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古典音樂“規(guī)范”的有意思的觀點
最近在讀Challenging Performances《挑戰(zhàn)演奏》作者是Daniel Leech-Wilkinson。這本書是為了讓演奏擺脫不必要的規(guī)則和約束以及古典訓練和實踐帶來的焦慮;也鼓勵表演者找到更多演奏古典樂譜的創(chuàng)新方式。尊重樂譜但不僅限于樂譜??
??這本書具有極大爭議所以需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讀
里面提到的有一些觀點我倒是覺得蠻有趣想要來分享一下
?? 美國音樂學家Richard Taruskin認為演奏者對樂譜的理解和詮釋只能由聽眾來判斷
作曲家的離世把他的作品神圣化了,將作品變成必須復制和服從的圣物,Juniper Hill在《Insights from
Musicians in a Diverse World》把“完美的音樂是要被精準復刻的”作為演奏的“道德律令”從而引發(fā)了深入思考的問題
我們到底欠已經(jīng)離世的人什么?
而Kingsbury認為作曲家的作品就像遺囑一樣
?? 古典音樂家們被訓練“行為”和“思考”,古典音樂其實相當不寬容,學生被各種比賽,音樂會,大師班評估,這個模式則改變了許多老師的教學方式,并為數(shù)百萬人定義了音樂的標準和品味。仿佛被灌輸了高分“規(guī)范的詮釋”
??ANZCA音樂考試提供了一套特別有針對性的標準:
準確性、安全性、均勻、遵守、控制能力、流利度、自信、音樂表達、感情投入、樂句、強弱
通過這樣的標準可以將標準實踐模式化和制度化,增強一致性
??規(guī)范音樂表達僅能夠作為遵守行為規(guī)范的標志,但讓孩子認為音樂是官方的而不是交際性的,規(guī)范的古典音樂教學并沒有鼓勵合作,互惠互利,思想和表達方式的共享,而是宣揚正確的復刻模式
??學生遵守規(guī)范從而得到老師和社會的認可,但規(guī)范也具有“壓迫性”,學生逐漸感到恐懼;害怕犯錯,害怕彈錯風格,害怕不合規(guī)矩??謶謳韷毫徒箲]以及演出綜合癥,而這種意識形態(tài)對此要負重大責任
??自尊心和勇氣對于創(chuàng)造力至關(guān)重要,許多年輕的音樂家由于多年的批評和服從陷入困境,根本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勇氣去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鋼琴家Kristiina Junttu說不對自己苛刻是非常難的,因為這是她從小形成的態(tài)度,但這并不能讓我的演奏變好
??King’s College London認為有說服力的溝通和富有想象力的音樂才是最終目的,學生要求對自己的表演進行口頭介紹,沒有按照原譜演奏的地方可以通過這個機會澄清自己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