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遇虎《況義》
山中遇虎 明代《況義》 【原文】 一老翁與少年友。 一日偕出,道由山中,遇虎咆哮前來。 少年急緣樹上避之。 老翁彷徨莫措,偃臥佯死,虎環(huán)回嗅且疑,遂棄去。 其少年異而叩曰:“何為者耶?迫而嗅,遲疑不食爾?!? 老翁笑曰:“非嗅非疑,只為我密語:'若等切勿與交。'” 【今譯】 一位老人與一位青年人交了朋友(一老翁與少年友)。 有一天(一日),兩人同出(偕出),路過山中(道由山中),他們進(jìn)入大山中,在山林里遇見一只老虎咆哮著向他們撲過來(遇虎咆哮前來)。 這位青年人(少年)急忙沿著樹干爬上去(急緣樹上)躲避老虎(避之)。 老人(老翁)猶豫間(彷徨)手足無措(莫措),便就地躺下僵臥在地上(偃臥),裝死(佯死),老虎環(huán)繞著老人邊走邊嗅(虎環(huán)回嗅),疑疑惑惑(且疑),慢慢終于放棄老人走開(遂棄去)。 這位青年人(其少年)驚異地向老人詢問說(異而叩曰):“那老虎為什么會這樣呢(何為者耶)?挨近您嗅了又嗅(迫而嗅),卻遲遲疑疑不吃掉您(遲疑不食爾)。” 老人笑著回答說(老翁笑曰):“它不是嗅我疑我(非嗅非疑),只是對著我悄悄地說(只為我密語):'這種人(若等)切莫(切勿)與他交朋友(與交)。'” 【賞析】 本則寓言是在說明,不能共患難的朋友,不是真朋友。?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