰贰稘h》之文法文筆,原當討究效法,然以後生俗士管見俚語,公然標之簡端,大不可也。【卷端止可著??笨甲C語,若有討論文法處,止可別紙記之。讀諸子同?!?/p>
一、讀諸子
〇讀子為通經(jīng)。【以子證經(jīng),漢王仲任已發(fā)此義?!?/p>
子有益於經(jīng)者三:一證佐事實,一證補諸經(jīng)偽文佚文,一兼通古訓(xùn)古音韻,然此為周秦諸子言也。漢魏亦頗有之。至其義理,雖不免偏駁,亦多有合於經(jīng)義,可相發(fā)明者。宜辨其真?zhèn)?,別其瑜瑕,斯可矣。唐以後子部書最雜,不可同年而語。
〇讀子宜求訓(xùn)詁, 看古注。
諸子道術(shù)不同,體襲各別,然讀之亦有法。首在先求訓(xùn)詁,務(wù)使確實可解。切不可空論其文,臆度其理?!救缢妆尽肚f子因》《楚辭燈》《管子評注》之類,最害事?!考慈纭肚f子》寓言,謂其事多烏有耳,至其文字名物,仍是鑿鑿可解,文從字順。豈有著書傳後,故令其語在可曉不可曉之間者乎?以經(jīng)學(xué)家實事求是之法讀子,其益無限。大抵天地間人情物理,下至猥瑣纖末之事,經(jīng)史所不能盡者,子部無不有之。其趣妙處,較之經(jīng)史,尤易引人入勝。故不讀子,不知瓦礫糠秕,無非至道。不讀子,不知文章之面目,變化百出,莫可端倪也?!窘袢藢W(xué)古文以為古文, 唐宋巨公學(xué)諸子以為古文,此古文家秘奧。】此其益人,又有在於表裏經(jīng)史之外者矣。
〇讀子宜買叢書。
諸子切要者,國朝人多有??躺票尽!径嘣趨矔?。 】其未及者,明人亦多有仿宋重刻單行本。但枝節(jié)求之,即五都之市,亦須積年累月,始能完備,將何日讀之耶?為學(xué)者計,只有多買叢書一法。購得一書,即具數(shù)種,或數(shù)十種。其單行精本,徐圖可也。明刻叢書,極為荒率,脫誤固然,其專輒刪改,最為大害。然不聞陶淵明語云“慰情聊勝無”耶?明刻若《漢魏叢書》,【凡四刻, 後出愈多??滩痪?,然易得。】為子部大輳?!尽督虼貢饭艂饔浬醵唷Aδ苜徴?,不可不蓄?!科漯N有四子、六子、十一子、二十子之屬,皆坊間所有。此外甚繁雜,【彙刻書目備載之。 】今皆微矣。【品彙秘笈,刪本,不好。】近時刻本,有《十子全書》,【此書名甚陋, 而習(xí)見價廉,中有善本,且皆舊注,惟批語不雅。荀、謝?!痘茨稀?莊?!肚f子》附《釋文》,皆好?!客ㄐ幸椎?。至國朝人叢書,率皆精好。二孫【星衍、馮翼】、孔【繼涵】、二盧【見曾、文弨】、畢【沅】、黃【丕烈】諸家尤勝?!揪壅浒鏁?, 亦叢書類,間有古子?!课┢鋾w例不一,不專子部,或止一兩種。【《戴氏遺書》《郝氏道書》 、孔興軒所著書,竟是一人所著,而中有注解古傳記?!咳黄渲杏芯1?、精注本、足本、孤本,學(xué)者過市,遇叢書可檢其目。多古籍者,萬不可忽?!痉恍?《秘書二十八種》,粗惡誤人, 不可看?!?/p>
一、讀古人文集
〇讀古集宜知體要。
凡集中有奏議、考辯、記傳文字,中有實事者,須詳覽之。【往來書牘中有實事者,刻書序詳載緣起者同?!科漯N鑿空立論,流連風景之作,不必措意。
〇讀國朝人文集,有實用,勝於古集。
方苞、全祖望、杭世駿、袁枚、彭紹升、李兆洛、包世臣、曾國藩集中多碑傳誌狀,可考當代掌故、前哲事實。朱彝尊、盧文弨、戴震、錢大昕、孫星衍、顧廣圻、阮元、錢泰吉集中多刻書序跋,可考學(xué)術(shù)流別、群籍義例。朱彝尊、錢大昕、翁方綱、孫星衍、武億、嚴可均、張澍、洪頤煊集中多金石跋文,可考古刻源流、史傳差誤。此類甚多,可以隅反。後兩體,國朝人開之,古集所無。
