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過度夸張的真實

(全文約2200字,閱讀約需5分30秒)
乍一看這題目,有些矛盾——夸張不是事實,盡管是對事實的形象的描述。但是用在這部番中,我覺得也合適——女主角小學僅有一個朋友,而且這個朋友還要求必須認識初中班里的所有同學并和他們交朋友,否則就會和她絕交。
這在正常的、外向的人看來是一種平常的、簡單的事情,但是對女主一里波知而言,卻是艱難之至——因為她哪怕是和別人說上一句話,都會緊張的不行,而且在第一話試圖自我介紹也因為過度緊張導致嘔吐。

迫于過去好友的壓力,波知決定從前座女生砂尾菜子“下手”,隨后又交上了副班長本莊阿魯和蘇特卡·拉吉特,后來陸陸續(xù)續(xù)和班上的同學們交好。
這部番的一大主題,就是友情。正是因為友情的存在,波知走出了一人的世界,和外面的精彩世界接觸。而從環(huán)境渲染的角度來看,這部番營造的校園氛圍,是溫馨、治愈的,既沒有《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中同學們唯利是圖、明爭暗斗的黨閥斗爭,也沒有《聲之形》中西宮硝子因自身缺陷而遭遇校園霸凌。

人物刻畫同樣也是這部番的一個加分點,每個人物都各具形象,既有膽小怕事的一里波知,也有不茍言笑(才怪,狂笑起來不會輸給一方通行)的砂尾菜子,有“殘念系”女生(把小學校服當做初中校服,衣服上還有衣架),幸運D卻又很樂觀的本莊阿魯,以及把波知喚作“師傅”(具體體現(xiàn)在總是要波知教她各種忍術(shù)黑科技)的歸國女子蘇特卡·拉吉特。而且人物姓名的選取同樣耐人尋味,比如一里波知日文諧音“一個人”,砂尾菜子就是“直率的孩子”,本莊阿魯是“留有本性”,蘇特卡·拉吉特就是“外來的孩子”等。

說完了這些,我也得開始說我的題目——“過度夸張的真實”的意思了。
所謂“夸張”,體現(xiàn)在這部番的女主一里波知上。和別人對上話就緊張得不行,還在自我介紹上兩次嘔吐。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般不會有人會在和別人講話的時候緊張到這種地步,也不會有人會把和別人搭話看成是一種“負罪感”,頂多就是不愿意主動和別人說話,在被別人叫到的時候還是會自然地談笑風生。

但是,這又是真實的。從文學上的角度來看,第一集和最后一集波知的兩次嘔吐,是一種前后照應,盡管這時候的一里波知不再像初一的時候內(nèi)向,已經(jīng)有所成長,但是內(nèi)心的恐懼仍未完全消除。換在我們身上不也是如此嗎?我們身邊不乏內(nèi)向的人,當然,我也是這其中的一員,我也不愿意主動和別人交友,最好的體現(xiàn),就是剛進了大學、高中、初中、小學的微信群中,大家都是互相加微信,但是我卻從來不主動加別人的微信,除非他的關(guān)系跟我很好。但別人主動加我,我也不會拒絕,畢竟都是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學習的同學們,即使我之前跟他關(guān)系不好,也還會在互加微信后互相給對方的朋友圈點贊或評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主動過來加我的微信,所以即使是小學的微信群,我作為班長兼群主,仍有一半的同學們還沒加我做好友,而我直到現(xiàn)在也不會主動去加這些同學的好友。
那么造成這種內(nèi)向的原因是什么呢?雖然動畫之中未曾提及,但是我也可以試圖揣測一番。在我之前的《LoveLive!》的長評、《一周的朋友?!返拈L評和《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完》的長評中,我就數(shù)次提及了一位同樣內(nèi)向的少女——不錯,正是我的本命西木野真姬。



以前寫這三篇漫評的時候都是基于動畫上的劇情進行分析,但是上次買了《校園偶像日記-西木野真姬》后,我對真姬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真姬之所以內(nèi)向怕生,是因為在遇到μ's之前,她一直都對父親唯命是從,父親要她做啥,她就做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原因,使得真姬一心沉迷學習而漸漸忽略了外界的環(huán)境,也就造就了真姬“學習優(yōu)秀卻情商很低”的人設。UP主也一樣,我成績優(yōu)秀,是985高校的畢業(yè)生,現(xiàn)在還是美國TOP50大學的研究生,但是我的情商卻低的可憐,總是不能揣測對方的真實想法,也不愿意主動和老師同學搭訕。這部番的女主也一樣,成績十分優(yōu)秀,但是怕生怕到了極端的地步。幸虧她有一個愿意讓她改變的小學朋友,才有了后面波知的成長和改變。


即使是放開“交友”的層面,這部番的另一個真實,就是成長。比起以前波知不再像以前一樣那么怕生了,但是為什么最后一集波知還是嘔吐了呢?因為編劇的前后照應的文學功底,更重要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即使波知真的愿意克服和他人交友的內(nèi)心恐懼,沒有足夠的時間,也無法克服。因為這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只要稍有松懈,可能會使前面的努力功虧一簣。這就是一個好習慣或者好品質(zhì)的形成過程。我不禁想起這樣一句話:
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生活猶如騎自行車,唯有不斷前行方能保持平衡。
要形成好習慣,才能贏得人生路上的成長。而形成好習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面這句話可以聯(lián)想我們剛剛會騎自行車那會兒,我們要經(jīng)過多少從車上摔落的經(jīng)歷,受過多少傷,才能最終學會騎車?回到番劇,波知原先把“與人交流”看成了比登天還難的事情,要想克服這一心理障礙,得有多難,這段艱難困苦的過程,也就體現(xiàn)在最后一分鐘的那一聲嘔吐上了。
總而言之,這部番盡管有一些夸張的元素在里面,但是通過一段溫馨的校園生活的描寫和與同學們的交往日常,既讓我們了解了波知對外界的認知成熟過程中的成長,同時也透過波知這一虛擬形象,反射出我們的實際生活,也通過波知未完全成長的經(jīng)歷中,了解了實際生活中形成一個優(yōu)良習慣的不易。看完這部番,我雖不會像波知一樣把改變過程看的很痛苦,但是至少也給了我鼓勵——波知都能如此,何況我呢?
——這也算是一種意義上的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