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戰(zhàn)士高達】承前啟后----RGM-79C 吉姆改

RGM-79C的設計出廠可以追溯到聯邦為了發(fā)展RGM-79吉姆而改進吉姆本身的計劃,當時月神II工廠、奧古斯塔工廠以及研發(fā)局所在的賈布羅工廠均提交了各自的設計方案。而RGM-79C作為賈布羅的方案則是研發(fā)設計最晚的機型,但是這款機體卻吸收了之前研發(fā)機型的諸多經驗。比如機身設計便源自于RGM-79[E]或是RGM-79D。
?
C型首次與UC 0079年?11月底出廠,自12月初便正式供應給前線。就初期分發(fā)到吉姆改的部隊均是些以教導隊這樣性質較為獨特的部隊。不過后來也開始逐漸分發(fā)給普通部隊。首先拿到該種機型的便是賈布羅直轄的教導團,接著逐漸普及至北美地區(qū)。但是此時大致確定編制的歐洲戰(zhàn)線幾乎看不見C型的身影,之前就部署RGM-79[G]的亞洲地區(qū)在分發(fā)順序上也排的比較后面。而在太空方面,雖然來不及趕上所羅門的戰(zhàn)斗,但一些宇宙規(guī)格的RGM-79C吉姆改卻被投入到阿巴瓦空的戰(zhàn)斗中去了。

而包括巴寧格、孟夏等人所在不死身第四小隊也在戰(zhàn)爭期間駕駛過RGM-79C 吉姆改。當時他們的母艦在所羅門被卡多擊沉,隨后被運輸艦安格爾救起后意外獲得了原本預定送給教導隊的吉姆改,之后該小隊便駕駛該機參加了阿巴瓦空戰(zhàn)役。其中還有一機便在戰(zhàn)斗中使用了HWF GR MLR79-90mm 步槍。之后還在戰(zhàn)斗中目睹了吉姆帶著小艇一路沖進了白色對抗馬的格納庫中。
?
但在阿巴瓦空的戰(zhàn)斗中國,該機參加的最著名的戰(zhàn)斗便是和鐵球的混合部隊,與603技術測試中隊測試中的MA-05Ad 比格羅·朗格之間展開了激烈的交火。而在其他戰(zhàn)場上甚至還有的吉姆改搶先登陸阿巴瓦空,卻被埋伏于此的扎古I所擊毀。另一點在戰(zhàn)斗中頗讓人注意的便是這些投入到阿巴瓦空戰(zhàn)役中的吉姆改裝備了光束武器。雖然有些資料認為吉姆改沒有使用需要仰賴無重力環(huán)境才能制造的1400kW的發(fā)電機,采用的1250kW出力的發(fā)電機難以帶動需要1350kW才能穩(wěn)定運行的光束武器,但目前看來之后吉姆改統一采用實彈武器并非是機體出力不夠,而是因為聯邦軍在其他方面的考量。

而在戰(zhàn)爭結束后,C型和G型也一并生產。到了UC 0081年時,為了合理化部署計劃,聯邦軍也開始整合戰(zhàn)爭中百家爭鳴的MS規(guī)格,力求消耗性零件互通,并且統一操作系統。C型也配合采用統一規(guī)格的零件,以及修改武裝固定用轉接器等,最終成為采用新規(guī)格的骨干機型。由于在戰(zhàn)后規(guī)格的機體中,吉姆改的生產數量遠遠超過其他機型,因此也導致世人普遍認為RGM-79C是戰(zhàn)后研發(fā)的機體,用于整合戰(zhàn)爭期間各行其道的規(guī)格。某種意義上上說,這也沒錯。但是隨著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各類機體也開始統一規(guī)格,更讓這種說法為人所知。但不可否認的是,RGM-79C吉姆改確實大量裝備了聯邦軍,即使是一直都默默無聞負責川流的海岸警衛(wèi)隊中,都能看到吉姆改作為MS部隊所活躍的身影。
?
而UC 0081年10月13日聯邦議會通過的聯邦軍重建計劃也成了這句話的進一步推手。由于MS部隊需要重新整編,聯邦軍暫時采取生產增量體制,才得以順利增加可供調度的數量。這波生產一直持續(xù)到RGM-79R 吉姆II于UC 0083年出廠為止,而且吉姆改在陸續(xù)改裝為吉姆II之余,甚至一路用到了UC 0090年代。

