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中國投資表明莫迪理性占上風,印度專家稱美國“感到失望”

作者:王德華
經濟從來不是孤立的,它與政治、外交和軍事緊密聯系在一起。所謂的政冷經熱過去了。中印兩軍從班公湖脫離接觸,預示著持續(xù)9個月的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危局得以緩解。它還為兩國解決實際控制線的其他遺留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這一大背景下,印度對中國的投資禁令開始松動。
據《印度經濟時報》2月22日報道,印度政府和行業(yè)消息人士告訴路透,印度將批準45項來自中國的投資提議,其中可能包括長城汽車和上海汽車。
去年加勒萬河谷發(fā)生的流血沖突,是中印邊界45年來發(fā)生的最嚴重事件。印度國內民粹主義高漲,打砸燒中國商品的事件屢屢見諸于網絡。中國的100多個APP被禁止。與此同時,來自中國的約150份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投資提案被擱置。
《印度經濟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印度將150份中國投資分成三類,具體取決于對國家安全的風險。來自非敏感行業(yè)的提案將更快獲得批準,而那些被視為“敏感”的提案將在稍后進行審查。
中印關系從來就不僅是雙邊關系。它一直是世界秩序拼圖中的一塊。對中國如此,對印度同樣如此。正是地緣政治環(huán)境惡化破壞了中印關系。中印發(fā)生45年來最血腥的流血沖突,與去年新冠疫情爆發(fā)來的中美關系有關。
去年元月武漢首先報告發(fā)生新冠疫情后,美國從“幸災樂禍”到“殃及自身”。特朗普和蓬佩奧一直甩禍中國,并叫囂與中國“脫鉤”,把產業(yè)鏈從中國轉移出去。莫迪政府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妄圖把產業(yè)鏈轉移到印度去,振興“印度制造”。莫迪政府在中印邊境挑釁中國,除了奉行蠶食鄰國領土“前進政策”外,還有一個目的是,送給華盛頓的“投名狀”。
當印軍在邊境遭到慘敗,特別是20名印度軍人成為莫迪政府冒險政策的犧牲品后, 加勒萬悲情催生印度國內狂熱的民粹主義,中印“經濟切割論”在印度甚囂塵上。莫迪政府為了迎合國內的這股反華逆流,無視印度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間商品以及設備來自中國的事實,實行所謂的“去中國化”運動。印度全面禁止中國的投資以此報復中國,同時對中國進口商品“100%檢查”。
這不是印度政府第一次對中國企業(yè)“動刀”。2017年,中印兩國發(fā)生洞朗對峙時,印度極端民族主義者將中印貿易逆差,視為中國向印度的“經濟侵略”。印度媒體鼓吹“抵制中國貨”,“印度打響第二次經濟獨立戰(zhàn)爭”。印度政府為打壓中國企業(yè)挖空心思,而中國企業(yè)卻成了待宰的羊羔。
其實,貿易戰(zhàn)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更何況,印度在中國的對外出口和投資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中國對印度的出口僅占其出口總額的2%。印度從中國進口,是因為它別無選擇,或者是印度制造不出來,或者價格高。禁止從中國進口,意味著印度花更多的錢。
去年兩國關系嚴重惡化時,就有印度專家批評莫迪政府的魯莽的做法。印度經濟學家斯瓦米納坦?艾亞爾稱,“印度希望成為全球價值鏈的一部分,中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那就要進口更多的中國機械和零部件。這意味著不是自給自足,而是相互依賴。”環(huán)球時報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新德里迎合國內民粹主義,毀掉兩國多年建立起來的經濟合作紐帶是“自殘”。
莫迪政府解除中國投資禁令,是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印度前外交官巴德拉庫馬爾先生在推特上評論稱,莫迪總理理性思考占上風。這表明,某種形式的正常化進程正在進行,源于一次深刻的政策審查。這將印度國內野心勃勃的鷹派人物和他們的美國朋友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