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藥物的“三不”原則——不減、不縮、不換~堅持服藥就是勝利
華北石油精神康復醫(yī)院-滄州心理咨詢-滄州精神科醫(yī)院
患者小A今年19歲,由于“雙相情感障礙”于今年入我院治療,出院后因病情復發(fā),來我院精神科門診進行復查。患者存在言語性幻聽、思維奔逸、情感高漲、意志增強、興奮話多等癥狀,說話滔滔不絕、眉飛色舞,語速快,語量多,并伴隨肢體動作較多等現(xiàn)象。
?我院臨床二科余紅主任認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診斷,并特意詢問患者是否堅持服藥,在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以后,感到又著急又心疼,患者家屬不光沒有監(jiān)督患者按時、按量服藥,還擅自更換了藥物種類和劑量。余主任耐心的給家屬解釋道:“精神疾病就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屬于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是停藥以后血糖、血壓就會出現(xiàn)波動,精神疾病也是一樣,即使康復出院也要堅持服藥,否則容易出現(xiàn)病情的波動和復發(fā),每一次復發(fā)都會對孩子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以后千萬不要再給孩子停藥,有問題及時跟我們溝通。”患者家屬也保證不會再給孩子斷藥。
?但是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加熊|體疾病的患者通常有著強烈的求生欲望,使得他們會積極配合醫(yī)囑服藥,而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恰恰是因為缺乏對疾病的自知力,拒絕服藥,尤其是某些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總認為自己沒有病,是醫(yī)生和家屬想要迫害他們,堅決不肯服藥,甚至為此與家屬爆發(fā)激烈沖突。

今天我們就來為有這類苦惱的患者及家屬提供幾個切實可行的建議。
?精神科藥物的“三不”原則——不減、不縮、不換
? 減藥、停藥均需動態(tài)的專業(yè)評估和判斷(如癥狀緩解,依從性好,社會功能恢復)。
01不減
很多患者在自我感覺“還可以”或者藥物不足的時候,會自己把劑量減少,但這是不可取的,藥物“足量”是精神疾病治療的基本原則之一,如自行減藥,致患者血藥濃度明顯下降或波動,則可能導致病情反復遷延。
02不縮
治療時間不能自行縮短:以抑郁癥為例,通常抗抑郁治療分為急性期、鞏固期、維持期。急性期治療中控制患者癥狀,鞏固期防止復燃(癥狀好轉后再次發(fā)生惡化),維持期防止復發(fā)(疾病痊愈至少2月后再次出現(xiàn)抑郁癥狀),只有經(jīng)過這三個階段病情穩(wěn)定后方可開始緩慢減藥。并且整個過程必須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如果患者自行提前減藥,或者減藥速度過快,都可能誘發(fā)疾病的復燃或復發(fā),而隨著發(fā)作次數(shù)的增加,患者的發(fā)病期會延長、對藥物的敏感度降低、治療難度會明顯的增加。
03不換
藥物種類不能自行更換:精神科藥物種類很多,不同的藥適應的人群、對應的疾病特征也各不相同。有些患者在藥物不足時自己到藥房買其他種類的藥“頂上一陣”。這樣不僅不利于疾病康復,還可能存在健康風險。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復雜,如自行更換藥物,可能引發(fā)不良反應,自行更換的藥物還可能會與長期服用的內科藥物產(chǎn)生藥物相互作用,導致兩種藥物的藥效減弱或副作用明顯增加,對軀體臟器功能造成損害。

?家屬應監(jiān)管患者服藥
1、每日應按照醫(yī)囑要求督促或協(xié)助病人定時定量服藥,服藥時間一般安排在餐后,不能擅自間斷、增減藥量,禁止因病人病情好轉而自行停藥。
2、家屬應對藥物妥善管理,不要將藥物交病人保管,每次服藥后檢查病人是否真正服用藥物,防止病人藏藥、吐藥。
3、可以為患者選擇一些新型的藥物進行治療,比如——口崩片,口崩片能在口腔內迅速崩解或溶解,其崩溶時間通常為數(shù)秒,因此崩解迅速、吸收迅速,口崩片尤其適用于吞咽困難和服藥依從性不高的患者。
4、當家屬覺得實在沒有辦法說服患者服藥時,一定不要聽之任之,請迅速聯(lián)系患者的主治醫(yī)生,及時將患者的情況告知醫(yī)生,讓醫(yī)生幫您想辦法解決。

? ?請您相信藥物治療,相信科學的力量,堅持服藥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