RGM-79C作為繼承吉姆后期生產型的設計理念,實現了機體部件的兼容化和規(guī)格的一體化。其結果便是在提高生產性和整備性的同時,所有機體都能發(fā)揮出符合規(guī)格的性能。另外其改良方向便是增設推進器來讓無論是大氣環(huán)境還是宇宙中都能實現高機動性和高性能。這也成為了聯邦軍強化整體戰(zhàn)力的緊迫事實。

RGM-79C頭部中的傳感器也有著戰(zhàn)爭型號和戰(zhàn)后型號之分。戰(zhàn)后生產的型號引進當年D型和C型嘗試使用的技術,改為不僅生產性更高、精確度與可靠性也更高的器材。隨著局部機構簡化,頭部組件的空間更為充裕,也得以提升了火神炮彈藥的搭載量。不過C型和[E]型的頭部外形幾乎一致,但C型增設了桿形天線。就機能來說和G型設置在肩部的天線近乎完全一致,均為通信用的器材。就算是米諾夫斯基粒子戰(zhàn)斗濃度下,也有著不錯的短距離指向性通信功能。自D型之后也將這種足以涵蓋周圍的頭部天線列為標準裝備。而這些延續(xù)自之前型號的頰部排氣口和桿狀天線也可以看出一年戰(zhàn)爭末期生產的高性能吉姆系列機體所帶來的影響??梢哉f如果吉姆只是高達的簡易版的話,那么吉姆改的頭部更注重于生產效率和可靠性,成為了有別于高達的工業(yè)產品。
?

吉姆改也保留有核心區(qū)塊構造。該構造可以以區(qū)塊為單位進行更換,這也代表主發(fā)電機和駕駛艙能夠一并更換,雖然整體造型有點類似于核心戰(zhàn)機但卻沒有作為戰(zhàn)機單獨的功能,但這也使得本機在作為測試平臺時非常優(yōu)秀。不過吉姆改和吉姆之間由于電子組件等規(guī)格上并不相同,并不能直接更換,而是需要加裝轉接器才可以。而且駕駛艙門處為了方便在地球、殖民地或是月球等有重力環(huán)境下上下機體,因此還設有機師用的絞車組件以及避免滑落的欄桿。對于不習慣的人來說,踩著踏板并抓著纜繩一路上升至十幾米高的駕駛艙處也不是一件易事。

吉姆改的肩甲設計采用了[E]型的設計,頂面向上掀開時,擴大了臂部的活動范圍,肩甲正面和背面不需要一同活動。臂部也能大幅度上下擺動,同時亦能控制肩部推進器的方向。甚至能卸下肩甲對肩關節(jié)進行調整。肩部的桿狀起吊具也是獨特的設計,在其他機型上沒有見到。但位于肩甲頂部接近肩頭的起重吊具并不是在這片可動裝甲上,而是直接固定在肩甲內部骨架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支撐強度。
?
由于改良方向之一便是增強機動性,因此使用了原本[E]型和D型所使用的四聯裝推進器的推進背包。而且背包左上部連接著光束軍刀的基座。雖然[E]型未能設置光束軍刀充電機能,不過隨著內藏輔助發(fā)電機,總算得以實裝。吉姆改在裝甲形狀和內部構造等方面也都簡練許多,因此了比舊有機型更好的生產性和整備性。

后裙甲的中央區(qū)塊被分割為上下兩片,可作為掛載火箭筒的掛架。而先行生產的[E]型并沒有這個功能,因此也可以算是分辨兩者的特征之一吧。
?
吉姆改在臀部還設置有兩具向下且推力為1870kg的推進器。不必多說,這種設置方式演示沿襲自RGM-79[E]。不過內藏的推進器換成了更小巧的型號。正式因為成功縮小了推進器的尺寸才得以在推進器上設置火箭筒掛架。
?
吉姆改的腳底底部各搭載了兩具雖然小型但有著充足推力的推進器,且推進器變得更為緊密。腳底也以此被分為前后兩個部分。而且將腳底也進行了磨砂出力,加強了步行性能。

