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wǎng)最全】TG歷代坦克發(fā)展型號大全(1)
59式中型坦克: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工業(yè)基礎十分弱,根本不具備研制和生產(chǎn)坦克的能力。所以從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中國決定首先從蘇聯(lián)購買坦克以應部隊急需。特別是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更加快了中國引進蘇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生效后,1950年11月,中國從蘇聯(lián)首批購進10個坦克團的裝備,主要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間,又相繼從蘇聯(lián)購進47個坦克及自行火炮團的裝備。
1955年11月,中國從蘇聯(lián)獲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號T-54A的樣車。T-54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型坦克之一?[8]??。它的成功引進,使中國裝甲兵的坦克裝備技術水平首次與世界同步。
在1959年,中國成功制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輛坦克----59式中型坦克(中國研制代號:WZ120,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簡稱:59式坦克)。
該型坦克戰(zhàn)斗全重36噸??,乘員4人,最大時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門100毫米線膛炮,戰(zhàn)斗射速7發(fā)/分,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配有紅外夜視儀可夜間駕駛 。車體首部和側(cè)面的裝甲較厚,炮塔成流線型,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坦克具有較強的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良好,重量較輕,結(jié)構(gòu)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方便。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國裝備的國產(chǎn)第一代主戰(zhàn)坦克。該坦克于1959年開始列裝中國軍隊,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國裝甲兵的主要裝備???。中國共生產(chǎn)了1萬輛以上的59式坦克,絕大部分是包頭617廠生產(chǎn)的,中國另一個坦克生產(chǎn)基地-洛陽拖拉機廠生產(chǎn)了500輛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車首裝有與前上裝甲垂直的防浪板、當坦克涉水行駛時可防止水浪濺至駕駛員潛望鏡。駕駛員右邊的車體前部空間為彈藥架、電瓶及燃料箱。駕駛員后面的車體底甲板上開有向車內(nèi)開啟的安全門。炮塔為鑄造結(jié)構(gòu),其外形為半蛋殼形,前裝甲厚約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彈能力。頂裝甲是用2塊D形鋼板對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頂部的,炮塔位于車體中部。
59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59-100(100mm)線膛炮,身管長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氣裝置,反后坐裝置的駐退機和復進機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發(fā)射鈍頭穿甲彈和榴彈,最大射速為7發(fā)/min。其中五九式穿甲彈仿自蘇聯(lián)BR-412式穿甲彈為穿深一千米穿深140毫米。
68革試驗車:

這是在WG時期,由坦克廠的工人們自行設計制作的一輛實驗車,是最早的730發(fā)動機實驗平臺,因為曾經(jīng)多次接受各種改造與測試,裝了730馬力發(fā)動機,小直徑負重輪。純粹由廠中工人改造出的一輛樣車,沒有總師單位。

121工程:

在63年裝甲兵研究院開始了第一代國產(chǎn)中型坦克的論證工作,第一代國產(chǎn)中型坦克的項目編號定為121,在64年裝甲兵研究院開始方案論證,7月以“121項目專題會議紀要”下達了設計指標、任務分工及進度要求,并于當年11月、12月分別下達了121指標方案的補充指示。64年起一機成立了產(chǎn)品設計所,其中的一個設計隊專管121的研究。到65年2月,五機部下達了121的58項戰(zhàn)技指標要求,明確了總體設計方案與設計任務書,之后進行了121的具體設計。
?最初的121實際上是根據(jù)情報部門得到的T-55相關情報資料進行研制的,設計基本上就是把手中的59式按照T-55進行改良的,當時的戰(zhàn)技要求是:“在59式坦克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提高發(fā)動機的功率,提高機動性和最大行程,增大彈藥儲備,采用雙向穩(wěn)定器、紅外夜視夜瞄裝置、三防系統(tǒng)等,使整車達到蘇聯(lián)T-55坦克的技術水平”。以下早期121的大體情況主要根據(jù)這時期121的相關描述以及后來121設計變更的一些內(nèi)容,還有一些是參考同時期的131-1、211-1兩種樣車,總的來說是這樣:
確定的配置為:
火炮為帶雙向穩(wěn)定器的100毫米線膛炮,現(xiàn)在我們所知69式標志性的100滑是后來才加進來的,這時候并沒有;此外雙穩(wěn)最初由60所研制,到69年才交給了二機。
夜視裝置:安裝在69式上面的70式炮長夜間瞄準鏡于64年開始研制,67年由298廠試制出最初的樣機,69年10月研制任務以及圖紙樣件移交給了258廠,年底裝出三具樣機于70年1月在121樣車上進行了試驗(三具的數(shù)量恰好對應69年底試制的三輛121樣車),整體來看68年可能還未能上車試驗(131-1和早期69式照片上沒有安裝夜瞄),參考211-1在69年的記載中裝有夜瞄以及121樣車69年就開始定型來看121的一、二號車在69年應該已經(jīng)裝上了夜瞄裝置;配套的紅外大燈IHD-500大概也同時開始研制(由上海輝光燈具廠研制,我沒找到具體研制信息),順便一提121最開始的紅外大燈的安放位置實際上和T-55類似安裝在炮塔正面以連桿運動而非后來的炮根處,結(jié)合同時期131-1照片紅外大燈在炮根處平臺側(cè)面安裝以及如今發(fā)現(xiàn)的疑似68G樣車上炮根處有支架來看69式可能到68年就已經(jīng)將紅外大燈從炮塔正面移到炮根處了,由于131-1照片和68G改裝時間不明無法確認68年試制的二號車是否已經(jīng)這樣改動;車長晝夜兩用用指揮觀察鏡我僅找到73年湖光機械廠開始為69式研制的說法,在此之前情況不明。

