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厭惡 | 我為什么會討厭自己?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們開始毫不留情地踩踏與蹂躪自己?
你對自己感到非常不滿意,常常在心中咒罵自己的愚蠢,不斷地為所犯下的小錯道歉,生怕自己造成別人的負擔,抗拒甚至恐懼他人一個職責性的眼神,總覺得是自己摧毀了一切美好。
自我厭惡是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簡單來說就是痛恨自己,然后永遠都認為自己糟糕透頂。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日本詩人寺內壽太郎這句金句,完全淋漓盡致的提現(xiàn)了自我厭惡的巔峰。
成長環(huán)境是導致自我厭惡的主要因素之一。
1922年著名社會學家顧里提出鏡中自我的理論,他認為:自我知覺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這面鏡子獲得,而后我們會吸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今兒產(chǎn)生新的自我感覺。
擁有強烈自我厭惡感的人,就非??赡艹砷L于軍事化教育與教養(yǎng)過度嚴厲的家庭。這類型的父母或親近的重要他人,傾向于采取責罵、處罰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互動,缺乏真實的溝通與理解。
因此,在長期都是接受到外界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的狀況下,經(jīng)過自我內化,會逐步的形成根深蒂固難以揮去的自我厭惡感。
「我會這么慘,都是你的錯!」
「我怎么會這么苦命,落得和你一起的下場!」
自我厭惡感很容易被情緒勒索激發(fā),明明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身邊卻總有人把情緒往你身上砸,你可能經(jīng)過反抗、掙扎,到最后習慣于過度承擔他人情緒,不自覺地接受了所有不好的后果都是由你造成的設定。于是只能一邊努力地討好,一邊又痛苦地認為無法有所改變而落入自我厭惡的深谷里。
?
我們總是認為完美主義是追求卓越的表現(xiàn),但是其實完美主義并無法引導人們發(fā)揮天賦和達成使命,反而成為一條最危險的岔路。
無論是害怕他人批評的眼光或擔憂「就算努力也無法達成目標」,完美主義心中最恐懼的其實是必須面對「失敗」的脆弱感。
而當我們?yōu)榱吮Wo心中一碰即碎的脆弱感時,自我厭惡的出現(xiàn)等于打了一劑預防針。為了不想遭受到痛苦突襲,不想猝不及防,所以干脆先演練已經(jīng)遭到打擊之后的樣貌,甚至選擇永抱失望,可是避免受傷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自我的價值。
?
那么,說了這么多,我們該如何擺脫自我厭惡的狀態(tài)呢?
1.接受失望
世事無常,任何人都有對自己失望和無能為力的時候,要學會原諒自己,要學會允許自己失敗。
對失望和無能為力感做到坦然,對每個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無論多完美的人,都會有困頓的時候,你不能屈服于它,認為無論如何都無濟于事;也不能因為逃避而自我厭惡,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導致失敗。
不是這樣的,無論是誰都會有失敗或者無能為力的時候。
2.?換一個視角評判自己
讀書的時候,老師常常教我們要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瞎子摸象」的典故肯定大家都讀過。
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用優(yōu)勢的視角來看待自己,而非問題視角。
這個世界的很多運行規(guī)則都在引導人們從「問題」視角評判自己。比如:「我還有很多不足需要彌補」,「下次在改進一點可以做的更好」等等。
而優(yōu)勢視角引導大家相信自己的潛能與優(yōu)勢,學會不斷發(fā)掘自己的優(yōu)點,即便在糟糕的情形中也能夠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
你可以問自己一這些問題,并給出答案,以此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
● 讓我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能力?/ 特點是什么?
●?做什么事情能夠讓自己感到開心?我有什么特殊能力讓自己在這件事情中獲得快樂?
●?最近一次遇到困難是什么時候?我是如何用我的能力,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沒有被擊???
優(yōu)勢視角的練習,能夠幫助自己在自我厭惡與批評之外,積極地看待自己。漸漸地,你會從優(yōu)勢視角中感受到力量,從而不再需要通過自我厭惡來逃避無能為力感。
「雖然不是最好,但是足夠了」,要學習這樣的心態(tài)與思維方式。
沒有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會犯錯,都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比起「我為什么總是做不好」而言,「足夠好」的概念更能夠讓你接受自己。
3.?構建模擬場景
當你內心對自我的評判與厭惡又出現(xiàn)的時候,構想這樣一個場景:
你正在和自己最關系你的人對話,你的好友正在經(jīng)歷你所經(jīng)歷的一切,你該如何開導他?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
這種方法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從優(yōu)勢視角看待自己和所面對的困境。
自我厭惡者會因為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而對自己感到不滿,而其中的關鍵因素仍然是「愛與被愛」的不足與匱乏。
當你穿越他的自我厭惡,給予他們一個鼓勵的擁抱時,他們就會從中獲得勇氣與機會去正視與面對自己的自我厭惡,擺脫自我厭惡。
人的總體命運沉重而殘酷,那是掙扎、受苦和死亡的命運。一個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達到生活的真正目的;而一個人生活得越幸福,就越發(fā)延遲達到這一目的。
事實上,痛苦是一個凈化的過程。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只有經(jīng)過這一凈化過程才會神圣化,亦即從生命意志的苦海里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