而且RGM-79C還是決定采用排除一切多余裝備的簡單框架結構,主要還是以生產性為優(yōu)先考慮。而且對于戰(zhàn)爭結束后重建的聯邦軍而言,地面戰(zhàn)斗能力也值得重視。難以降低成本和調校的RX-78 NT-1阿力克斯的腿部構造被擱置,采用了現有吉姆系的構造,以普通吉姆為基礎進行改裝。但是由于腿部采用了巨大的姿控發(fā)動機而不得不采用了露出大容量能量輔助電纜的設計。但是和進行高機能化的其他部隊不同,吉姆改的腿部幾乎是承襲了原型機的簡潔構造。這種構造自高達問世以來就一直沒有太大變化,可以說是高達完成度之高的最好證明。

在駕駛艙的使用上,吉姆改作為一年戰(zhàn)爭結束前夕所研發(fā)的MS,使用的駕駛艙包含吉姆特裝型、吉姆加農II等機體通用?;旧虾鸵荒陸?zhàn)爭中的其他MS有著相同的構造,雖然在視野與舒適性方面均有問題(雖然也有人認為武器追求舒適性是過于奢侈的做法,不過一旦考慮到需要長時間關在駕駛艙里的情況,也就成了無法忽視的因素),但也有著和其他機體共通化的便利性和生產性,并節(jié)省了機種轉換訓練的時間。就當時來說還算是過得去。至于主屏幕則在艙門背面,在進出時主顯示屏也會上下滑動。側面屏幕也能顯示正面以外的畫面。但是除去正面、左右和后方視野的屏幕外均是視野死角。在座椅和正面顯示屏之間設有主控制臺,其左右設有副控制臺。操縱則是通過左右操縱桿和腳部的踏板實現的。

但無法否認的是駕駛艙空間太過狹窄且有強烈壓迫感。座椅上大致都設有逃生裝置,但是考慮到MS受損過重導致發(fā)生爆炸的狀況下,實際上無法保障到機師的生命安全。而且當巴寧格帶領麾下小隊追擊二號機時,還使用駕駛艙內的操作手柄和吉斯機等人進行作戰(zhàn)簡報,似乎手柄就像鼠標一樣可以在戰(zhàn)術地圖上做出各種標記,也算是有著相當的實用性。而這一型的駕駛艙在全周天屏幕和線性座椅誕生之前一直被大量使用。

不過據說還有一種吉姆改作為吉姆后期生產型進行了改裝,換上了吉姆GS型使用的宇宙推進用背包。據說該種后期生產型吉姆和之前的吉姆機種以及RX-78相比,大幅改變了推進器配置,共增加至6座推進器。在之前的機型中,為了采取減速在內的高機動時,必須通過AMBAC和御姿噴口來改變機體的方向并啟動主推進器。這也是因為之前機型中背包的主推進器全部朝下,而這種噴口的布置方式也讓宇宙中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該背包方案原本也將作為可選配置反饋給RX-78-2。但是其結果也如大家看到的,該種推進背包最終在吉姆GS型上現身。

在武器裝備上,除了被各種聯邦機體大量使用的實彈武器外,在一年戰(zhàn)爭末期時,后期型吉姆便裝備了一種未知規(guī)格的光束噴槍/光束步槍。并在阿巴瓦空戰(zhàn)役中被這些吉姆改所使用,然而該種光束武器卻沒有在其他機體上看到。話雖如此,但該光束武器可以一發(fā)就擊穿MP-02A食人魔的裝甲,并有著能給MS致命一擊的威力。

