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阜南縣張寨鎮(zhèn)華陀集隋永軍40年的堅守,打造良心秤!
運營總監(jiān):鮑安常LJ007
2021年6月22日整理
阜南縣張寨鎮(zhèn)華陀集的隋永軍,今年54歲,他十四五歲時就和父輩們學習木桿秤的制作工藝。憑著幾十年的磨礪,隋永軍對木桿秤的制作過程有著精準的把握。選料、校星、配砣、打磨等20多道工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隋永軍都是爛熟于心,精心操作,按照祖輩傳下來的工藝絕不走樣。他說,我這輩子就是靠誠信安身立命,俺做的都是“良心秤”。隋永軍為人厚道,手藝精湛,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慕名找他買秤。鄉(xiāng)親們說,老隋的秤質量好,稱得準,俺放心。
木制桿秤,是我國古代一項了不起的發(fā)明,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千百年來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現(xiàn)代各類電子磅秤的出現(xiàn),古老的手工制秤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就阜南縣來講,目前會這門手藝的人不多。隋永軍講,他準備讓兒子、女兒也學制秤,他也相信這門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傳統(tǒng)手工藝不會失傳。
2021年3月,在隋永軍的積極申報下,桿秤制作被批準為市級非遺,隋永軍也成為阜陽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杜平 )
圖片說明:
1、2021年6月19日,隋永軍在為桿秤校準。






2、 隋永軍對木桿秤的制作有著精準的把握。選料、校星、配砣、打磨等20多道工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隋永軍都是爛熟于心,精心操作,按照祖輩傳下來的工藝絕不走樣。
3、2021年6月19日,隋永軍檢查完工后的桿秤質量。
4、手工制作桿秤即是力氣活,也要細致耐心。
5、2021年6月19日,隋永軍為孩子們講解桿秤的知識,
6、小小的一桿秤,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2021年3月,在隋永軍的積極申報下,桿秤制作被批準為市級非遺,隋永軍也成為阜陽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運營總監(jiān):鮑安常LJ008
#阜南鮑安常#
安徽阜陽:阜南縣張寨鎮(zhèn)華陀集隋永軍40年的堅守,打造良心秤!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