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消費主義引起的精神內(nèi)耗
對于一小部分富人來說,購買華而不實的奢侈品,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用來展示身份和地位的手段。同一條炫富視頻,能被富二代看到,也能被來自山區(qū)的孩子看到,前者可能對此習以為常,后者則被激發(fā)了欲望。想要卻又得不到,焦慮就此產(chǎn)生。通過屏幕,不同身份和不同背景的人能看到同一條視頻,這在某種意義上實現(xiàn)了“人人平等”。

從古到今都有所謂的貧富之分,也有其對應的階級。在封建皇權時期,一個人的階級生下來時就已經(jīng)被確定了,是不可更改的。有人生下來就是皇親國戚,有人則是一輩子的庶民。百分之九十九的庶民(不包括朱元璋之類的猛人),沒膽子去想如何從一個平民成為皇帝,因為謀反是重罪,是要殺頭的,想要跨越階級無異于癡人說夢。因此每個人都在屬于自己的階層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皇帝階層沒興趣關注庶民階層,庶民階層也不會因為欲望的膨脹而去對比皇帝和自己的處境。庶民們沒有“夢想”,沒有“奮斗”,他們不會因為皇帝比自己吃的好睡的好而失眠和焦慮。

現(xiàn)在,由資本主導的世界,階級的界限被有意模糊了。資本家引導人們相信階級是可以跨越的,其目的是為了刺激人們的欲望、銷售商品、讓儲蓄資金流動起來用于消費。因為錢只有流動起來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資本,一直儲蓄在手里的錢對資本家來說就是一潭死水,節(jié)儉這種美德并不為資本家們所提倡。

為了讓普通大眾把辛苦掙到的錢用于消費,資本家開始塑造商品光環(huán)。在早期,人們通過電影電視的大熒幕看到過電影主角在使用某件商品,這在暗示人們,仿佛只要擁有了某件商品就能擁有像電影主角般耀眼的生活,就能躋身上流階層。而電影的內(nèi)容則是類似的,一個窮小子,通過努力、幸運、和其他一些手段,在短短的一部電影的時間內(nèi),成功從社會底層,躋身于上流社會,并過上了揮金如土的生活。

由于受到資本家刻意營造的輿論氛圍的刺激,窮小子翻身做富翁的故事開始越來越受歡迎。更多的人開始相信,自己可以成為電影故事中的主角。每個人都想成為富人,每個人都想成為資產(chǎn)階級,每個人都想比他人過得好。“錢”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每個人都在拼了命地掙錢,每個人都堅信只要掙到了足夠的錢就能改變命運。為了“向錢看”人們只能用時間換金錢,不得不犧牲屬于自己的舒適生活,整天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但階級的跨越真的有那么容易嗎?
一個普通人無論從事什么行業(yè),只要努力工作可以成為中產(chǎn)階級,吃喝不愁,但絕大部分中產(chǎn)都不會成為資本家。因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富人注定只是那么一小撮人。有些東西,出生時有出生時,沒有就沒有。這就是命。你所看到的世界是被刻意營造的,媒體背后的資本刻意挑選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來展現(xiàn)給觀眾,觀眾不知道某個人成功的背后有什么不為人知的內(nèi)幕,也忽略了一個人成功的概率。觀眾只看到刻意呈現(xiàn)出的、區(qū)別于常人的、五光十色的生活。

資本所畫的大餅無疑是非常完美的。它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是那么奢侈,足以讓每個觀眾激起內(nèi)心的焦慮和自卑。它牢牢地根植于人的內(nèi)心,因為它是構建在欲望的基礎上,而人的欲望想要的永遠是更多、更多。但我們要清楚的是,資本構建輿論的目的不是為了讓窮人翻身做富翁,而是為了要激起欲望。在欲望的加持下,銷售一件完全用不到的東西就像給生銹的齒輪添加潤滑油。在欲望的加持下,資本前所未有的高速流動,為資本家們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

媒體所傳達的內(nèi)容是那樣的豐富和新奇,年輕一代的人們,開始逐漸拋棄父母長輩們的諄諄教誨。年輕人反感長輩們老掉牙的訓斥,這也正是資本所期望看到的。在自古以來口口相傳的教條中是存在真理的,這些真理就像金子那樣永不褪色??涩F(xiàn)在金子被黃沙給掩埋了,被當成了嗤之以鼻的垃圾丟在了歷史的角落。

如今幾乎每個人都逃不過消費主義的漩渦,因為現(xiàn)在人們唯一認可的就是購買力,是金錢。道義和美德與金錢相比就是雞蛋碰石頭。在商品快速迭代的如今,資本家們使出了更加多樣的手段,來刺激欲望,引發(fā)人們的焦慮。求而不得是痛苦的,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被輿論包圍,無時無刻都在被欲望折磨。
參考:《制造消費者:消費主義全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