除了光束武器外,在頭部的兩門60mm火神炮也是標準裝備了。一年戰(zhàn)爭期間RX-7822高達和RGM-79吉姆的實戰(zhàn)數據也表明這是一款實用的裝備。
?
在一年戰(zhàn)爭期間,這些作為后期型吉姆的吉姆改使用的是和其他吉姆一樣的RGM-M-Sh-003 盾牌。不過到了戰(zhàn)后,吉姆改改用了作為改進型號的RGM-M-Sh-007。雖說外觀上的改變僅有取消了十字形標志,防御力似乎也沒有什么區(qū)別。但RGM-M-Sh-007卻通過整合優(yōu)化復合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了可生產性。內側握把被拆除,改為固定架。盾牌可以直接掛載前臂上,盾牌上的滑動單元也可以讓機師調整盾牌方向,提升了盾牌的使用效能。這可以說是裝備邁入多樣化的證據。

但是在戰(zhàn)后,比如在大量使用吉姆改的UC 0083年,這些吉姆改卻以實彈武器為主。這種原因的出現則是考慮到一年戰(zhàn)爭期間RGM-79 吉姆使用的光束噴槍在戰(zhàn)爭中的實際表現讓人頗為質疑。而且由于光束武器會在大氣層內的威力會產生衰減,這也是一年戰(zhàn)爭期間吉姆系MS的主要武裝光束噴槍的有效性產生的影響,與地面、宇宙間的互換性可能就產生了一定問題。因此姑且“倒退”為制造成本均優(yōu)于光束武器的實彈武器。何況將實彈武器和光束武器相比較,實彈武器在地面、宇宙間的威力衰減率較少,成本效益極佳。雖然大量裝備的90mm機槍缺乏對吉翁MS一擊必殺的能力,喪失了裝備上的優(yōu)勢。不過考量到由于格斗戰(zhàn)的需要而保留了光束軍刀,而且由于機體綜合性能的提高,可以說整體攻擊力并沒有下降。

機體的實彈武裝使用的較多的有小巧的HWF GMG-M79-90mm?機槍和有著大口徑高火力的HB-L-07?/ N-STD?超絕火箭筒。不過像HWF GMG-M82-90mm機槍等其他制式武器也可以被吉姆改所使用。
?
HWF GMG-M79-90mm?機槍是一款在宇宙/地面通用的犢牛式機槍。設計非常緊湊,而且由于采用犢牛式設計,因此槍管尺寸不變而不會損失精度。為了提升精確度和應對更復雜的戰(zhàn)場態(tài)勢。因此HWF GMG-M79-90mm?機槍在上部的提把前部加裝了獨立的觀瞄傳感器,提高了目標捕獲半徑和射擊精度。這種機槍最早被月神II的RGM-79[E]使用進行測試,在確認其可靠性后,便逐步配發(fā)給C型、D型、G型等多種吉姆機種使用。而且泛用性也頗受贊譽,導致之后該種機槍在戰(zhàn)后還發(fā)展出了多種不同改型。

HB-L-07?/ N-STD則是HB-L-03 / N-STD的改進型號。其中的改進包括將彈匣改為可拆洗視,加裝獨立的觀瞄傳感器,并改進了武器的可靠性。發(fā)射大型成型炸藥和榴彈的MS用火箭筒也讓該種武器成為了吉姆改所使用武裝中最強大的火力。即使是之后的RX-178 高達Mk-II也采用了同一型號。不過如此強大的火力在MS性能日漸強化的日子里越來越難以捕捉目標。而到了UC 0083年里,大部分吉姆改裝備的依舊是90mm機槍,裝備火箭筒的吉姆改數量較少,大概每個中隊里最多只有一機的樣子。