發(fā)動機:采用后來定型為12150L-7的580馬力發(fā)動機,根據(jù)記載63年616廠5月呈報B2-54發(fā)動機改進設計任務書,要求最大功率580馬力,7月開始了設計。這個發(fā)動機樣機試制時間我沒找到資料,但于65年1月就完成了第二次保險期的試驗,同年2月7日下達B2-54發(fā)動機改進為121坦克提供動力裝置的科研計劃。這款發(fā)動機經(jīng)過多年研制于74年設計定型,80年7月生產(chǎn)定型
集體三防裝置:121設計之初就有集體三防,是根據(jù)T-55的情報資料進行研制的。這時期國內(nèi)的集體三防于65年最早試制了出來,并如上文所述在66年裝進了121一號車與一輛改裝的59式參加了核試驗;
潛渡裝置:潛渡裝置如上文提及在68年后的試驗中就進行過測試,同時也是這時期T-55以及131-1具備的功能。
冷啟動裝置:簡單的說就是以高壓空氣作為車輛啟動的動力,把電啟動作為輔助起動系統(tǒng)??諝馄饎釉赥-55和131-1上具備也是后來121設計簡化時取消的項目,這時期的121應該是具備的。
油箱彈藥架:傳統(tǒng)的T-54車前部油箱與彈藥架是分開的,從T-55開始將油箱和彈藥架結(jié)合在一起,簡單地說就是在油箱上開若干圓孔鑲嵌炮彈,這個設計除了節(jié)約空間提升攜彈量提升油箱容積外還能起到油套效果一定程度防止殉爆。油箱彈藥架這個設計T-55具備,同時期的131-1也有如此,這時期的121自然是有的。
液力助力系統(tǒng):傳統(tǒng)蘇聯(lián)坦克沒有助力機構(gòu)開起來很吃力(所謂大錘換擋),T-55開始增加了轉(zhuǎn)向液力助力和主離合器助力。國內(nèi)早在50年代末研制坦克時就考慮過液力助力,從后來121簡化時取消掉了轉(zhuǎn)向助力來看,我個人覺得這時期的121應該具備液力助力裝置;
改進方向機:定型的69式的方向機性能相比59式有所改進,從10°/s提升到15°/s,后來121簡化時仍保留了改進方向機,這時期的121應該有這方面的改進;
其他相關的:
測距儀:目前來看測距儀應該是相當晚才加入121的設計的,在69年改進的描述中提到合像式測距儀而到71年配套的激光測距儀及瞄具才開始研制,同時這時期的T-55也不具備激光測距儀,自然這時期的121是不具備的。
傳動改進:后來121簡化時取消掉了行星側(cè)傳動,我找了一下沒找到對于T-55性能詳細描述的文章,無法確定T-55的傳動相比T-54是怎么改進的,這一點上無法確定。
自動滅火器:同樣是121簡化時取消的項目,定型的69式和59式一樣是三個半自動滅火器,我查了一下也沒找到T-55具有該項目的描述只有提到外貿(mào)的T-55有的改進了自動滅火器,同時期的131-1也沒有該項目的描述,因此無法確定是什么時候加進來的
離心式機油濾清器:這是在131-1上有的改進項目,這時期的121也可能有。
駕駛員右側(cè)的柴油顯示器及開關,過去59式的柴油分配開關、手搖柴油泵、排氣開關、油量顯示器的面板在車長座位下,定型的69式將這些移到了駕駛員右側(cè)更加方便,這也是T-55上有的改動,由于只是車內(nèi)布局改動,無法確認是121研制之初就從情報中得知的還是73年獲得T-55實車后參考進行的改動。
WZ111重型坦克:

wz111重型坦克是中國最終沒有研制完成的一種重型坦克。
中國WZ-111重型坦克的動力傳動室與當時的多數(shù)坦克一樣,位于后部。它采用12缸520馬力柴油發(fā)動機,可能是蘇聯(lián)V-11發(fā)動機的仿制品。就是這種選擇最終對WZ-111總體項目產(chǎn)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機動性極差。中國坦克傳動裝置幾乎一成不變地模仿了IS-2坦克。行走部分由7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組成,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后。WZ-111坦克有4名乘員,駕駛員工作位置在坦克前部正中間,另外3人全在炮塔內(nèi)。炮手位于炮塔左側(cè),可使用伸縮式瞄準儀,能通過帶機械和手動傳動檔的游星齒輪轉(zhuǎn)動機制旋轉(zhuǎn)炮塔。炮塔電傳裝置還配備有車長指揮系統(tǒng),能在車長按下專門按鈕后使主炮向車長觀瞄鏡方向轉(zhuǎn)動。受到當時國際上"破甲彈至勝論"的影響,WZ111重型坦克的反裝甲炮彈主要是破甲彈,因為其穿深很高并且穿甲效果良好即使發(fā)射的主炮膛壓很低也不影響其威力,主要原因是因其制造難度低,不需要先進的穿甲彈加工廠。

中國廣泛使用IS-2坦克部件和組件。而在坦克布局上,同樣沒有大的改變,幾乎完全模仿IS-3的原貌。當然,WZ-111坦克根據(jù)中國軍方的新要求,在結(jié)構(gòu)布局、武器裝備、車載設備等方面也進行了一些適當變化和改進。作為這種借鑒加創(chuàng)新研制方法的成果,WZ-111重型坦克的外形既像蘇聯(lián)定型的IS-3,又像新型T-10。在技術方面,中蘇重型坦克同樣也有某些相似之處。WZ-111坦克車體由軋制裝甲鋼板焊接鑄造而成,正面部分從上到下的裝甲鋼板厚度分別為60、120、130毫米。裝甲炮塔前部鋼板厚200毫米,后部厚80毫米,頂甲板厚25毫米,有兩個艙口.
直到1964年,WZ-111重型坦克仍未能得到更大功率的發(fā)動機、標準人機工程學炮塔和強度相當?shù)难b甲車體,而且國產(chǎn)的炮射破甲彈在穿透力方面甚至連同時期蘇軍最新裝備的RPG7火箭筒的破甲彈都不如,完全無法用于實戰(zhàn)。因此中國軍事領導人被迫決定停止重型坦克研制項目。

69式中型坦克:

69式中型坦克(英文:Type 69 Medium Tank),是20世紀60至70年代中國在5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改進研制的一種中型坦克。
該坦克安裝了一門100毫米滑膛炮、由一臺580馬力柴油發(fā)動機驅(qū)動、配有雙向穩(wěn)定器及紅外夜視夜瞄裝置等。該坦克在火力和機動性以及夜間作戰(zhàn)性能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所提高??。
69式中型坦克于1963年下達戰(zhàn)技指標,1964年完成設計,1965年生產(chǎn)出樣車,1974年設計定型。該坦克曾出口到伊拉克、泰國、巴基斯坦等多國。據(jù)統(tǒng)計,69式中型坦克總計生產(chǎn)了約3200輛??。
69式主戰(zhàn)坦克的裝甲防護與59式相同,采用均質(zhì)鋼裝甲,鑄造炮塔,車內(nèi)攜帶半自動型滅火瓶3個,手提滅火器1個,車上裝有電點火煙幕筒2個。
該坦克的通信設備包括1部A-220A型電臺和1套A-221A型車內(nèi)通話器,車內(nèi)裝有1臺6千瓦的GFT6000型硅整流發(fā)電機?。69式坦克的通信設備較之59式坦克有所改進,裝了一部A-220A型電臺。這種電臺是在A-220電臺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小的改進,使電臺的頻率數(shù)由96個增加至288個??。
69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0mm滑膛炮,身管長5450mm,身管中段有抽氣裝置,駐退機和復進機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可以發(fā)射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脫殼穿速為1490m/s,火炮最大射速為7發(fā)/min。
輔助武器有1挺在炮塔頂部安裝的12.7mm高射機槍、1挺在火炮右側(cè)同軸安裝的7.62mm并列機槍和1挺在駕駛員右前方安裝的7.62mm前機槍。
該坦克的火控系統(tǒng)包括激光測距儀、炮長夜間瞄準鏡、車長晝夜觀察指揮鏡和1969年式100mm滑膛坦克炮炮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的測距范圍為300~5000m,測距精度±10m,重復頻率7次/min。炮長夜間瞄準鏡為主動紅外式,放大倍率為7×,視界為6°,視距(發(fā)現(xiàn)目標)800m,紅外燈功率為500W。車長晝夜觀察鏡放大倍率晝間為5×,夜間為6×,視界晝間為12°,夜間為8°,夜間視距400m,紅外燈功率為200W。其他觀瞄裝置與59式中型坦克相同。該坦克安裝了雙向穩(wěn)定器,穩(wěn)定精度高低向±1密位,水平向±3密位,瞄準速度高低向0.07~4.5°/s,水平向0.09~15°/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