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8.33 物質觀
【本文轉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33、物質觀
? 是指對物質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歷史上各種不同的哲學派別對物質持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甚至根本對立的觀點。由于對物質和精神關系這一哲學根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關于物質的觀點也是根本對立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精神;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主張先有精神后有物質,物質是精神的派生物,并且不是真實地存在著的。
?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唯物主義者,把物質的某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或者某種特性當作物質。例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構成的。古希臘和古印度也有類似的思想,泰勒斯和赫拉克里特分別把水和火等具體的物質元素看成是世界的本原;以留基伯和德謨克里特為代表的古代原子論認為,世界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原子和虛空所構成的。這些觀點試圖從物質世界本身來尋找世界的本原,從世界的多樣性中看到統(tǒng)一性,本質上是正確的。但這些觀點還都是樸素的、直觀的,并且把世界本原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或屬性,這就把復雜的物質世界看得太簡單了。這反映了在科學尚不發(fā)達的時代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處于低級的階段。
? 隨著近代科學的出現(xiàn),人們認為原子是組成世界萬物的最小的物質單位。從十七世紀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以前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就是以這種近代原子論所提供的事實為根據(jù)的。這種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相比較,有很大的進步。它以自然科學材料為根據(jù),克服了古代唯物主義物質觀樸素、直觀和自發(fā)的性質;但對科學材料還不能作辯證的哲學概括,仍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特別是還不能理解相對和絕對、特殊和一般、個性和共性的辯證關系。結果把物質的某種特殊形態(tài)誤認為物質的一般,把原子的個性錯看成物質的共性,把關于物質結構的自然科學學說同哲學上的物質概念相混淆,等等。
? 只有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在總結人類實踐和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才第一次比較完備地論證了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指出物質的本質特征就是客觀實在性,這是關于物質的最高的哲學概括。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并不是同具體存在的實物、粒子和場相脫離,而是與它們相聯(lián)結而存在著的,亦即存在于它們之中。沒有脫離開具體事物和現(xiàn)象而單獨存在的所謂“物質自身”,但又不能把物質的特殊結構、屬性和形態(tài)同物質相混淆,不能把人們對物質認識所達到的界限誤認為是對物質的完全的最終的認識。人類的認識現(xiàn)在不僅深入到原子內(nèi)部,而且已經(jīng)深入到原子核的內(nèi)部,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三百多種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按其質量輕重可以歸結為四類:光子、輕子[i]、介子和重子[ii]?,F(xiàn)代科學特別是高能物理學的深入研究證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是由物質的更深的層次? ? ? ??層子[iii]所構成的。物質是不可窮盡的,它具有復雜的結構和特性,層次之內(nèi)有層次,對物質的認識深化運動也是沒有止境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不僅深刻地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而且內(nèi)在地包含了物質世界的多樣性;它既是關于物質結構學說的科學總結,又展示了深入研究物質世界內(nèi)部奧秘的廣闊前景;即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歷史局限性,又對物質的本質屬性作了哲學上的概括,為進一步深入地研究物質指明了方向。
注:
[i] 包括電子、中微子、μ介子。
[ii] 包括中子、質子。
[iii] 外國叫夸克。