〇詞章家宜讀專集。
古人名別集,俗偁專集。須取全集觀之,方能得其面目。一集數(shù)十百卷,不能一一精美。然必見其疵病處,方知其獨到處也。中材下學(xué),古集豈可勝讀?止擇最有名諸大家瀏覽之,取性所嗜者三兩家熟玩之,可矣。【唐以前專集有數(shù)。明張溥彙編《漢魏百三名家集》。如力能購之,亦省尋求。】
詩之名家最炬赫者,六朝之陸、陶、謝、鮑、庾,唐之李、杜、韓、白,宋之蘇、黃、陸、金之元【好問】,明之高【啟】,李【夢陽】,國初之吳【偉業(yè)】。又如唐之四傑、王、孟、韋、柳、高、岑、錢、劉、孟【郊】、張【籍】、李【商隱】、杜【牧】,宋之歐、梅、王【安石】、范,元之虞、楊、吳,明之何【景明】、王【世貞】、李【攀龍】、徐【禎卿】、楊【慎】、國初之施【閏章】、王【士禎】、朱【彝尊】、查【慎行】,亦甚表表。【詩家太多,此約言之。】古文除世傳八家外,唐之元【結(jié)】,陸【贄】,【雖多排偶,不得限以四六之名?!縿ⅰ居礤a】、孫【樵】、李【翱】,宋之宋【祁】、張【耒】、葉【適】,元之姚【燧】,明之王【守仁】、歸【有光】,國朝之方【苞】、姚【鼐】、惲【敬】、魏【源】諸家,皆宜一覽。
詩文一道,各有面目,各有意境。大家者,氣體較大,所造較深,所能較多耳。若謂大家兼有古今之長,此目未見眾集之謬說也。雖杜與韓,豈能盡詩文之能事哉?
〇讀《昭明文選》宜看注。
李善注最精博, 所引多古書,不獨多記典故,於考訂經(jīng)史小學(xué), 皆可取資。不知選注之用者,不得為選學(xué)?!竞叹?,葉刻亦好?!课宄甲⒉簧?。
〇學(xué)《文選》,當學(xué)其體裁、筆調(diào)、句法,不可徒寫難字。
試看選中詩文,前人評論,激賞多在空靈波瀾處。至其臚陳物類,佶屈聱牙,未聞稱道之者,可悟。
選學(xué)有徵實、課虛兩義。考典實,求訓(xùn)詁,校古書,此為學(xué)計;摹高格,獵奇采,此為文計生。典奇句可用,僻字不可用。
〇淺學(xué)讀《文選》 宜看全本。
爛熟固佳,即擇尤而讀,案頭亦宜常置一編。若坊刻《文選集腋》之屬,譌脫繅碎,首尾不具,就之掇拾入文,無益有害。
《文選》詞句,宜於《五經(jīng)》文、詩、古駢體,於八股不盡相宜。【時文用《文選》詞藻,止可相題摘用,或一半句,或三數(shù)字,或段落,文摹其調(diào)。此間生童試卷喜填《文選》泛話,動輒數(shù)十句,並不切合。此於文體既乖,亦於試場有礙?!?/p>
〇讀後世詩文選本宜擇善者。
選本以《御選唐宋詩醇》《文醇》 為最精粹,且其書簡約易購。能得殿本五色評點者,尤豁目。此外,文以國朝姚鼐《古文辭類纂》最為善本,為其體例分明,評點精妙,校讎詳審?!眷洞说狼笊钫?, 《古文苑》《唐文粹》宜讀。宋、元、明至國朝,似此名目選本,各有一部,餘力博涉可也?!吭娺x自唐及今,或各標一派,或各選一體,或求多取備,名目實繁,未為定衡通義。惟郭茂倩《樂府詩集》,源流具在,《全唐詩錄》 《宋詩鈔》 尚不繁重,亦無偏畸。再思其次,則《采菽堂古詩選》,沈選《五詩別裁》,雖有科臼,然平正不入惡道,且寒士易購,可為學(xué)詩津梁。若欲以詩文名家,總宜博覽,徒恃選本,無益也。
姚選版本,見存京師?!窘戏?。 】若外間不易得,亦宜就各選本中,視其篇幅稍多,而又多有博大文字者讀之?!救纭豆盼难耪贰独m(xù)古文雅正》,唐宋十大家,元明十大家,儲選七種,古文眉詮之類。林西仲選本不好。】若《觀止》,《釋義》,太陋,不足用。
一、通論讀書
〇讀書宜求善本。
