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文史 第12輯 昆山習(xí)俗風(fēng)情 童子黃瓜及蝦糟
昆山文史 第12輯 昆山習(xí)俗風(fēng)情 童子黃瓜及蝦糟 作者:金立明 美味佳肴往往不在乎貴賤,唯精心制作、色香味俱佳而適人之口者,為最。古鎮(zhèn)周莊,膾炙人口的風(fēng)味食物甚多,以童子黃瓜及蝦糟為尤。 童子黃瓜屬蔬菜,與常見的蘇州蜜汁小醬瓜相仿,不過品相,味道卻相去甚遠。周莊鎮(zhèn)西首的吳公裕,是始創(chuàng)于清朝咸十年間的老號,店主為徽州人,開店不久,便以其作坊自制的童子黃瓜而名震四方,并曾獲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每到初夏,店號就派專人去四鄉(xiāng)瓜棚選購黃瓜,須一指粗細,上下勻稱,二寸來長,無籽,稍過則不取。因收價較高,菜農(nóng)踴躍。店后是作坊,內(nèi)有大場,洗凈后勻攤于席地,晾干。再置于大缸中腌漬,其鹽比一般的醬瓜要少三分,并不時上下翻動,謂“倒缸”,使鹽味均勻。又用面粉揉成面團,切成半寸見方的小塊,曬干,等出霉,名曰:“黃子”。到時裝整一層黃瓜,一層黃子,更迭鋪平裝實,封口。吳公裕的黃瓜絕不放糖,但不失甜味,個中緣由便在于那一層層的“黃子”,它吸盡了黃瓜中多余的鹽水,以分泌出淀粉,使之與黃瓜自身的糖份交融,而產(chǎn)生“天然”的甜味。 上柜的童子黃瓜,呈翡翠綠,透明,無籽(故舊稱“童子“黃瓜”),食之脆而清香,甜而不膩,古鎮(zhèn)有喝“阿婆茶”之俗習(xí),童子黃瓜便為茶桌上的寵物,當時已有了制作罐頭的技術(shù),用籠蒸,然后以錫封孔,所以能遠銷海外。 可惜店主的后輩無心經(jīng)營此業(yè),加以社會動蕩,吳公裕于抗戰(zhàn)末期倒閉,如今鎮(zhèn)西鹽店橋下,店招猶存,童子黃瓜卻已杳然,令人遺憾。而蝦糟則不同,可稱得上民間風(fēng)味小吃,一到時令,家家制作,故仍留傳迄今。 天一轉(zhuǎn)涼,就到了做蝦糟的季節(jié)。外地極少見到,這大概與本地的環(huán)境資源有關(guān),這里四面環(huán)水,水又潔凈,盛產(chǎn)各種河蝦。 夏秋兩季,常見的是水晶蝦,色澤光亮,蝦肉飽滿且有韌性,味道自然鮮美。做蝦糟的那種蝦,是立冬之后的品種。那蝦細如縫衣針,長不滿三分,鮮活時,彎成一條細眉,形如農(nóng)家婦女插花用的引線,所以叫它“插蝦”。 買插蝦不用上集市。下午常有漁家婦女提著籃子在街上叫賣,聽到“賣蝦羅——"的吆喝聲,拿一只大海碗出門,她也不用稱,用碗舀一碗不過兩三角錢。買回來之后,攤開在桌面上,上年紀的就要戴一副老花眼鏡,搬一把椅子坐下,慢悠悠地用揀去小螺螄、水草、小白條魚、再漂洗干凈,盛在碗里,如水墨色。把適量的糯米蒸熟,趁熱拌入插蝦里,加黃酒、姜末、花椒?鹽,過七八天,就成蝦糟了,這時候的插蝦成桔紅色,間雜著雪白的飯粒,溢出陣陣香味。 蝦糟一般不單吃,放著,因?qū)俣?,過一段時間也不會壞。平時當“佐料”用,如“蝦糟豆腐”,在豆腐里加一兩匙蝦糟清蒸,老人喜歡;“蝦糟小魚”,小串條魚和蝦糟紅燒,凍一凍,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還有“蝦糟湯”等等。只是沒有聽說過蝦糟燒肉的,也許有人試過,味道不好就作罷了?!拔r糟燒螺螄頭肉”據(jù)說是一道名菜。當年與柳亞子一起創(chuàng)辦“南社”的葉楚傖先生,闊別家鄉(xiāng)多年,回來時專愛吃這只菜,想來味道也不會差的。 不過,最近幾年里,似乎難得能嘗到蝦糟的味道了,是漁民們富了而不愿做這小生意,還是小鎮(zhèn)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而無心去拾掇了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原載《蘇州雜志》1990年第1期)
昆山文史 第12輯 昆山習(xí)俗風(fēng)情 童子黃瓜及蝦糟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