就像前文所述,已知該機最早參戰(zhàn)是在阿巴瓦空戰(zhàn)役中作為聯邦艦隊的一份子投入了戰(zhàn)斗。一些吉姆改在聯邦艦隊從金米島出港時便作為護衛(wèi)部隊攻擊吉翁的偵察MS。之后大量的吉姆改(當時也被稱為吉姆后期型)參加了對阿巴瓦空E區(qū)的進攻。在戰(zhàn)斗中表現也相當不錯,裝備的光束武器和不錯的機動性也能和吉翁的MS打的有來有回,為最終聯邦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戰(zhàn)爭結束后,吉姆改作為聯邦軍重建計劃的一部分繼續(xù)大量生產,并被分配給各個聯邦駐軍基地以及各個聯邦艦隊用于替換之前損失的MS并替換過時的武器。在UC 0083年的迪拉茲之亂中也能見到該機的活躍表現。比如駐守金米島的MS部隊,各聯邦的軌道艦隊等部隊,以及當時的特林頓基地中均能見到該機的身影。然而該機在和迪拉茲艦隊中的老式MS交戰(zhàn)的戰(zhàn)斗中表現平平,很難說的上有多優(yōu)秀。不過這也和當時復雜的形勢有所關系,比如在特林頓基地遇襲的過程中,許多吉姆改尚未反應過來便被擊毀了。

而在迪拉茲之亂后,提坦斯成立,再到打的相當激烈的格林普斯戰(zhàn)爭時,聯邦軍的主力MS已經從吉姆改換成了進行近現代化改裝后的吉姆II。
?
雖然在吉姆改之前也進行過RX-80和RX-81等各種各樣選擇和型號的機體試作和實驗,但從成本方面看來都無法做到制式采用,只能停留在實驗性運用。而不得不讓吉姆改一直坐著量產機王座直到吉姆II的到來。

吉姆改在聯邦軍中依然在使用直到UC 0090年代,當時像一些管區(qū)的實彈射擊場之類的基地也會有著吉姆改作為守備部隊。不過使用的裝備依舊是以實彈為主,而此時這些基地的防護目標除了那些依舊在活動發(fā)起恐怖襲擊的吉翁殘黨外,還有著許多原先帶著機體離開部隊從而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強盜團伙。當然這群由于有著MS,因此也會襲擊一些偏遠聯邦基地的部件補給倉庫等地區(qū)。但是對于這群強盜來說,吉姆改以及搭配可以告訴飛行的SFS的混合部隊來說,對付他們自然綽綽有余,連其指揮官也稱之為:當作實戰(zhàn)訓練也不錯。而此時這些吉姆改使用實彈武器的優(yōu)勢也體現出來,比如補給方便性價比高等。因此當對方使用光束武器擊墜吉姆改時,聯邦軍自然也表現出了異常的驚訝。

但是吉姆改在其漫長的服役生涯中也像其他吉姆系機體一樣出現了一些變體型號,而且本身極為優(yōu)異的生產性和擴展性也讓吉姆改成為了一個常青樹,也是日后該機歷經迪拉茲之亂、格林普斯戰(zhàn)爭并直接服役至UC 0090年代的資本之一。
?
RGM-79CA突襲型吉姆便是一款以吉姆改為基礎改進而來的MS。在一年戰(zhàn)爭結束后由格林普斯II開發(fā)并交由暗影特種部隊使用,該機裝備了各種各樣的武器,但其中大多數均使用實物彈藥,唯一的光束武器便是光束軍刀。而為了在增加武器攜帶量的情況下執(zhí)行突擊機動,因此將推進背包更換為大功率推進器,并在后腰安裝了額外的推進器。背包兩側還各有一個煙霧發(fā)射裝置。裝備的主武器為一把Franz EF-ASH114T霰彈槍,用于對付高速目標并由鼓式彈匣供彈。側面的裙甲中還收納著一對AE/ZIM.?HD?2型熱能匕首,作為聯邦和吉翁技術結合的產物可以在接觸時熔穿敵方機體的裝甲。而背部最顯眼的莫過于裝備的AE/ZIM.C-Main-0011-F 鏈雷,每個鏈雷由10個圓盤形地雷組成,并通過柔性電纜相互連接。每個地雷的底部都有磁性爪使其可以附著在物體上。

當時格林普斯II開發(fā)的吉姆改變體不止突襲型吉姆這一種,還有著以吉姆改為基礎改進而來的RGM-79C[G]陸戰(zhàn)用吉姆改。作為換裝為地面規(guī)格的吉姆改,為了在1G的地球重力下使用,因此腿部結構仿照了RGM-79[G] 陸戰(zhàn)型吉姆。在暗影特種部隊獨立研究的地面用機體規(guī)格下,使得該機可以無障礙的背負起大型武器架。而且為了迅速運送攜帶的各種武器和彈藥,因此步行速度比一般的陸戰(zhàn)化樣機提高了3成左右。