善本非紙白板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shù)本精校細勘付槧,不譌不闕之本也。此有一簡易之法,初學(xué)購書,但看其序是本朝重???,而密行細字,寫刻精工者,即佳。
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闕卷,未刪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舊本【一舊刻,一舊鈔?!?。
〇讀書宜博。
先博後約,《語》 《孟》 通義,無論何種學(xué)間,先須多見多聞,再言心得。若株守坊本講章一部,兔園冊子數(shù)帙,而云致知窮理,好學(xué)能文,世無其理。
天下書,老死讀不可遍?!尽端膸臁酚形词照撸小端膸臁窌舍嵩L出者,有近人作者?!坎┲疄榈缹⑷绾危吭唬涸谟幸??!咎饭唬骸叭寮艺吡鳎┒岩??!薄抗艜豢刹唤??!菊嬲卟欢?。 真古書無無用者?!坑杏弥畷?,不可不見?!静幌薰沤??!繉iT之書,不可不詳考貫通?!玖⒅緸楹蔚葘W(xué)問, 此類書即是專門。】如是,則有涯涘可窮矣。若治經(jīng)者,雜覽苦思,而所據(jù)多偽書俗本,讀史者,記其詞語而不曉史法,多蒐異聞,而本事始末未嘗通考,為詞章者,頗有僻典難字,而流別不明,華藻富豔,而字義不合雅訓(xùn),引用但憑類書,而不求本源,講經(jīng)濟者,不通當代掌故,雖口如懸河,下筆萬言, 猶之陋也。能祛數(shù)蔽,斯為博矣。【雖目有未見之書, 文無希見之語,不害為博?!?br/>
〇讀書宜有門徑。
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倦m多無用。 】得門而入,事半功倍。或經(jīng),或史,或詞章,或經(jīng)濟,或天算地輿,經(jīng)治何經(jīng),史治何史,經(jīng)濟是何條,因類以求,各有專注。至於經(jīng)注,孰為師授之古學(xué),孰為無本之俗學(xué),史傳孰為有法,孰為失體,孰為詳密,孰為疏舛,詞章孰為正宗,孰為旁門,尤宜決擇分析,方不致誤用聰明。此事宜有師承。然師豈易得?書即師也。今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一書名。省文可稱《四庫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xué)問門徑矣。析而言之,《四庫提要》為讀群書之門徑?!尽短嵋份^多,未必人人能置一編,別有《四庫簡明目錄》,乃將《提要》約撮而成,書止一帙。大抵初學(xué)須先將經(jīng)、史、子、集四種,分清何書應(yīng)入何類,於此瞭然,則購書讀書,皆有頭緒。然《簡明目錄》太略,書之得失,亦未詳說。且四庫未收者,《提要》 尚列存目於後,《簡明目錄》無之,不得誤認為世間所無也。略一翻閱, 然後可讀《提要》。】
《漢學(xué)師承記》為經(jīng)學(xué)之門徑,國朝人著《小學(xué)考》為小學(xué)之門徑?!尽墩f文通檢》亦可謂初學(xué)翻檢《說文》之門徑。】顧炎武《音學(xué)五書》,為韻學(xué)之門徑?!妒吠ā?為史學(xué)之門徑。國朝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為讀史之門徑?!豆沤駛螘肌窞樽x諸子之門徑?!段男牡颀垺贰㈡R嶸《詩品》為詩文之門徑。國朝趙執(zhí)信《聲調(diào)譜》、沈德潛《說詩誶語》、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孫梅《四六叢話》、近人《歷代賦話》為初學(xué)詩賦四六之門徑。孫過庭《書譜》、姜堯章《續(xù)書譜》、國朝包世臣所著《安吳四種》內(nèi)《藝舟雙楫》一卷,為學(xué)書之門徑。
