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
掩耳盜鐘
? ? ? ? ?《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則鐘大不可負(fù),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今譯】
范氏, 春秋末期晉國當(dāng)權(quán)的貴族世家之一。晉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90年)被韓、趙、魏、智四家貴族聯(lián)合打敗,逃往齊國?!胺妒现觥本褪侵高@件事。
春秋末期,晉國貴族范氏滅亡了,大夫范吉射戰(zhàn)敗逃亡離開了晉國,出逃以后,一天,有個(gè)人潛入到范吉射家里,發(fā)現(xiàn)了一口大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他想偷偷地把鐘背走,但是鐘又大又重,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怎么也背不動,無法背走。
于是他用木椎(敲擊東西的器具)把鐘砸碎,想砸碎了分幾次拿走,剛一砸,鐘況然(锽然,鐘聲)有音,鐘“鎤鎤鎤”鏗鏗鏘鏘發(fā)出宏亮的聲響。
響聲很大,而且余音繚繞,他擔(dān)心別人聽到聲音跑來把鐘搶走,恐怕自己被人抓住。于是,他急忙堵上了自己的耳朵,這樣他以為別人也同樣聽不到了。
這個(gè)人怕鐘聲被人聽到后,鐘被人奪走,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捂住自己的耳朵,惡己自聞之,害怕自己聽見,以為自己塞起耳朵就不會讓別人聽見了,這真是太糊涂、太荒謬了。
【賞析】
做賊心虛的人,才會自作聰明,玩弄自欺欺人的伎倆,其實(shí)這樣的人是非常愚蠢可笑的。
“掩耳盜鐘”雖然他掩住了耳朵聽不見聲音,但別人的耳朵沒有被捂住,當(dāng)然會聽得到聲音,所以他欺騙不了任何人,只是自己在欺騙自己,只能更加暴露自己的愚蠢罷了。
在我國古代,鐘和鈴都是樂器。后來,人們就把這個(gè)故事概括成“掩耳盜鈴”這一成語,宋元以后,該故事衍化為成語“掩耳盜鈴”了。
掩住耳朵偷鈴,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諷刺原想欺騙別人,其實(shí)是自己欺騙自己deceive oneself,自欺欺人的愚蠢行徑。self-deception.
“掩耳盜鈴”“掩耳盜鐘”是做賊心虛、文過飾非、自欺欺人者的生動寫照。它說明客觀事物不受人們主觀感覺左右,人的行為是一種客觀存在,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