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 | 表情包
微信8.0全面上線,表情包升級,你的人情和友情,也升級了嗎?

微信表情包的發(fā)明者應該是個人精。他洞悉文字的局限性。也洞悉人性的弱點。于是就盡其想象,用個“包”盡可能地把人類表情一網打盡。
微信里初識,如果只用文字“你好”,那只是一個中性問候,沒有溫度。但如果放一個微笑符,對方就知道你的善意,而如果是熟人,不妨點個“開口笑”,甚或“壞笑”,那就顯著升溫了。又如握手與作揖,文字固然也能表達,但換做表情符,就更有了熱度,對我的學生,我經常猛敲其頭(打頭符)以示親昵,打頭符越多,越親密,這都是文字無法體現(xiàn)的。所謂文如其人,“符如其人”,表情包的使用風格往往因人而異,如性格外向,常會連用幾個握手符,或連作三揖。內向的,一個夠了。
毫無疑問,表情包豐富了文字,增加了文字的厚度與力度,如同美圖,直接給你驚喜,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常用的也就“微笑”“開口笑”“握手”“偷笑”“流汗”“蹺拇指”“驚奇”“作揖”等,自忖遠未到“濫用”的程度。事實上我覺得漢字的表情包早早就有了,那不就是傳統(tǒng)的標點符號嘛,“冒號”表示重要提示甚至是宣示;“引號”是提醒你鄭重加持;“問號”,則是光疑問詞還不夠,還增強質疑的力度;“感嘆號”更不用說了,表達情緒之滿血。至于省略號,更奧妙,可以玩“曖昧”,也可以是故布疑陣,或暗示、隱衷以及“恕不一一例舉”之類。多少年了,漢字是主糧,標點符號就是調料,拿海派的傳統(tǒng)調料來說,無非醬油外加蔥姜油鹽糖醋酒,有了表情包,好比添加了鮑汁蠔油雞精豆豉肉桂丁香蒜蓉剁椒花椒郫縣豆瓣……

菜燒得好不好,調料是否得當很關鍵,凡濫用調料的,我們都會輕蔑地說一句“巴”。在此,我趁機“聲討”一下濫用表情符的朋友,閣下但圖一時之快,豈知在下承弊之苦?都說濫用表情符就是調料“十三香”轟炸胃部之虐,其朋友圈的發(fā)布,或者與人對話,往往幾個字甚至不見文字,惟見育兒袋湯汁淋漓拖油瓶五顏六色的一大坨,雖說漢字源自象形,但圖畫畢竟非關文字,誰有閑情看圖識字呢,這類不肯動腦子的朋友我不忍心拉黑,但可以打開“朋友權限”,選擇“不看他”。不看,不被傷害總可以吧。

與此極端相反的是,另一朋友在群里硬性規(guī)定“不準用純表情包”,違者自罰。我非常同意他的做法。但又覺得哪里似乎不對。表情包的狂炸固然可惡,但“純表情包”一律禁用也未免矯枉過正,很多時候,特別無言時,往往一個表情勝卻文字無數(shù),有一次我與人發(fā)生齟齬,翌日想微信里解釋,又怕越解釋信任越少,便在對話框放了一個微笑。是為搭脈。
很快,對方也來個微笑。是為對等。彼此都不失自尊,卻又都釋放了善意。再一日,我來了個開口笑,對方也開口大笑,就這樣我們又恢復了友誼。這不就是“言外之意,無上妙諦”嗎?可見,人心之微妙。(胡展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