〇讀書宜多讀古書。
除史傳外,唐以前書宜多讀,為其少空言耳。大約秦以上書,一字千金。由漢至隋,往往見寶,與其過也,無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擇善而從。茲將先秦以上傳記,【子、 史及解經(jīng)之書,古人通名傳記?!空娉龉湃耸终撸皾h魏著述中理切用者,約舉其名於後。
《國語》《戰(zhàn)國策》《大戴禮》《七經(jīng)緯》【國朝人蒐集, 較《古微書》為備。緯與讖異,乃三代儒者說經(jīng)逸文,瑕不掩瑜。勿耳食而議之?!俊渡胶=?jīng)》《世本》【近人秦嘉謨輯補?!俊兑葜軙贰吨駮o年》《穆天子傳》【三書雖有假託,皆秦以前人所為?!俊吨荀隆贰端貑枴?《司馬法》 【班 《志》列入禮家。其書皆言軍禮。以上諸書,皆有考證經(jīng)義之用。】
以上三代古傳記?!酒漯N皆是漢後偽書,斷不可信。 《國語》 《國策》 《大戴》最要。】
《老子》《管子》 《孫子》 《晏子春秋》《列子》 《莊子》 《文子》《吳子》《墨子》 《荀子》 《韓非子》 《鶡冠子》 《孔叢子》 《呂氏春秋》《楚辭》【此集類,然可證經(jīng),故附此。此外尚有《尸子》 《商子》 《尹文子》 《關(guān)尹子》《燕丹子》,國朝人均有采集??瘫??!?/p>
以上周秦間諸子?!酒漯N尚多, 或偽作,或佚存無幾。荀、管、呂最要,莊、墨之屬,理雖悠謬,可證經(jīng)文者極多?!?/p>
《乾鑿度》、鄭注《尚書大傳》、《韓詩外傳》 、《春秋繁露》、《白虎通》、《春秋釋例》、陸璣《詩疏》、皇侃《論語疏》、《周易集解》、《經(jīng)典釋文》 【二書雖唐初人集, 乃漢魏六朝人舊說?!看送馍杏小段褰?jīng)異義》、《駭五經(jīng)異義》、《虞氏易注》、《鄭氏易注》、《荀九家易注》、《尚書》馬鄭注、《左傳》賈服注、蔡邕《明堂月令章句》、《箴膏肓》、《起廢疾》、《發(fā)墨守》 、《毛鄭異同評》 、劉炫《規(guī)杜》、《漢魏遺書》、《古經(jīng)解鉤沈》等書,皆元書亡佚,國朝人從他書采集者。
以上漢至隋說經(jīng)之書?!咎浦羾?, 經(jīng)學(xué)書太多,俟他日擇要標目。 】
《說文》《方言》 《釋名》《急就篇》 《字林》 ?!緯秘?, 國朝任大樁蒐集成書,名《字林考逸》。】《玉篇》《廣韻》 【《廣韻》即陸法言《切韻》,略有增修,故列隋。此後唐人《一切經(jīng)音義》最勝,尚有《汗簡》、《集韻》 、《韻補》 、《韻會》 、薛尚功《鍾鼎款識》之屬,亦資考訂,但可少緩耳?!秱}頡》 《凡將》 諸書,久已亡佚,任大樁蒐集之,名《小學(xué)鉤沈》,最好。】
以上漢至隋小學(xué)之書?!墩f文》 《玉篇》《廣韻》 尤要。
《新序》《說苑》 《列女傳》 《吳越春秋》 《越絕書》 《家語》 【王肅所集,故列此?!俊稘h官六種》《三輔黃圖》《水經(jīng)注》 《華陽國志》 《淮南子》《法言》 《鹽鐵論》 《新論》 《潛夫論》 《論衡》 《獨斷》 《風俗通》《申鑑》 《齊民要術(shù)》 《文中子中說》 【雖門人所作, 體制未善,詞理頗精,不可廢?!俊额伿霞矣?xùn)》《九章算術(shù)》?!敬送馑迩八憬?jīng)尚有六種。算乃專門之學(xué),極有實用。自唐至明,算書不少,後出愈精,至國朝而極精。此取其古,為通經(jīng)之用?!?/p>