而在戰(zhàn)后所使用吉姆改變體也不僅僅有這種,還有著一種獨特的吉姆改變體,被稱為吉姆改雷神部隊型。作為奧古獨立作戰(zhàn)部隊的雷神部隊由于并非主力部隊,而是由來自各方人員組成的雜牌軍,因此主要使用機體便是在幾乎報廢的吉姆改機體基礎上,用吉姆指揮官型和其他部件替代缺失的部分而制成的,因此其背包和頭部均是吉姆G型的部件。雖然規(guī)格和吉姆改相同,但駕駛艙卻換成了全周天屏幕和線性座椅,并為機師的風格而進行了調整。因此和普通的吉姆改相比,該機有著更好的瞬時功率。當時范恩和洛佩斯在桑給巴爾級克勞諾斯號上組裝了該機,并在白令海和提坦斯的追擊部隊展開了交戰(zhàn)。

然而之后該機左腿在北美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戰(zhàn)斗中受損,并被升級為RGM-79C 吉姆改-鹡鸰。 當時范恩·艾西里埃諾感受到了吉姆改的基礎配置和高扎古以及吉姆鎮(zhèn)暴型之間的差異,因此趁著機體受損的機會,使用了神秘贊助商(也就是阿納海姆)提供的部件對其進行了大規(guī)模升級,并得到了吉姆改-鹡鸰。該機裝備了RGM-86R 吉姆III開發(fā)期間拒絕的鹡鸰單元,同時在肩部和腿部額外加裝了推進器,推進劑的容量也得以提升。這些改裝大大提高了該機的機動性也使其難以駕馭。而且原先吉姆改的運動控制程序已經無法處理鹡鸰單元和加裝的推進器了,因此額外安裝了人工智能方便控制。不過之后該機又被擊墜后再度回收改裝成MSK-003鹡鸰Ⅱ,但目前就不多贅述了。

但除開戰(zhàn)斗所用外,吉姆改的命運之路尚未走到終點,許多吉姆改作為實驗平臺或是數據搜集單元為聯邦開發(fā)技術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于吉姆改采用了能夠追加各種裝置的設計。使得對部件的推力增設、性能評估以及匹配測試等方面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因此以吉姆改為基礎進行各種改裝,以及各機體采用的革新性構造和技術驗證方面有著很大貢獻。
?
吉姆改自設計階段就已經把擴充性納入考量,自戰(zhàn)爭時期就是諸多機型的藍本。特化對MS格斗戰(zhàn)性能的特殊規(guī)格機體RGM-79FP吉姆打擊型就是其中一例。該機型便是當時研發(fā)中的C型,并追加附加裝甲和格斗戰(zhàn)用護目鏡制成的重裝甲機機體。

另外戰(zhàn)后吉姆改也作為研發(fā)各類新機型的測試平臺。最著名的一臺集體便是GP計劃中配合數據搜集資料所需而改裝而成的大功率吉姆。該機型是在UC 0081年4月完成更新。一說這種大功率吉姆是由分發(fā)到特林頓基地的10臺吉姆改中的兩臺改裝而成。但是具體情況還需考量。不過確定的是特林迪基地的人員確實有著大功率吉姆進行著各種測試和模擬戰(zhàn),而且特林頓基地遇襲的事件中這兩臺大功率吉姆均被擊毀,第一臺在最初的襲擊被擊毀,而另一臺由阿連中尉駕駛參加了追擊GP-02高達的任務中,并在行動期間被擊毀。大功率吉姆整體增設了1650kW的高輸出發(fā)電機、大型推進背包以及新型緩沖阻尼器。這些裝備自然便是出自戰(zhàn)后進軍MS制造業(yè)界的阿納海姆之手,該機型便是為了為了該公司研發(fā)中的GP-01高達收集各種數據資料。