以上漢後隋前傳記諸子?!敬送馊?《太玄經(jīng)》《易林》 《物理論》 《中論》《人物志》《高士傅》《博物志》 《古今注》《南方草木狀》 《洛陽伽藍記》 《荊楚歲時記》 《世說》 《抱樸子》 《金樓子》之屬,雖頗翔實雅馴,僅資詞章談助,非其所急?!峨s經(jīng)》 《參同》 無關(guān)儒術(shù),《理惑》《拾遺》違正害理。其餘多是偽作,宜辨。《新序》《說苑》《列女傳》《水經(jīng)注》 最要?!?/p>
〇諸古書宜分真?zhèn)巍?/p>
此事本朝諸老論之最詳,辨之最精。即《四庫提要》中,已具大略,試取觀之,自然昭若發(fā)蒙。國朝姚際恒《古今偽書考》簡便易看?!居袉涡斜?,又收《知不足齋叢書》中?!?/p>
〇讀書宜讀有用書。
有用者何?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經(jīng)世,可用以治身心三等。唐人崇尚詞章,多撰璅碎虛誕無理之書。宋人筆墨繁冗,公私文字多以空論衍成長篇,著書亦然。明人好作應(yīng)酬文字,喜談賞鑑清供,又好藍本陳編,改換敷衍,便成著作,以故累車連屋,眩人耳目,耗人精神,不能專意要籍。唐以後書,除史部各有所用外,【凡記典章、 風俗、軼事、地理之屬,皆史類。明人地志最劣?!科漯N陳陳相因之經(jīng)注,無關(guān)要道之譜錄,庸猥應(yīng)酬之詩文集,【明人書尤無謂者,鄙陋不根之方志,書帕饋贈之小品,變名射利之評本,程試湊集之類書。】皆宜屏絕廓清,庶幾得有日力,以讀有用之書耳?!窘募?, 鄙者無論,即佳者,少看數(shù)部亦無妨。多讀經(jīng)子史,乃能工文,但讀集,不能工文也。詩亦同。若論其深,總須人有餘於詩文者佳,詩文餘於人者,必不佳?!?/p>
〇宋學(xué)書宜讀《近思錄》。
宋儒以後,理學(xué)家書,推明性理,洵發(fā)前代未發(fā)。然理無盡藏,師無定法,涯涘難窮。其高深微眇,下學(xué)未能猝解。朱子《近思錄》一書,言約而達,理深而切,有益身心,高下咸宜,所宜人置一編。其餘俟積久基成,自宜廣覽。【國朝江永有校注本,極精。近湖北局刻亦好?!?/p>
王陽明學(xué)術(shù)宗旨,雖興程朱不同,然王出於陸,亦宋學(xué)也。猶如繼別之後,更分大宗小宗,不必強立門戶,互相訾詈。
講宋學(xué)者,必先將《二程遺書》《朱子語類》《明儒學(xué)案》 三書讀過,字字寓目,方可幾望入門耳。國朝王懋竑,最深於朱子之學(xué)。所著《白田雜著》必當看。
〇為學(xué)忌分門戶。
近代學(xué)人,大率兩途,好讀書者宗漢學(xué),講治心者宗宋學(xué)。逐末忘源,遂相詬病,大為惡習(xí)。夫聖人之道,讀書治心,誼無偏廢,理取相資。詆諆求勝,未為通儒。甚者或言必許鄭,或自命程朱。夷考其行,則號為漢學(xué)者,不免為貪鄙邪刻之徒,號為宋學(xué)者,徒便其庸劣巧詐之計。是則無論漢宋,雖學(xué)奚為?要之,學(xué)以躬行實踐為主。漢宋兩門,皆期於有品有用。使行誼不修,蒞官無用,楚固失矣,齊亦未為得也。若夫欺世自欺之人,為漢儒之奴隸,而實不能通其義,為宋儒之佞臣,而並未嘗讀其書,尤為大謬,無足深責者矣?!窘?jīng)典義理, 舍文字訓(xùn)詁,何從知之?此事恐難析離。】
宋儒表章《學(xué)》《庸》,然《禮記》乃二戴所傳,七十子後學(xué)者所記?!疽姟稘h書?藝文志》?!糠蛟啤捌呤俞釋W(xué)”者,非秦漢以來經(jīng)師而何?是真漢學(xué)也?!稘h志》 有《中庸說》一篇,【在《戴記》後?!俊端逯尽酚辛何涞邸吨杏怪v疏》一卷。宋天聖八年,以《大學(xué)》賜新第王拱辰等。專尊《學(xué)》《庸》,義有所昉。況《樂記》一篇,漢人所撰,【據(jù)《別錄》有《竇公》一篇知之。】實括論性主靜諸義。董子之書,備言性道中和。然則性理之學(xué),源出漢儒,強生分別,不知學(xué)者也。【考證??敝畬W(xué),乃劉放、宋祁、曾鞏、沈括、洪邁、鄭樵、王林、王應(yīng)麟開其端,實亦宋學(xué)也?!?/p>
愚性惡聞人詆宋學(xué),亦惡聞人詆漢學(xué),意謂好學(xué)者即是佳士。無論真漢學(xué)未嘗不窮理,真宋學(xué)亦未嘗不讀書,即使偏勝,要是誦法聖賢,各適其用,豈不勝於不學(xué)者?乃近人著書,入主出奴,互相醜詆,若有大不得已者,而於不學(xué)者則絕不訾議,是誠何心?良可怪也。【近年士人,既嫌漢學(xué)讀書太苦,又嫌宋學(xué)律身太拘,五經(jīng)幾於廢閣、名文亦嫌披覽。但患其不學(xué)耳,何暇慮及學(xué)之流弊哉?】洛蜀交訌,章蔡快意。於是世之不學(xué)者,襲兩家之騰言,無論漢宋,一律謗毀,必欲天下同歸於不學(xué)而後快。此亦如恥獨為君子者耳。好學(xué)者各尊所聞,各行所知,勿為所動。
〇作秀才後宜讀書。
今人為童子時,尚與經(jīng)傳相親,身入膠庠,自命成學(xué),弁髦敝之矣。此為天下通病。夫?qū)W僮讀書,不過上口粗通,豈能鉤深致遠?入學(xué)以後,神智漸長,閱世稍深,此時讀書,方能尋其要領(lǐng),探其精微。乃以惡濫時文,奪其本務(wù),抑何謬哉!蓋惟入學(xué)後正宜讀書,通籍後更好讀書耳。袁伯業(yè)長大而能勤學(xué),吾願諸生效之。
〇讀書不必畏難。
以上所言,當讀之書,如此其繁,讀書之道,如此其密,似乎莫殫莫究,何暇省身致用耶?是又不然。一經(jīng)一史,古集一家,詞章一體,【講經(jīng)史者,詞章亦不可竟廢,可以涵養(yǎng)性靈,兼資筆札?!拷?jīng)濟一門,【經(jīng)濟存乎其人。 生性闇弱者,不講亦可?!繉>接?,?【果能精通一經(jīng),則群經(jīng)大旨要義,皆已瞭然矣?!俊锻ㄨa》 古子, 觀其大略, 知其要領(lǐng)。又其次,涉獵而已。如此為之,不過十年,卓然自立?!韭攺姸脦熡颜?, 所得尚不止此。】自茲以往,左右逢源?!炯婢杭?。但人生精力歲月有限,以一為主,以餘為輔,已可終身用之不盡。才力有餘者,任自為之?!糠蚝綌喔鄱笾梁?,驅(qū)北轍而求至越,則難矣。若津渡顯然,定向有在,循途而行,計日而到,何難之有?蓋讀書一事,古難今易。無論何門學(xué)問,國朝先正皆有極精之書。前人是者證明之,誤者辨析之,難考者考出之,【參校旁證。】不可見之書采集之。一分真?zhèn)危艜テ浒?。一分瑕瑜,而列朝書去其十之八九矣。且諸公最好著為後人省精力之書。一蒐補,【或從群書中蒐出,或補完,或綴緝。 】一校訂,【譌脫同異?!恳豢甲C,【據(jù)本書, 據(jù)注,據(jù)他書?!恳蛔V錄,【提要及紀元、 地理各種表譜?!看私苑e畢生之精力,踵曩代之成書而後成者。故同此一書,古人十年方通者,今人三年可矣。前人甚苦,【在前人卻於己無大益。校書及注古集尤甚。 】後人甚樂。諸公作室,我輩居之。諸公製器,我輩用之。【今日止須善買書, 讀書,便省力易見效?!渴可袢?,若肯讀書,真可不廢無益之精神,【若無諸公, 自考之則甚勞,不考之則多誤?!慷∫嫔硇模諏嵱?。據(jù)漢學(xué)之成書,玩宋學(xué)之義理,【此時不再考證, 亦已足用。但多覽先正考證之書,而篤信之, 可矣。此事亦無窮,力有餘者聽之?!渴掳牍湃耍Ρ乇吨?。慎勿驚怖其言,以為河漢而無極也。