不僅如此,自UC 0084年起,也有比照吉姆II規(guī)格施加修改的CR型,這個機型同樣投入到各種新型推進背包搭載實驗等用途上。當時該機在聯邦軍已經將次世代主力MS確定為吉姆II的大背景下,提坦斯的T3部隊便裝備該機以收集數據,以測試評估提坦斯是否裝備吉姆II。作為試驗機型而制作的機體,吉姆改高機動型上的各種傳感器和推進器均被強化,機體的其他系統亦一同升級為吉姆II的規(guī)格。推進背包中包含一個改進的發(fā)電機和高性能傳感器。右胸增加了一個散熱口,左胸則額外安裝了一個輔助傳感器。腿部也得到了改進并加裝了姿控推進器。同時手臂和裙甲也被改進用來攜帶額外的E-PACK。另外該機還可以通過少量的可選換裝轉化為狙擊類型的規(guī)格。

?
在充分發(fā)揮其高度擴充性下,使得吉姆改得以扮演MS研發(fā)幕后功臣的角色。并一路堅持到UC 0080年代中期。而到了UC 0080年代后期時,MS研發(fā)主流已轉變?yōu)槿蓜庸羌埽簿褪撬^第二代MS。因此吉姆改作為第一代MS被研發(fā)部門當作測試平臺的使命也告一段落,之后也逐漸被分發(fā)至各個部隊繼續(xù)使用。不過自然也有一部分被改裝為吉姆II繼續(xù)使用。
?
除了作為測試平臺外,吉姆改改裝而來的訓練機也在各個MS訓練基地或是學校中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機師。
?
TGM-79C吉姆改訓練型便是一款由吉姆改改裝而來,并于U.C.0085年開始使用的初級教練機,主要用于講解MS基礎知識以及基礎的MS駕駛訓練。而在其基礎上還誕生了 TGM-79C吉姆·戛納這一機型,和之前的吉姆改訓練型不同之處除了外觀上更貼近吉姆改外,還設置了雙座駕駛位,即駕駛席和教練席。不過該機依舊有著一定的戰(zhàn)斗能力,在熟練的機師手中也能展現不錯的戰(zhàn)力。

還有一些吉姆改則被阿納海姆用作非戰(zhàn)斗用途,并被漆成了奧古所屬的配色。這是阿納海姆為了進行和MS有聯動的新武器開發(fā)時運行試驗而擁有的機體。雖然作為一年戰(zhàn)爭末期的機體,在當前聯邦軍將吉姆II作為主力機后依舊被阿納海姆投入到非戰(zhàn)斗目的的任務中。雖然基本構造和之前使用的RGM-79C吉姆改相同。但駕駛艙中還是使用了全周天屏幕,傳感器等設備也被進行現代化換裝。由于機體的目的便是為了收集運用測試數據,因此在肩部安裝了暗處作業(yè)用的探照燈和外部傳感器,可以從機身各處收集運用武器時的運用數據,并將其傳送至測試時監(jiān)視用裝備的功能。曾有三臺該型吉姆改被投入用于測試FXA-08R-X1 原型米加騎士。其中兩臺為普通型配置,還有一臺為指揮官型配置。指揮官型在腳部加裝了額外的裝備,這也是為了應對運用測試時的意外事故。指揮官型機的預備推進器和燃料箱合為一體,膝部還有著光束軍刀的收納裝置。不過除去隊長機外,參加測試的兩臺普通型配置的吉姆改的機師均為參加過一年戰(zhàn)爭的老兵。

縱觀RGM-79C的服役生涯,作為一款服役近20年的機體可謂說是經久耐用,這一方面也體現出吉姆改本身的優(yōu)秀素質。而且在戰(zhàn)后作為聯邦軍大量使用配備的主力MS也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但可能有些瑕疵的一筆。然而除開作為戰(zhàn)斗用機外,吉姆改更重要的身份便是作為測試平臺,為日后MS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奠定了基石。而整體而言,對吉姆改的評價稱之為:承前啟后,也不是不可以。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