〇讀書勿諉記性不好。
每見今人不好讀書者,輒以此藉口,此欺人也。日記一葉,月記一卷,十年之內(nèi),可記百餘卷矣。非不能,實不為耳。朱竹垞有言:“世豈有一覽不忘,一字不遺者?但須擇出切要處記之耳。”竹垞為本朝第一博雅人,其說如此,以告學(xué)者。
〇讀書勿諉無書無暇。
能購購之,不能借之,隨得隨看,久久自富。若必待插架三萬,然後議讀,終身無此日矣。即使四部駢羅,豈能一日讀盡?何如姑盡所有,再謀其他。更有一蔽:勸人讀書,多謂無暇,不思嬉遊晝寢,為暇多矣。一葉數(shù)行,偶然觸目,他日遇事,或即恰收其用。自非幼學(xué),真讀書者,斷無終日整襟危坐,限定讀書時刻之事也。
〇買書勿吝。
田穀之利,不及什一。商賈之利,止於三倍。典籍之利,淑身興宗,化愚為賢,子孫永保,酌之不竭。一卷之書,有益天下,此其為利,不可勝言。節(jié)衣縮食,猶當為之。惟買書須得其門。若無通人可訪,則常過書肆,流觀架上,名近雅馴者,索取翻檢,要籍精本,必時遇之。即使買而不讀,果於此道篤好,子孫亦必有能讀之者。
蜀人尚義好施,書院社學(xué),所至莘莘,義卷賓興,色目非一。今有一義,更為進之。仰屋冥搜,專攻帖括,澤竭壁枯,終鮮宏益。以云賑救孤寒則有之,如謂興起人文則未也。儻有好禮者,廣買典籍,置之書院,計最要各部,所費不過千餘金而已。千金之書,百年以內(nèi)不至壞爛,三十年內(nèi)不即散亡,一縣高材,咸得霑丐,展轉(zhuǎn)授受,流澤無窮。一鄉(xiāng)之中,通人接踵,何憂不成為冠蓋里乎?較之募集多金,為文昌魁星修造樓閣,號稱培植文風者,有實效多矣?!疚牟牵?雖有司祿,何與學(xué)校?魁乃斗宿之一,俗以奎壁書府,傳誤作魁。與其儌福於星辰,責效於土木,不如求諸人事之為愈也?!?/p>
〇讀書期於明理,明理歸於致用。
書猶穀也。種獲舂揄,炊之成飯,佐以庶羞,食之而飽,肌膚充悅,筋骸強固,此穀之效也。若終歲勤動,僕僕田間,勞勞爨下,並不一嘗其味,蒔穀何為?近人往往以讀書明理,判為兩事,通經(jīng)致用,視為迂談。淺者為科舉,博洽者著述取名耳,於已無與也,於世無與也,亦猶之獲而弗食,食而弗肥也。【即如 《說文》小學(xué),誠為讀經(jīng)扃鑰,乃吹求無窮,膠柱不化,是守此筦鑰以終其身,仍不免為門外人,何由望見美富,此豈通六書之本意哉?其他考據(jù)家流弊,亦多此類。使世人訾漢學(xué)者,此輩為之也?!侩S時讀書,隨時窮理,【譬如農(nóng)家,年耕年食,不聞必待遍嘗百穀,富積千倉,然後謀一飽也。 】心地清明,人品自然正直。從此貫通古今,推求人事,果能平日講求,無論才識長短,筮仕登朝,大小必有實用。《易?大畜》之象曰:“君子以多識【識,《釋文》劉作“志”?!壳把酝?,以畜其德?!倍嘧R畜德,事本相因。若讀書者,既不明理,又復(fù)無用,則亦不勞讀書矣。使者諄諄勸諸生讀書,意在使全蜀士林美質(zhì),悉造成材。上者效用於國家,其次亦不失為端人雅士。非欲驅(qū)引人才,盡作書蠹也。此條特為能讀書者發(f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